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子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庄子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39.55 4.1折 96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徐文德 译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9500

出版时间2017-0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96元

货号1201501378

上书时间2024-06-14

曲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徐文德,1934年生于上海。1951-1953年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校(现名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1953-1956年就读于布加勒斯特大学语言文学系。1956-1964年、1965-1968年曾先后任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馆职员、外交部苏欧司科员、驻罗使馆随员。1968-1996年就职于中国靠前广播电台罗马尼亚语组(1973-1986年任组长)。

目录
《庄子:罗马尼亚文》目录参见目录图

内容摘要
庄周的著作只有《庄子》一书。此书分内篇七章、外篇十五章、杂篇十一章,共三十三篇。一般说来,内篇为庄子自著,外篇则除庄子自著外,也有部分庄子后学所作。至于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的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文学成就有口皆碑,司马迁称赞他的语言“恣肆”,后来更有人称赞他的语言“意出尘外、怪生笔端”,“风云开阖、神鬼变幻”,“纵横跌宕、奇气逼人”。庄子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浪漫主义的手法、现实主义的描写、千姿百态的寓言、恣肆的语言四个方面。其中的寓言是中华经典散文中的瑰宝。 庄子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著作在上世纪末被译成英语,传入西方以后,引起西方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如果说庄子及其著作既属于中国又属于全人类,那么我们有义务把庄子其人和《庄子》其书介绍给全世界,使中华很好传统文化的这颗璀璨明星不仅在其古国上空,而且在世界文化的苍穹上永远发出绚丽的光彩,把其光和热撒在人们的心灵里。

精彩内容
前 言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年),名周,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北)人,是战国时哲学家。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观点,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宋国地处中原文化和楚文化交汇地带,当时在暴君偃的统治之下,这种时代背景对庄子的生活和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庄子出身贫寒,早年做过蒙地漆园的小吏,其实也就是看树林子的人。他此后终生不仕,多次放弃了做官的机会,楚威王曾欲以千金聘其为相,他也不肯接受。庄子后来隐居于穷街僻巷,以编织草鞋为生,一生贫困,甚至靠借贷度日。在他一生大部分的日子里,都跟社会下层的农夫、樵夫、隐者甚至残疾人相处在一起,经常穿着破衣服,由于营养不良而形容枯槁。然而,他安贫乐道,周游列国,在贫苦的生活中寻求精神解脱,执教乡里,著书立说,撰有《庄子》一书流传于世。庄子生活在战国时代前期,与魏惠王、齐宣王、楚威王同时。当时周朝已经名存实亡,诸侯纷争,战事频仍,社会动荡,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身处政治黑暗、尔虞我诈、民不聊生的环境中,庄子感同身受,对昏君乱相及趋炎附势之徒无比的憎恶,而对苦难中的平民弱士则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派异彩纷呈,诸子百家人才辈出。这个时期(公元前四五百年前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轴心期”,东方和西方的文明同时得到了划时代的进展,各个文明古国都涌现出一批哲人和智者。如果说古希腊时期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基础,那么我们同样可以说,春秋战国时期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和中国的庄子正是生活在这一时期,他们都以自己的著述给予后世不可估量的影响。庄子及其在《庄子》一书中确立的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足以跟任何一位古希腊哲学家的哲学体系相媲美。而且庄子的文学才华也远在任何一位古希腊哲学家之上,不仅在中国文化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是无与伦比的。庄周的著作只有《庄子》一书。此书分内篇七章、外篇十五章、杂篇十一章,共三十三篇。一般说来,内篇为庄子自著,外篇则除庄子自著外,也有部分庄子后学所作。至于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的道家的作品。庄子的文学成就有口皆碑,司马迁称赞他的语言“恣肆”,后来更有人称赞他的语言“意出尘外、怪生笔端”,“风云开阖、神鬼变幻”,“纵横跌宕、奇气逼人”。庄子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浪漫主义的手法、现实主义的描写、千姿百态的寓言、恣肆的语言四个方面。其中的寓言是中华经典散文中的瑰宝。庄子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著作在上世纪末被译成英语,传入西方以后,引起西方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如果说庄子及其著作既属于中国又属于全人类,那么我们有义务把庄子其人和《庄子》其书介绍给全世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这颗璀璨明星不仅在其古国上空,而且在世界文化的苍穹上永远发出绚丽的光彩,把其光和热撒在人们的心灵里。庄子的哲学观点《庄子》一书的主导思想本源于老子学说,因此后世称其为“老庄学派”。庄子思想秉承老子而有所发展、有所变异,但在其核**说“道”的认识上完全是一脉相承的。老子所谓的“道”,简单地说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指宇宙的本源,即宇宙最根本的存在,宇宙万物都产生于“道”;二是指自然客观规律。关于“道”的“无为而无不为”的特性,由于庄子的阐述中,从自然层面扩大到社会生活层面,致使这一思想出现了片面化和消极的倾向。这给我们常说的“老庄哲学”这一概念,无形之中就打上了烙印,而使我们往往忽略了“老庄哲学”最本质的内核,即对宇宙与自然的唯物认识。庄子把“道”的自然观推及社会生活及人性人格上。庄子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概括起来可以包括“以道为本”、“万物齐一”、“自然无为”、“逍遥而游”四个方面。以道为本庄子继承了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的观点,把“道”作为世界的本源。庄子进一步发挥了老子的思想:“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有情有信”,说明道是实际存在的;“自本自根”,说明道存在于自身之中;“生天生地”,说明道产生了天地万物;“自古以固存”,说明道是永存的。庄子的这种本体论思想跟老子的思想一脉相承,同时又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使有关“道”的概念更趋完善,是世界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庄子的思想中,“道”又是宇宙发展变化的法则和规律,是人的最高认识:“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庄子?齐物论》)宇宙间发展变化的这种法则和规律——人的最高认识——是超越是非和真伪的绝对真理。总而言之,庄子发展了中国哲学中特有的概念——“道”,使它的内涵远远超过了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巴门德尼的“何多士”和柏拉图的“善的理念”等类似的概念。万物齐一庄子还发展了老子的“玄同”(《老子》第五十六章)思想,他认为在大千世界中,万物表面上具有千差万别,实质上却并无区别。他的结论是:“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庄子?齐物论》)庄子同时又认为,人的言论和观点看起来似乎是千差万别的,但是既然世界上的万物在实质上并无区别,“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庄子?齐物论》),那么一切是非之争也是毫无意义的,只不过是从各自的立场出发,抱有私心的结果。“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其与是不类乎?类与不类,相与为类,则与彼无以异矣。”(《庄子?齐物论》)两个人辩论的时候,你说你对,我说我对,如果找第三者来判断是非,他不论站在哪一边都无法断定谁是谁非。庄子认为,只有以万物齐一的自然法则来看待事物,才能达到是非不争、天人合一的真人境界。庄子的“万物齐一”思想具有自发的朴素的辩证意识,“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说明了事物大小的相对性。事物再大,也有比它大的;事物再小,也有比它小的。他的这种思想跟古希腊辩证法的奠基人赫拉克利特的思想有许多可比之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庄子一味强调无穷大和无穷小,抹杀了衡量事物大小的具体条件和客观标准。因此他的思想不仅带上了相对主义的色彩,而且隐含了诡辩成分,跟赫拉克利特的思想一样,具有其局限性。自然无为庄子发展了老子的“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第六十四章)的思想,以自然无为作为最高的宗旨。他认为,“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庄子?至乐》),因为自然状态是最为完美的,“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庄子?骈拇》)。对自然的任何雕琢都是对它的破坏,庄子以一个寓言故事来说明这个道理:“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庄子?应帝王》)人道的有为只能是对自然天性的扼杀,将人投入了无穷的灾难和困苦。在庄子的笔下,“天”是在人类出现以前或未受人类文明干预的自然状态。庄子认为天命已经安排好了一切,人的努力都是无效的:“天地岂私贫我哉?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极者,命也夫!”(《庄子?大宗师》)“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庄子?德充符》)所以,“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谓县解也。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结之”(《庄子?大宗师》)。安时处顺其实就是安命无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安命才能怡然自得,也就可以无所追求、无所作为而轻松自如,做到绝对的无为。庄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摆脱世俗的束缚,精神充实地尽情享受自然世界的美。因此,庄子本人终身不仕,安贫乐道,顺应自然本性地走完了他的人生道路;正是这种自然无为的处世哲学,使庄子进入了逍遥而游的精神世界。逍遥而游庄子是中国最早提出个人自由的哲学家,他所讲的自由主要是个人的自由,但也涉及了人类的自由和生物的自由。他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希望达到逍遥而游的境界。他所主张的“逍遥”不仅具有“无拘无束,放浪形骸”的意思,而且具有“寻求解脱,获得精神自由”的意思:“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庄子?逍遥游》)“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最高精神境界,把自己与自然合成一体。庄子的逍遥观跟“游”字是密切相关的,“游”成了精神摆脱枷锁、获得解放的象征。“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庄子?人间世》)“游心”是一种心灵的游历,精神的自由:“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齐物论》)他在这种游心的历程中,不仅可以进入“无何有之乡”的虚幻境界,而且可以体验“天人合一”的最高乐趣。他的这种思想不可避免地给他蒙上了一层神秘主义的色彩。在他看来,任何物质性的东西,无论是巨大的鹏,还是细小的尘埃,其活动都会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而难以享受真正的自由。只有超越自我,不需任何依赖,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这样,只有精神才能享受到无条件的绝对自由。在无条件的绝对自由这一点上,庄子跟法国的存在主义者萨特又有共通之处。庄子在两千年前就能认识到个人与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思考着使萨特感到困扰的同样问题,并试图寻找解决办法,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从上述四个方面来看,庄子的思想是复杂和矛盾的。他的思想的总倾向基本上属于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但不乏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成分,既有消极落后的因素又有积极向上的因素。无论如何,庄子的思想也包含着朴素辩证法的因素。他看到一切都处在“无动而无不变,无时而不移”中,却忽略了事物质的稳定性和差别性,从而倒向相对主义的宿命论。他看到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有限与无限的矛盾,“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认为语言和概念是静止的,它们所表达的客体是变动的,语言和概念不能认识“常道”。在美学上,庄子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美者自美”、“至乐无乐”等见解来阐发美的起源与本质以及美感等问题。人们普遍认为,庄子的生命力是顽强的。与长于思辨的儒家相比,庄子更灵活;与富于批判的法家相比,庄子更宽容;与强调避世的佛家相比,庄子更现实。因此,庄子的精神,不但为先前中国文化提供了富于弹性的生存动力,更为中国文化在当下面临挑战的情况下而赋予了精神资源。总之,庄子的哲学思想达到了很高的思维水平,中国哲学史上的不少论题和基本概念是引发于庄子的,庄子对后世的哲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徐文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