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影猎人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10.16
2.3折
¥
45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杨时旸 著
出版社生活书店
ISBN9787807682356
出版时间2018-05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5元
货号1201702075
上书时间2024-06-1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杨时旸,生于1982年秋冬之交。资历媒体人,多家媒体专栏作家,以报道为业,以评论成名,被人称为“中国毒舌的独立影评人”。现任《中国新闻周刊》主笔。曾深入过众多巨灾现场,见证生死别离,也跟访过无数当红明星,看尽纸醉金迷,这一切锻造出了冰冷的理性和热切的好奇。只愿能对世界保持探求与清醒,用锋利的语言写真诚的句子。
目录
1:生活的谜底
爱与死哪一个更冷?
不是所有感情都可以被命名
人心如刃
敌人和仇人是不是人?
5%的人性
不进入一个人的历史,就无法与他真正认识
向男权投下恶趣味的骄傲一瞥
真正的诗意不具备表演的可能
当单身罪不可赦
有关缠绵与分离,有关逃避与勇气
这坚固的世界,或许是我们自己设下的局
当你陷入绝境,就吃一口塘
被丑陋肉身封印的灵魂
那些逃离的女人们,哪里才是终点呢?
这是不是神作,罗泓珍转算不算大师?
即便囚于牢笼,也不要丧失定义自由的能力
生活的甜蜜与哀愁都是恬淡又微皱
有些人可以一生住在谎言里
旧日情话,黑白梦境
女人昭昭,世界万物萧条
到底谁是野蛮人?
真相就是国家利益
命运被悬空的人和城
2:龙标淘金者
真正的绝望是屏蔽了一切人间烟火
故事的疯魔和类型片的尊严
手把手告诉你,为什么我们不可能拍出《暗杀》
如果吴天明还健在,你们还会如此赞美《百鸟朝凤》吗?
线性意味着清晰,而混沌才更接近真理
冯小刚穿墙而过
系统性的溃败和被高估的人性
生死有命
我该谈论什么,死亡还是信仰?
侠客的沉重肉身
偏见
只有傻子抬头看天
因陋就简,也让恐惧成宴
3:小屏幕里的神明
这里什么都有,唯独没有审判和答案
富二代鞠躬,富二代
是谁植入这符码,让我们循环于满足与厌倦?
神还原的罪案和每个人的暗面
小确丧以及我们和生活互扇的巴掌
暗夜中的精神分析
当情人终成家人,当激情落入俗常
忘掉《绝命毒师》吧,《风骚律师》正在超越它
我们恐惧奇点来临,不过是恐惧人性自身
内容摘要
好的影评人,就像好的猎人一样,在发现、追寻“猎物”时,需要有敏锐的嗅觉和独立的判断,这个追寻的过程通常是孤独和艰辛的,但结果往往会令影迷读者眼前一亮。杨时旸、木卫二、卫西谛等独立影评人就是这样孤独的“影猎人”。《孤独的影猎人》集结了杨时旸近年的精选作品,靠前章“生活的谜底”在非院线片中寻找电影精华;第二章“龙标淘金者”在院线片中评判优劣;第三章“小屏幕里的神明”则在日常追剧中体悟镜头内外的冷暖人生。跟随“影猎人”杨时旸,踏上“猎捕”好电影的探险之旅。本书是独立日延伸系列“在场Watching”系列的第2本,这里有关于年轻人与电影的一切。
精彩内容
影评人是一种精神身份文/廖伟棠大家是否记得安东尼奥尼的倒数第二部电影《云上的日子》的最后一句台词?——“每一个影像的背后,是另一个更为真实的影像,而在这个影像的背后还有另一个,在这个背后还有一个,直到最后一个看不见的影像,那才是最真的世界。”看杨时旸的影评,常常让我觉得他在企及上文那个最后最真的世界,但又像在倒推这一切,把那些妄图企及那个世界的电影,倒推回它们原本所示的影像,那影像中也许隐藏着导演本人都不明白的意义。毕竟,每个不“专业”的影评人,都不甘心做导演的解说员,也不甘心做电影学院的教材编写者。说杨时旸“不专业”,绝非贬义,我自己也自诩“不专业影评人”,我印象最深的一篇影评是十多年前在一个上世纪初的小说家(是芥川龙之介,还是废名?)的日记里读到的——他写他次看电影,坐了一个最不好的位置,他道出了电影的真相:“电影不好看,人都是扁的。”这是一个多好的隐喻啊,不过这里我们不谈隐喻了,在现实密布隐喻的时代,再谈论电影的隐喻似乎是一种更严重的逃避。“其实,诗人是一种精神身份,而不是一种职业。一位诗人可以从事任何一种职业,……他从没觉得写诗有什么超然于俗常的价值,就像他从未觉得作为公交车司机就必须让自己变得粗俗又市侩。从这些日常细节之中,一个真实的‘人’脱颖而出,这个人没有陷于‘身份’的困扰。”这段引文来自杨时旸写《帕特森》的精彩文章,说它精彩,一是因为我惊讶于杨对好诗人的理解如此到位,二是我觉得引文里的“诗人”完全可以改作“影评人”——这些“非专业”影评人。这种自然脱俗,也是几年前我留意到杨时旸影评文章时令我惊喜之处——我有一怪癖,看文章的时候喜欢先不看作者名,看完后猜是谁写的,杨时旸的影评往往能被我猜中。不是因为他的稳定的语调、丰富的词汇,而是因为他总是以一种富有绅士风度的表述方式交递出自己的“纯正口味”,看得出他并不在乎媒体、读者,更不在乎电影公司。这也是我向往的状态,朋友之中,卫西谛、钭江明二君的文章时有这种超然在。因为电影以外,我们还有很多要说的东西。电影好当然值得解剖,电影坏,亦然。多想想是什么因素使得一部电影让我们铭记、让我们抱憾、让我们耿耿于怀,尤其在中国,这种思考比谈论票房、卡司、电影史都要有意思也有意义得多。举个例子,谁能想到杨时旸写《房间》写到最后,会写出这样的金句:“我们即便触摸过囚笼,也仍然不要丧失定义自由和拥抱自由的能力。”也许我们都模糊地感觉到了,但只有他铿锵有力地说出来了。内心清明,加上勇气,才能成就一个好的评论者。作为同行,带着嫉妒读完这本书稿,写下几笔,不是序,而是自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