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朝克,1957年生,鄂温克族,留日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研究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四个一批”人才,中央联系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在阿尔泰语系诸语、东北亚及北极圈诸民族语言文化研究方面卓有建树,提出“语音形态论”“名词形态论”“动词形态论”“东北亚诸民族语言文化相关论”“北极圈诸民族语言文化关系说”“濒危语言综合研究论”等理论。在30余年的科研工作中,国内外出版《中国民族语言文字研究史论》《满通古斯语族语言词源研究》《鄂温克语参考语法》《现代锡伯语口语研究》《楠木鄂伦春语研究》等45部学术著作(合合著)。
目录
前言
章 草原“一带一路”语言资源的开发利用
节 内蒙古草原“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
第二节 内蒙古草原“一带一路”与语言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第三节 紧密联系内蒙古草原“一带一路”建设规划好语言文字使用和教学工作
第四节 内蒙古草原“一带一路”建设中以现代化高科技手段充分开发利用丰富多样的语言文化资源
第二章 草原“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蒙古语言文字
节 草原“丝绸之路”及语言文化交流与文字传播
第二节 草原“丝绸之路”及蒙古族早期语言文字
第三节 草原“丝绸之路”及蒙古语言文字的历史性变迁
第三章 草原“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蒙古语方言土语
节 草原“一带一路”及蒙古语方言分布格局
第二节 中蒙草原“一带一路”及农牧区蒙古语方言的基本特点
第三节 中蒙俄草原“一带一路”及蒙古语巴尔虎-布里亚特方言和卫拉特方言的基本特点
第四章 草原“丝绸之路”及汉语对蒙古语的影响
节 草原“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及汉语对蒙古语的影响
第二节 草原“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及汉语对蒙古语语音的影响
第三节 草原“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及汉语对蒙古语语法的影响
第四节 草原“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及汉语对蒙古语词汇系统的影响
第五章 草原“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及蒙古文等的贡献
节 草原“丝绸之路”及回鹘式蒙古文及其文献
第二节 草原“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及近现代蒙古语文学的主要文献
第三节 草原“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及其他蒙古文和满文汉文文献
第六章 草原“丝绸之路”及回鹘式蒙古文
节 草原“丝绸之路”及敦煌回鹘式蒙古文文献研究
第二节 草原“丝绸之路”及回鹘式蒙古文题记的语音特征
第三节 草原“丝绸之路”及敦煌石窟回鹘式蒙古文题记的词汇结构特征
第七章 草原“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汉语借词的元音变化
节 草原“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上汉语借词元音和谐化现象
第二节 草原“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上汉语借词长音化现象
第三节 草原“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上汉语元音脱落现象
第八章 草原“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汉语借词的辅音变化
节 草原“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上汉语借词辅音脱落与替换现象
第二节 草原“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上汉语借词辅音添加现象
第三节 草原“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上汉语借词辅音结尾现象
第九章 草原“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汉语借词词义与词类属性特征
节 草原“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上汉语借词词义变化特征
第二节 草原“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上汉语借词词类属性特征
第十章 草原“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及受汉蒙语影响的通古斯诸语
节 草原“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及通古斯诸民族
第二节 草原“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及汉语对通古斯诸语的影响
第三节 草原“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及蒙古语对通古斯诸语的影响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主要从中蒙俄草原“丝绸之路”古文字及其贡献和汉语言文字对民族语的影响,以及草原“一带一路”沿线语言文字资源开发利用和语言文字的发展变化等角度,科学阐释了中蒙俄草原“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沿线商贸往来、商业活动、商品交易中汉语言文字及民族语言发挥的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双语交流或多语交流对中蒙俄草原“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民心相通”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力和推动力。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