• 上海鲁迅研究:赵家璧与出版研究(总第79辑)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上海鲁迅研究:赵家璧与出版研究(总第79辑)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8.43 4.1折 69.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上海鲁迅纪念馆 编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ISBN9787552024869

出版时间2018-10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69.8元

货号1201787205

上书时间2024-06-28

曲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编后 

 

 

 

 今年是赵家璧诞辰110周年纪念,本辑编入了7篇专栏文章。正如文题《〈晨曦〉——赵家璧编辑生涯的起点》侧重于研究赵家璧的早期编辑工作。《晨曦》是光华大学附属中学学生自治会利用自治会经费编辑出版的学生刊物,赵家璧受推举而参加该刊的编辑工作。第二卷开始由赵家璧主编,他大胆改革,砍去该刊的英文部分,他在编后谈中云:“中国的学校刊物,从前每每是中西合璧,并且好像没有英文,便就显出这只学校是不重视英文的样子;这一种现象,在五六年前,却是为社会上所公认的事;但是年来中国学术思潮改变,国家观念渐浓,学校刊物是表现一只学校的师生对于学术文艺思想研究的程度和兴趣的,我们与其用英文去表示我们的意见,我们不如用祖国的文字去表示,反可以使祖国较多的人能够阅读。”应该说,赵家璧主编《晨曦》后,即实施了他的编辑理想;《晨曦》是他以后漫长的编辑生涯的初练场。赵家璧除了编辑外,美国文学翻译和研究也是他的一项重要的事业,《从〈华尔腾〉到〈瓦尔登湖〉——兼谈“晨光世界文学丛书”对美国文学的译介》一文主要介绍了赵家璧所推动的《晨光世界文学丛书》的始末,也指出:“赵家璧对于美国文学情有独钟。他在1934年发表《美国小说之成长》,认为美国新文学摆脱了英国的旧传统而独立发展,与中国新文学突破几千年来旧传统的束缚有相似之处,可以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做借鉴。”《从几件鲁迅手稿谈到赵家璧出版的〈母亲〉》从上海鲁迅纪念馆馆藏文物为依据,介绍了丁玲被捕后,赵家璧在鲁迅的支持下出版其小说《母亲》的经历。诚如上文摘引赵家璧主编《晨曦》编后那样,赵家璧之所以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能够作出巨大的成就,得以他所秉承的为国为民的先进信念,《先进文化的传承——鲁迅与赵家璧及其他》主要回顾和探讨了赵家璧在编辑方面接受鲁迅的指导,之后又指导了上海鲁迅纪念馆的图书编辑工作的过程及其文化意义。《上海“孤岛”时期赵家璧的编辑出版活动》借助报刊史料,梳理了赵家璧在上海“孤岛”时期的编辑出版活动。《从出版标记看赵家璧的书籍装帧风格及内涵》则从形式入手,考察了赵家璧的编辑出版物。《从赵家璧与费正清通信看中美文化交流中的一段往事》一文,根据费正清致赵家璧书信影印件(部分),重新梳理了赵家璧与费正清之间的关系。

 

 

 

 本辑“鲁迅作品及生平研究”收了两篇有关《摩罗诗力说》的文章。《摩罗诗力说》是鲁迅早期的重要论文,也是研究鲁迅思想的不可或缺的基础文本。由于该文行文古奥、内容丰富、涉及文献多,是很有继续研究空间的。此外,本刊前两辑连载之《九十年来〈摩罗诗力说〉研究述评》应可以作为继续研究《摩罗诗力说》的基本参考文。在本刊连载长篇史料考证文《江南水师学堂考》之后,文章作者又赠来《江南陆师学堂考》一文,如此,鲁迅早年在南京就读的两个学校的相关史料已经得到相对完备的梳理与考辨,是这一领域研究的重要成果。

 

 

 

 王士菁和丁景唐两位先生对于鲁迅宣传、鲁迅研究都具有重要贡献,他们分别推动了北京鲁迅博物馆和上海鲁迅纪念馆的文物征集、文献整理、学术研究等工作,厥功甚伟,本辑继续刊登相关文章以为纪念。王尔龄先生以他的文章长期支持《上海鲁迅研究》,时过一年才知先生已经逝世,本刊只能以《王尔龄先生遗稿一束》的形式表示纪念,同时再次感谢王尔龄先生的亲属对《上海鲁迅研究》的信任和支持!

 

 

 

 《上海鲁迅研究》的主办者——上海鲁迅纪念馆近年来策划、实施了一些有个性、颇受欢迎的展览。本辑所收两篇有关展览的文章,即为展览策划、设计、实施者所撰写。自开辟“上海鲁迅纪念馆纪事与研究”专栏以来,《上海鲁迅研究》已经刊发了数十篇上海鲁迅纪念馆职工所撰写的有关博物馆学方面的文章。这些文章是为将鲁迅学术成果向社会大众传播实践的学术探索和经验总结,其中一些文章固然有不成熟之处,不过,我们相信在鲁迅研究专家的支持下,会将鲁迅精神遗产以及学术成果更广泛地、更有效地向社会进行传播,促进鲁迅事业的坚实地发展。

 

 

 

 

 

编者

 

2018年7月

 
【书摘与插画】
从出版标记看赵家璧的书籍装帧风格及内涵 

高方英 

 

 

 一、 赵家璧运用的出版标记 

 自新文化运动的大旗高高举起,中国的文化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新思潮、外国文化艺术涌进了中国这片禁锢已久的土地。书在这个历史舞台上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出版标记在民国广泛流行,其题材丰富,特色鲜明,设计智巧,往往从书籍内容出发,选择倾向于传统文化或者西洋文化的设计风格和形式。赵家璧以其编辑家特有的才能和人格魅力,活跃于文艺界和出版界。他是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从事编辑工作的,他出版的书籍,都运用了出版标记。具体有3枚*突出:一是从“一角丛书”开始的良友文学系列丛书的“播种”图,二是良友文学系列丛书的“双鹅”图;三是晨光出版公司的“雄鸡”图。

 

 

 

 赵家璧在读书时就从事编辑工作。在光华大学附中时期,他就主编《晨曦》季刊。1928年夏,赵家璧从附中毕业,转入光华大学文学院西洋文学系读书。他撰写《中国学生》计划建议书寄呈伍联德。因此,赵家璧被伍联德所看中,为良友图书印刷公司主编《中国学生》。赵家璧大学毕业后就直接进入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工作,不仅创新主编了“一角丛书”“良友丛书”,而且*次运用了出版标记,这个出版标记是他自己的灵感。据赵家璧在《编辑忆旧》中回忆:“我从西方出版的成套文学书的扉页上,看到都有一幅图案设计作为出版标记,这也引起了我的兴趣。正巧在一位老同学处看到一幅国外的藏书票,这幅木刻画虽带有洋味儿,但我欣赏它线条粗犷有力,含意深远,便请美术家加了几笔,用作‘一角丛书’的出版标记。画面上一位头戴阔边草帽的农民,在春天广袤的田野里,左肩挂着谷粒袋,右手正在向条条麦垄播撒种子。”独有的出版标记、精致的装帧艺术这时候已经在24岁的赵家璧心中初具规模。后来,这一出版标记就成为“良友”成套文学书的出版标记。鲁迅的《竖琴》《一天的工作》及其合成一册的《苏联作家二十人集》出版时就运用了这个标记。《新文学大系》也同样放上了这一“播种”图。据赵家璧后人回忆,“翻开书籍封面是两幅农夫播种的图案,这个图案有时还出现在封面的右下角或左上角,它是赵家璧作品的符号,凡是他编辑的书籍都可以看到,就好像是画家、书法家的图章”①。

 

 

 

 大概从“良友文库”开始,良友的出版标记改换成了相对而视的圆形“双鹅”图案。印在书的封二和环衬上或者封底。这个图案由良友创办人伍联德设计。改换出版标记,一个重要原因是良友出版的文学丛书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曾经因为出版左翼作家的书籍而被砸破玻璃,勒令整改。可以说,这幅“播种”图带来的视觉*印象是成功的,它引起了读者的共鸣,拥有广泛的读者群。而另一方面,对于民国文化管制部门,这一标记令他们敏感。另一个原因,我们可以从双鹅的翅膀上获得,那就是“良友”——良友图书希望成为读者的文化知己、良师益友,这一点也不断得到作者和读者的认同。正如“良友文库”之《尼采自传》的出版,就是因为鲁迅、徐梵澄对良友的充分信任以及对良友编辑理念的认同。鲁迅对于徐梵澄这位有点要求的译者,多次代为沟通协调,与赵家璧通信。1934年12月25日鲁迅致赵家璧信写道:“《尼采自传》,良友公司可以接收,好极。但我看*好是能够给他独立出版,因为此公似乎颇有点尼采气,不喜欢混入任何‘丛’中,销路多少,倒在所不问。但如良友公司一定要归入丛书,则我当于见面时与之商洽,不过回信迟早不定。”1935年1月21日鲁迅致赵家璧信终于针对前面是否放入丛书的问题给予了回复。“《尼采自传》的译者,昨天已经看见过,他说,他的译本,是可以放在丛书里面的。”

 

 

 

 良友图书印刷公司自赵家璧编辑开创“一角丛书”,一直坚持出版文学系列丛书。1937年“八一三”事变,日本飞机轰炸上海,正在印刷中的丛书第40本、曹禺编译的《戏》被炸毁。公司也因此迁址,经历了破产、改组。1939年1月,改名为良友复兴图书印刷公司重新营业,因为战乱,自1943年起,良友先后迁往桂林、重庆。抗战胜利后,赵家璧回到上海,继续出版“良友文学丛书”,但好景不长,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因为内部原因而停业,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1946年冬,赵家璧和好友老舍合资创办了晨光出版公司。他们特意请好友,著名美术家庞薰琹设计出版标记。庞薰琹运用唐朝砖刻上鸡的图案,设计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砖刻式样“雄鸡”这一出版标记。这一出版标记线条流畅、简洁,富有生命力,雄鸡形象昂扬、挺拔、活泼,有着“雄鸡一唱天下白”的寄托和深远意义。赵家璧按照“良友文学丛书”的体例,编辑出版“晨光文学丛书”。而*批印上这一雄鸡出版标记的有老舍的《四世同堂》第二部《偷生》,它由晨光出版公司于1946年11月出版上册和下册。而《四世同堂》*部《惶惑》由良友复兴图书印刷公司于1946年1月和3月分别出版了上册和下册。可以说,《四世同堂》见证了从“播种”到“雄鸡”的更替,是历史的纪念。当然,目前我们也可以见到1946年晨光版的《惶惑》,那是因为良友停止营业后,老舍收回版权交由晨光出版的。“晨光文学丛书”从1946年11月开始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20世纪50年代。另外,在读者中流传广泛的还有同样印着“雄鸡”出版标记的“晨光世界文学丛书”,它也是赵家璧主编的,主要出版外国文学名著译本,数量也不少,其中美国文学丛书是核心,共18种。

 

 

 二、 赵家璧的出版标记呈现的书籍装帧风格及其内涵 

 赵家璧一生从事编辑工作,对编辑出版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编辑思想体系发展形成过程值得我们多方探究和学习。单从他的出版标记看,我们也能发现很多因素共同促成了他的编辑风格。

 

 

 

 “播种”这个出版标记,我们能够看出赵家璧受外国文化的影响深刻。这与他曾就读教会学校——圣约翰大学附中有关,也与他曾就读光华大学附中是分不开的,更与他受到徐志摩的教导密不可分。他在光华大学附中时主编《晨曦》季刊。这份刊物不仅在校内发行,而且向社会发行。在这份刊物上,赵家璧经常写些介绍英美作家的文章,也翻译一些世界著名文学家如但丁、王尔德等的作品。他的文学才能引起了当时在光华大学任教的徐志摩的注意。当赵家璧进入光华大学英国文学系就读时,徐志摩是他崇拜的授课老师。凡是徐志摩讲授的课,赵家璧一定去听。他已然成为了徐志摩的铁杆粉丝。徐志摩在课上用英语读外国名著,引导学生鉴赏文学,指导学生关注与文学相同的美术和音乐。外滩的外文书店是徐志摩常带学生们去的地方。那些装帧优美,附有版画、插图的外文书,常常令赵家璧流连忘返。它们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给了赵家璧编辑出版良友文学丛书启发和参照。当1931年徐志摩不幸坠机逝世后,赵家璧怀着悲痛的心情,坚持编辑出版其遗作,并写了充满感情的散文《写给飞去了的志摩》。赵家璧在大学4年中读了大量的西洋文艺作品,这为他以后的编辑工作奠定了深厚的世界文学艺术的知识基础。赵家璧还在其《生平自传》(1908—1953)中说:“大学读书时教授中给我影响*深的是徐志摩。”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内的许多报纸杂志纷纷翻译介绍外国的美术,包括思想、理论、作品等。鲁迅在这个时期力推外国的现代创作版画,倡导中国新兴版画,举办多次外国现代创作版画展览会,培训中国新兴版画青年,从而助推中国现代版画艺术迅速成为20世纪的大众艺术。

 

 

 

 以“播种”为题材的美术作品在那个需要新的文明种子和文化新创作的时代,也被广泛地引进到中国,特别是*快速地传播到了当时的摩登城市——上海。这些作品中,尤以米勒的绘画《播种者》为*。各种报纸杂志有的进行专题介绍,有的印制封面,有的用作插图。但是为赵家璧所钟情的这幅木刻藏书票“播种”却没能在现存民国的种种杂志上查到。说明赵家璧所阅览的外国美术作品的范围很广。可以想见,当赵家璧见到这幅作品时那种一见钟情的眼神有多么明亮、喜悦。显然,20世纪30年代外国创作版画艺术赢得了中国大多数艺术欣赏者的认同。这种版画作品促进了中国的书籍装帧向插图时代迈进。

 

 

 

 将“播种”这幅图用作“一角丛书”的出版标记,透露出赵家璧此时期所受外国文化的积累和熏陶已经内化成他的一种审美需求。这个出版标记,线条简练,人物形象突出,寓意鲜明,含义深刻,作为文学丛书的书标,大概象征着新文艺之路的开拓就像那位播种者播撒种子一样,万顷良田很快就要生机盎然,充满着无限的希望。正如赵家璧在《我编的*部成套书》中所总结的:“把急需的精神食粮,送到千千万万的读者手中去。”这也就是“播种”出版标记的深远寓意吧。

 

 

 

 在20世纪30年代,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了“一角丛书”“良友文学丛书”“中国新文学大系”“中篇创作新集”等,无一例外地都在内封、环衬甚至包封上,印着这枚木刻画。

 

 

 

 良友的书籍装帧好是大家所公认的,鲁迅生前曾戏称它“良友式”。1936年1月,张天翼的《畸人集》在良友出版了,共800页,布面精装,包封正面印上作者近影,底面介绍作者另外两部新作。“播种”出版标记不仅在扉页中下方印制,而且在翻开来的两页面整版印刷这幅木刻的放大图。当年张天翼拿到样书时,逢人便夸说:“我的书*次穿上西装,看多美啊!”据郑伯奇《左联回忆散记》道:“那时候,赵家璧同志刚从大学毕业,富于事业心,对新事物很敏感,对人也很热情。我们彼此有了相互了解,便着手商定《良友文学丛书》和《新文学大系》的编辑计划。在组织稿件方面,它奔走出力*多——这样的计划颇受读者欢迎,书店由此得到鼓励。”赵家璧这种播撒希望的种子,运送“精神食粮”的出版计划成功了。

 

 

 

 在1994年3月,赵家璧给范用关于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写的两本回忆录再版的信中,谈了一些《文坛故旧录》编排制版的建议:“封面请你们设计,希望用所附播种图作底色,书名作者名用美术字和宋体字。”从20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时隔60年,这幅播种图见证了良友图书公司的发展历程,体现了赵家璧对这幅图的钟爱,也是赵家璧对当初确定这幅图为良友图书出版标记这一灵感的无限回味。

 

 

 

 回顾目前赵家璧回忆编辑生涯的3本书的封面设计,大致是这样的:1984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编辑忆旧》封面整页印播种图。1991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版《文坛故旧录——编辑忆旧续集》封面运用的是晨光出版标记——雄鸡。2008年赵家璧百年诞辰之际,中华书局出版的《编辑忆旧》《文坛故旧录——编辑忆旧续集》《书比人长寿——编辑忆旧集外集》的封面也都再次运用播种图作为主图。因为大家都深深地体会到这一出版标记对于赵家璧的意义。

 

 

 

 1981年7月15日,费正清致赵家璧信中写道:“我深信刊印的书籍的价值,比起人来,更为长寿。”赵家璧为中国的新文化出版事业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书比人长寿,他创作、出版的书籍不仅仅是他生命的延续,也是中国文化更迭发展的见证。当我们再次欣赏他主要运用的这3枚出版标记时,也能略微感知一代老编辑的心路历程。从“播种”到“双鹅”(良友)再到“雄鸡”,是时代特征的冰山一角。播撒种子,积蓄希望,平等相待,良师益友,金鸡报晓,引领时代,这是一代出版人对事业的希冀,也是中国出版业发展的一种概括吧。

 

 
 
 
 

商品简介

 

《上海鲁迅研究·赵家璧与出版研究(总第79辑)》主要包括“赵家璧与出版研究”“鲁迅作品研究”“鲁迅作品及生平研究” “鲁迅同时代人研究” “史料·辩证” “鲁海漫谈”“青年读鲁迅”等主题,在这些主题下,计有20多篇相关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目前国内外**前沿的国内外鲁迅研究状况。

 

作者简介

上海鲁迅纪念馆坐落于上海市虹口区,是1949年后*个人物性纪念馆,也是1949年成立后*个名人纪念馆,同时管理鲁迅墓,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目录

 

赵家璧与出版研究 

《晨曦》——赵家璧编辑生涯的起点 施晓燕

从《华尔腾》到《瓦尔登湖》——兼谈“晨光世界文学丛书”对美国文学的译介顾音海

从几件鲁迅手稿谈到赵家璧出版的《母亲》 月绒

先进文化的传承——鲁迅与赵家璧及其他 北海

上海“孤岛”时期赵家璧的编辑出版活动 乔丽华

从出版标记看赵家璧的书籍装帧风格及内涵 高方英

从赵家璧与费正清通信看中美文化交流中的一段往事 丁佳园

 

鲁迅作品及生平研究 

在译与作之间“做”出的《摩罗诗力说》——略谈《摩罗诗力说》的定性问题并以晚清到“五四”的译作实绩为背景 刘锐 

摩罗诗人与侠义精神的重生 高磊

 

鲁迅同时代人研究 

陈映真、胡风与“鲁迅传统” 蔡洞峰 

 

史料·辨证

江南陆师学堂考 陈占彪

2005年版《鲁迅全集》注释补正21则 吴作桥

 

口述与笔谈(七)裘士雄(134) 

吴友如和《点石斋画报》——硬笔画和石板印刷 [日]三山陵 段睿珏译

 

纪念 

从编刊社到博物馆——缅怀王士菁先生二三事 陈元胜

永不疲倦的人——怀念丁景唐先生 乐融

老丁先生 李浩

 

鲁海漫谈 

王尔龄先生遗稿一束(上) 王尔龄

从鲁迅小说初刊本看民国初年报刊的标点使用 邵魁 春鸣(181)

 

读书杂谈 

“高才异质”思维与“莩甲新意”艺术的深度剖析——评《鲁迅文学作品中的异质因素》董卉川

两颗孤独灵魂的相遇——谈张枣的《野草》研究 崔绍怀

 

青年读鲁迅 

大学本科生所见的鲁迅

灯下的孤独:鲁迅阅读笔记 李姚蕊

接地气的鲁迅 沈依灵
革命的星与月——《范爱农》导读 胡天艺

 

上海鲁迅纪念馆纪事与研究 

从编年体到主题式叙事的变迁——以上海鲁迅纪念馆基本陈列为例 李荣

挖掘文物内涵,拓展展览边界——“新的形,新的色——鲁迅书籍装帧艺术展”策展思路解析 包明吉

浅谈虚拟博物馆的发展——以上海鲁迅故居360°虚拟游览项目为例 姜蓓蓓

资料 

 

编后


【前言】

主编推荐

本书创刊于1979 年,一年四辑,面向国内外鲁迅研究者,以“新发现、新观点、新方法”的编辑方针,侧重刊载以资料整理、梳理和考证为主的学术论文,兼顾理论研究型论文。


【内容简介】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