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催眠术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文本催眠术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9.89 5.0折 40 全新

库存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思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79793

出版时间2017-03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0元

货号1201481202

上书时间2024-06-14

曲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陈思,1982年生于福建厦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学士、文艺学硕士,北京大学文学博士。2011—2012年至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交流。现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第十三、十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评委。专著《现实的多重皱褶》入选“二十一世纪之星”文学丛书2014年卷;另发表小说、散文若干。

目录
目  录丛书总序?吴义勤  3代前言:主观、客观与不安——文学批评的三个层面??5辑?历史??1《平凡的世界》的社会史考辨:背景、逻辑与问题??3“新方志”书写:对“地方性”的有限招魂——贾平凹长篇作品《老生》研究??44现实感、细节与关系主义——“中国故事”的一条可能路径??67“生活”的有限性及其五种抵抗路径——以2014年短篇小说为例谈“80后”小说创作现状??75第二辑?主体??91官僚化、城乡分化与主体的唯我化——从高晓声笔下的干部形象看“新时期”的三重危机??93经济理性、个体能动与他者视野——高晓声笔下“新时期”农村“能人”的精神结构??115“断桥上的戏谑者”的形象史与文学史意味——重读陈建功小说《鬈毛》??130珍妮佛,来敲门——黄崇凯对台湾年轻知识主体的状态呈现与自我意识??142“废人”的世界——须一瓜小说论??149第三辑?形式??169韩松的“强度”——以长篇科幻作品《地铁》为例??171迟子建的“温情辩证术”——以长篇作品《白雪乌鸦》为中心??181于晓丹的“幽灵装置”——以小说《一九八〇的情人》为中心??188李亚的“江湖”——一种重建“历史”与抵抗“历史”的努力??192毕飞宇的“权力”——从《玉米》到《平原》的叙事解读??202

内容摘要
    《文本催眠术:历史·主体·形式》收录作者近年文学史和文学批评论文十余篇,既解读高晓声、陈建功、路遥、贾平凹等经典作家的经典文本,又探讨了包括80后作家在内的新锐小说家的创作现状,试图归纳出一种以形式为切入、以理论为参照、以历史为旨归的批评方法。《文本催眠术:历史·主体·形式》分三部分:部分从历史的宏观维度出发,触及经典和当下小说文本的社会史背景、地方性特征、作家现实感、生活资源等话题。第二部分从主体的理论层面,探讨文学文本对于主体的描绘与想象,侧重对特定历史条件下、特定人群的主体状态的敏锐观察。第三部分从形式批评的技术层面,就当下小说一些值得注意的技术特征做细读分析。

主编推荐
    《文本催眠术:历史·主体·形式》:    解读高晓声、陈建功、路遥、贾平凹等经典作家。    探讨了80后作家等新锐小说家的创作现状。    作者学术功底扎实,师从曹文轩、王德威等名师。

精彩内容
代前言:主观、客观与不安——文学批评的三个层面我所设想的文学批评,至少包括三个共存的层面。批评家必须首先是走私贩、说谎家和催眠师。他以客观的包装盒来走私主观的价值判断。他“骗”读者说,这“才”是作家想表达的东西。他又去“催眠”作家说,你“其实”不懂你自己,你“其实”想写的是这样这样的东西。他把自己的见解塞进原文,险恶又扫兴。显而易见,或许是因为对西方批评理论浸淫太久(然而又并未吃得很透)的关系,我在刚踏入文学批评这块领地时,对于新世界充满着拉斯蒂涅式的渴望。2005—2008年硕士期间在王一川先生门下研修文艺学,开始接受严格的学术训练。2011—2012年到哈佛东亚系访学,访美期间,按顺序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读到笛卡尔、洛克、休谟、康德这些早期现代哲学,又参加马萨诸塞州立大学张正平(Briankle Chang)先生的深夜读书会——记得把Werner Hamacher论本雅明的“Guilt History”逐句分析到凌晨1点多。我剃了板寸,荷枪实弹,站在高坡上,“巴黎,我们来斗一斗吧”。必须承认,这种成为大说谎家的冲动,或者刚刚撒了一个漂亮大谎的得意,仍旧时常涌入心海,激荡澎湃,鼓噪不安。批评家不能仅仅满足于说出他自己。他的最大的主观必须经过时间与空间的辩证,成为永恒的客观。某些幸运的时刻,他的主观价值判断因为摒弃成见直指人心,拆除了作为“更隐蔽的主观”的社会惯习与文学规范,而晋升为貌似主观的“客观”。批评家的第二层次是盗火者。他看似走私、说谎和催眠,其实却是真理的助产士和快递员。2008年起我考入北京大学曹文轩老师门下,随即进入邵燕君老师主持的“北大评刊”论坛,此后扎实服役,直面文本,徒手肉搏,不许夹带理论武器入场。更糟的是还要把自己写的评论逐字念出来,承受师兄师弟师姐师妹们的拷问。现在想来,人才济济,我只能坐在暖气管上(椅子不够)承受大家的唇枪舌剑,不仅身下如坐针毡,身上更是草船借箭,腹背受敌,正面挨完背面挨——如果是动漫里,当时举起水杯喝一口,全身上下就要噗嗤噗嗤冒出七八根水柱。当然,偶尔几个时刻经受住了考验,觉得自己真是发现真理,爽得很,请客喝酒。但是,真理与火焰只是一闪即灭的洞见。语言系统的局限注定了真理陈述的有限。历史还在展开,每一次批评都需要重新被审视。当你满以为自己是盗火者、助产士与快递员的时候,也许又做了另一重意义上的走私贩、说谎家与催眠师,徒劳又可笑。因此,批评的第三个层次是不安,不安于过去,不断反省和重启,清理自身在历史中的遗蜕。于是批评才能形成新一轮的辩证与进化。自2013年进入社科院文学所,我参加了“社会史视野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读书会,随即被派往甘肃某个乡镇挂副镇长。饮食男女,皆人伦物理。回头再看文学,“世界”像幽灵一样出现在“纯文学”文本的背后,就如同一张灵异的底片。好消息是“文学”变得立体,不幸的是,原先明确的意义受到新的话语结构的撕扯。我感到许多时刻对文学的刹那灵感,变得可疑。于是惶惶然。即使在当时当地获得了同意,我执终究还是我执。最终,我只好同步转向社会史的学习,试图建立一套复杂的关系网格与力之谱系,以便重新想象文学“生成”的现场。我安慰自己,这不算是全盘踢翻吧。之前的工作,包括坑蒙拐骗,在历史的大循环中也都存在自己的意义——文学批评就应该是这样:卑下而崇高,低微而神圣。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