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近代校园规划与建筑(110校庆)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清华大学近代校园规划与建筑(110校庆)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94.3 6.5折 29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亦师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579489

出版时间2021-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298元

货号1202426511

上书时间2024-06-08

曲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序(一)

 

大学是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肩负着文化传承创新和文化育人的使命。大学校园不仅是大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的物质环境,也是体现大学理念、蕴育大学精神的精神家园,其本质是文化空间。所谓文化可以理解为人为了生存和发展,使外在世界按照人追求的真善美的境界“人化”;而当人构建起人化了的世界时,它又通过“人文化成”而造化人自身,即“化人”。文化是人化和化人的过程及其产物。大学校园是历代大学生依据大学理念开物成境的成果,是提高师生文化素质、提升学校文化品位的重要环境,由此,做好大学校园的规划与建设意义重大。
本书作者刘亦师作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的青年教师,自2001年邂逅清华老校区后,便为其厚重的建筑文化内涵所吸引。2003年,刘亦师到清华建筑学院攻读中国近代建筑史,2014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后出站留校,在撰写《中国近代建筑史概论》的同时,考虑到自1909年开始的清华校园规划和建设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的重要研究对象,着手编著图文并茂、内涵丰富的《清华大学近代校园规划建设历史研究》。学校的校园规划和建设史,是校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起到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
刘亦师在清华大学近代校园规划建设研究中,继承了清华务实会通的学术风格,着力“务博综、尚实证”,注重中西融会,古今贯通,理实结合,在综合中提升认识境界。他从清华学校曾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规划与建筑风格深受欧美影响的史实出发,首先实地考察了弗吉尼亚大学的大草坪区与清华礼堂前草坪区的类似与差别,并对与清华大礼堂多具相似性的弗吉尼亚大学圆厅图书馆穹顶结构进行了深入比较研究;继而又专程赴耶鲁大学,对该校校友、为清华学校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做出重大贡献的建筑师墨菲(Henry Killam Murphy,1877—1954,一译茂飞)进行了档案发掘,幸运地发现了墨菲关于清华学校的设计资料,包括大礼堂的平面、立面和剖面设计图。回到清华大学后,他在学校房管处支持下对大礼堂进行了测绘,通过比较,对其与弗吉尼亚大学圆厅图书馆的异同有了具体而深入的认识。这一经历使他体会到,爬梳原始档案、考察历史文献,并积极组织测绘取得手资料,有着广阔的前景,并以此为基本思路,拓展了对清华校园规划与建设的系统研究。
清华是享誉瀛寰的建筑规划和设计师的摇篮,梁思成在这里开拓了中国建筑史学术研究的先河。针对中国建筑史罕人问津的境况,他不禁发问:“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灿烂文化,为何独独没有自己的建筑史?”他发誓:“中国的建筑史将一定由中国人自己来撰写!”为此他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到了当时民不聊生的中国,自1931年开始他从实物调查入手,对北京地区的古建筑进行测绘、分析和鉴定。1932年春,他走出京城,“以测量绘图摄影各法将各种典型建筑实物做有系统秩序的记录”,与妻子林徽因及同仁通过整整5年艰苦卓绝的实地考察与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开辟了中国建筑史的研究道路。1944年,《中国建筑史》编写完成,后梁思成主持的“中国古代建筑理论及文物建筑保护”研究被授予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梁思成也被英国学者李约瑟称为研究“中国建筑历史的宗师”。同时,我们也看到,对于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研究和教学活动曾经有过一个时期的停顿,直至1985年在清华大学汪坦教授和张复合教授的推动下才重新启动。青年副教授刘亦师于2019年9月出版的《中国近代建筑史概论》和即将出版的《清华大学近代校园规划与建筑》,可以看成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群体继承梁思成先生开拓的中国建筑史研究事业的一个环节。
我们注意到,刘亦师在上述两本著作所涉及的时域局限在“近代”,即从史学上定义的“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110年历史”,对清华校园规划与建设研究则局限在1909年留美学务处成立到1966年不到一个甲子的时间。实际上,清华大学校园建设大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的40年里,其间对清华校园建设乃至现当代中国建筑事业产生重大影响的大师级人物,如梁思成先生的弟子吴良镛、关肇邺、李道增等的业绩和学术轨迹,都需要全面梳理总结,希望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的新秀们,包括刘亦师,能够对现当代的清华大学校园规划与建设事业做出持续的研究!
 

 

2020年7月于清华园

 

 

 

序(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清华大学的研究广泛开展,在基于校史、校志编研以及从中国近代教育史角度进行探讨的诸多著述中,都或多或少涉及清华大学的近代校园规划和建设。但是,早把清华大学近代校园规划和建设作为专门课题进行研究的,则首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罗森先生;他发表在《新建筑》1984年第4期的《清华大学校园建筑规划沿革(1911—1981)》一文,为关于清华大学近代校园规划和建设研究的开山之作。
1985年8月,由汪坦先生发起和组织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座谈会”召开之后,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在全国范围内普遍进行,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使近代学校校园规划和建设研究成为广受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清华大学的近代校园规划和建设研究亦随之得以进一步深入。
2003—2006年,亦师在清华大学攻读中国近代建筑史硕士学位,三年期间,他对清华大学的校园建筑有着切身的感受。2012年,他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取得博士学位回到清华大学,进博士后工作站,随之留校任教,承担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工作并讲授“中国近代建筑史”课程,推出专著《中国近代建筑史概论》(2019年9月,商务印书馆出版)。
正如他所说,“我在清华大学从事近代建筑史的研究和教学,自感把清华近代校园和建筑的研究做好、做深责无旁贷”。正是出于这种责任心和使命感,亦师“务博综、尚实证”,从2013年开始,奔走于国内海外,爬梳原始档案和未经广泛使用的历史文献,访谈健在的亲历者,实地考察相关校园规划和建设,并组织清华大学校园重要近代建筑测绘,取得手资料。历经八年,大体上掌握了从清华大学建校到20世纪60年代校园规划和建设的发展线索及基本史实,得以在清华大学即将迎来建校110年庆典之际,结集其阶段性研究成果及其所依据的海外史料与清华大学校园重要近代建筑测绘成果成书。
值得注意的是,清华大学的创建源自美国退还超索的部分庚子赔款,在建校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与西方各国外交部门(尤其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等官方与民间机构均有所牵涉,一些外国建筑师亦曾参与清华大学近代校园规划和建设且发挥重要作用。这决定了对清华大学近代校园规划和建设的研究,应该投置在全球时空的框架之中。针对以往研究中的不足,亦师“拓展研究视野”、抱定“搜罗资料的决心”,想方设法,做出了锲而不舍的努力,搜集到“与清华建设密切相关,但此前学者罕少使用的海外文献”,为他的研究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支撑点,得以回转时空、“置身其中”,取得具有创新性的成果。
此外,档案史料中所见的相关设计图纸与终落成的建筑实体之间有所差别,甚至相去甚远。查找、分析其间的异同,抽丝剥茧,觅踪寻源,才能建立起物质空间演变与社会学以及思想史、教育史方面的联系,看出校园规划和建设折射出的治校风格、教育理念以及校务管理等诸多背景。正是在清华大学校园重要近代建筑测绘中所付出的辛劳,积累了“大量技术图纸和分析图”,使得亦师对清华大学校园规划和建设“有了很多新的认识”,才能使档案史料在亦师手里物尽所用,为他的研究搭建起跨越学科、具有拓展性的平台,使研究变得“富有张力”。
基于以上两点,对于清华大学近代校园规划和建设的研究来说,此书是具有创新性的力作,会对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学科的发展产生影响,推进近代学校校园规划和建设研究的深入;对于清华大学的校史、校志编研以及从中国近代教育史角度对清华大学进行探讨来说,此书亦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献,会为清华大学的相关研究提供学术支撑。
同时,此书对清华大学校园重要近代建筑的保护,对清华大学现代校园的规划和建设,也必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2020年7月9日于学清苑

 

 

 

序(三)
对一所大学的校史研究中,关于校园规划和校园建筑发展历史的梳理与研究,应当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校园的建筑风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校的文化传统与办学特色。研究校园规划与建筑的历史,对于全面了解学校的发展变迁和传统特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清华园,被誉为全球美的大学校园之一。长期以来,清华大学高度重视校园规划和建设,在校史研究中也一直有所体现。从1991年起,校史研究室陆续编纂了“清华大学史料选编”丛书,目前已出版6卷10余册,各卷都有专门章节收录不同时期建筑、校产等方面的重要史料。校史研究室黄延复老师曾对清华大学建筑风物进行过专门研究,编著了《清华园风物志》一书,连出三版,并曾在校报《新清华》上连载。当时我正担任《新清华》的主编,连载的文章引起校内外读者广泛关注。校史研究室特约研究员苗日新老师也曾出版《熙春园·清华园考》一书,考证了熙春园、清华园的历史沿革。由清华大学校史馆编辑、百年校庆后出版的《清华大学图史》中,也刊发了不同时期的校园地图和建筑图片等。此外,建筑学院的一些专家学者和学生曾以清华校园建设为对象,进行过专题研究,发表了相关的论文。在清华大学校史展览中,校园建设一直是各个历史时期不可缺少的展示内容。
为迎接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学校决定对校史馆进行全面提升改造。讨论改造方案时,大家一致提出要在新的校史展览中,以现代化、多媒体的新方式,对清华校园变迁进行专门的展示,反映清华园百余年的发展变化。在我担任校史研究室主任和档案馆馆长工作后,校史研究室副主任金富军老师向我介绍,建筑学院刘亦师副教授对清华校园规划的历史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邀请他来校史馆作过专题讲座。因此,校史研究室与刘亦师副教授商定,请他以委托课题的形式,在过去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承担校史展览中“校园变迁”专题展示的专业指导工作。
如今,焕然一新的“清华大学110年校史展览”在校庆110周年之际如期开幕,其中“校园变迁”电子沙盘成为吸引师生校友和各界观众的一大亮点。与此同时,刘亦师老师多年耕耘的成果《清华大学近代校园规划与建筑》也将出版发行。这都是非常值得庆贺的事情。
翻阅完数百页的书稿,我深感这是一本在众多前辈学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清华近代校园规划与建筑的历史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的著作。我从未学过规划与建筑专业,更没有对这方面进行过深入研究,因此没有资格对刘亦师老师的著作进行专业的评论。但从一个校史工作者和档案工作者的视角来看,刘亦师老师在研究过程中,发掘和使用了大量的历史档案文献,比如在美国耶鲁大学和洛克菲勒基金会等查阅和复制的史料和图纸,以及当时在海内外发行的各种期刊、报纸上的资料等。这些材料提供了认识了解不同历史时期校园规划和建筑的原始素材,也为读者还原出一幅幅当年的生动画面。这就使得本书在具备较强专业性的同时,又具有了很强的史料性和可读性。此外,刘亦师老师还将他的研究团队8年来在清华校内实测或根据实测复原的十余幢建筑的几百张图纸集中起来,真实地反映了清华校园近代建筑的建设情况,这也为其他研究者进行相关研究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我相信,《清华大学近代校园规划与建筑》既是一部建筑史领域研究的新作品,也一定是大学校史研究中独具特色的新成果。它将有益于清华大学校史研究的不断深化,也将对近代大学校园研究的广泛开展起到引领作用。希望刘亦师老师进一步推进这一研究课题,比如将研究范围扩及现代部分,使我们对清华校园建设历史的认识更加完整和深入。衷心期待和祝愿刘亦师老师取得更新的研究成果。
2021年4月于清华荷清苑



 
 
 
 

商品简介

本书分为三编。上编是对清华校园规划和建设的历史研究。本部分共10章,前9章分别论述从建校早期、清华学校时期到国立大学时期,以及侵华日军占领时期和抗战胜利后复校时期等阶段校园建设的主要内容、标志性建筑和建筑师的贡献,综合讨论清华校园空间的若干特点以及近代校园建筑的建筑艺术、结构形式和构造细部等问题。后一章简述1949年至20世纪60年代的清华校园发展概况及其与近代时期的关联。 中编汇集了部分与清华建设密切相关,但此前学者罕少使用的海外文献,如耶鲁大学墨菲档案中有关清华规划和建设的设计书、墨菲与周诒春的会谈纪要、各种信函等。此外,洛克菲勒基金会及其下属各机构档案中也包括不少与清华相关者,其中发现了在商讨生物学馆建设时由罗家伦校长签字的书信。这些不同的史料来源和类型补充了我们对清华发展图景的认识,使历史人物和事件变得更加鲜活和饱满,也使建筑历史的研究更富张力。 下编将历年测绘的20幢(组)建筑分为4组:建校初期的重要建筑、“四大工程”、国立清华大学时期的建筑和学生宿舍,择其中有代表性的图纸汇集起来,旨在补足此前研究中一些来不及深入的课题,也为将来开展更大范围的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研究积累宝贵、丰富的一手资料。这也说明,要切实推进近代校园和近代建筑史的研究,需要“置身其中”地努力拓展史源并丰富其种类,这是推进其他工作的基础和保证。 本书适合对清华校园和近代中国大学校园规划及建设历史感兴趣的一般读者,也可作为近代建筑史研究者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刘亦师,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建筑系博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博导,专攻中国近现代建筑史、城市规划史。已出版《中国近代建筑史概论》(商务印书馆,2019年)。



目录

上编 近代清华校园规划与建设研究/001

第1章 绪论:近代清华校园规划与建设的学术史考察 003

第2章 从游美肄业馆到清华学校——校园选址及早期建设 009

2.1 清华创建的历史背景 010
2.2 清华校名和学制的变化 014
2.3 近代清华界址的变化 015
2.4 早期清华校园的主要建筑及其承建商斐士020
2.5 结语029

第3章 清华学校时期的校园规划及建设(上)——周诒春主校时期之卓见与擘画 031

3.1 周诒春的治校方略及其与墨菲的合作关系033
3.2 两份重要文件:周诒春与墨菲会商的《备忘录》及墨菲拟定之《规划分析》037
3.3 墨菲制定的清华校园规划方案及相关问题042
3.4 墨菲的清华规划及建筑设计之思想来源研究 058
3.5 清华大学大礼堂穹顶结构形式及建造技术考析 074
3.6 结语090

第4章 清华学校时期的校园规划及建设(下)——20世纪20年代北洋政府时期的校园建设 093

4.1 外交部主管时期的清华学校校政094
4.2 曹云祥主校时期的校园建设099
4.3 工程处与建筑师庄俊的贡献 103

第5章 国立大学时期的校园规划及建设(上)——罗家伦主校时期之锐意开拓 109

5.1 罗家伦其人 111
5.2 罗家伦的教育理念114
5.3 罗家伦主校时期的校园规划与“四大建筑”之营建 116
5.4 建筑师杨廷宝与清华之渊源及其对校园建设的贡献 126
5.5 罗家伦之去职及其余绪 133

第6章 国立大学时期的校园规划及建设(下)——梅贻琦主校时期的完善与扩充 135

6.1 梅贻琦及其治校方针136
6.2 “三年建筑计划”的3个版本及其实施138
6.3 20世纪30年代清华校园的教工住宅与学生宿舍143
6.4 20世纪30年代建筑师沈理源和安那对清华建设的贡献 154
6.5 结语:“罗发其端,梅总其成” 161

第7章 从名园到名校——清华校园景观之形成及其特征 163

7.1 京郊名园:清华园在近代之变迁 164
7.2 京国名校:清华校园建设与“清华八景” 166
7.3 清华校景之特征 173
7.4 结语177

第8章 日本侵占时期之破坏与复校时期的建设活动 179

8.1 日本侵占时期之破坏180
8.2 复校后的整顿与建设 181
8.3 曾经的清华农学院:京郊自得园旧址建设史料拾补 183

第9章 结论 193

9.1 近代历任清华校长与主持建筑师的关系194
9.2 历次规划中的未建成项目199
9.3 近代清华校园的空间特征202
9.4 测绘图中的清华校园建筑结构形式、设备装置及装饰细部 209

第10章 尾声:旧时代之结束与新时代之开启——20世纪60年代清华校园规划及建设概论 217

10.1 过渡时期的清华校园规划与建设(1949—1952年) 219
10.2 蒋南翔主校时期的校园规划与建设(1953—1966年) 222

 

 


【前言】

主编推荐

本书分为三编。上编是对清华校园规划和建设的历史研究。本部分共10章,前9章分别论述从建校早期、清华学校时期到国立大学时期,以及侵华日军占领时期和抗战胜利后复校时期等阶段校园建设的主要内容、标志性建筑和建筑师的贡献,综合讨论清华校园空间的若干特点以及近代校园建筑的建筑艺术、结构形式和构造细部等问题。后一章简述1949年至20世纪60年代的清华校园发展概况及其与近代时期的关联。 中编汇集了部分与清华建设密切相关,但此前学者罕少使用的海外文献,如耶鲁大学墨菲档案中有关清华规划和建设的设计书、墨菲与周诒春的会谈纪要、各种信函等。此外,洛克菲勒基金会及其下属各机构档案中也包括不少与清华相关者,其中发现了在商讨生物学馆建设时由罗家伦校长签字的书信。这些不同的史料来源和类型补充了我们对清华发展图景的认识,使历史人物和事件变得更加鲜活和饱满,也使建筑历史的研究更富张力。 下编将历年测绘的20幢(组)建筑分为4组:建校初期的重要建筑、“四大工程”、国立清华大学时期的建筑和学生宿舍,择其中有代表性的图纸汇集起来,旨在补足此前研究中一些来不及深入的课题,也为将来开展更大范围的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研究积累宝贵、丰富的一手资料。这也说明,要切实推进近代校园和近代建筑史的研究,需要“置身其中”地努力拓展史源并丰富其种类,这是推进其他工作的基础和保证。 本书适合对清华校园和近代中国大学校园规划及建设历史感兴趣的一般读者,也可作为近代建筑史研究者的参考书。


【内容简介】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