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培刚集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张培刚集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59.01 6.0折 99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62054

出版时间2020-11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99元

货号1202179826

上书时间2024-06-08

曲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总 序

 

作为中国近代以来*早成立的*经济研究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历史,至少可上溯至1929年于北平组建的社会调查所。1934年,社会调查所与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合并,称社会科学研究所,所址分居南京、北平两地。1937年,随着抗战全面爆发,社会科学研究所辗转于广西桂林、四川李庄等地,抗战胜利后返回南京。1950年,社会科学研究所由中国科学院接收,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社会研究所。1952年,所址迁往北京。1953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简称“经济所”。1977年,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之初的14家研究单位之一,更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仍沿用“经济所”简称。

 

从1929年算起,迄今经济所已经走过了90年的风雨历程,先后跨越了中央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三个发展时期。经过90年的探索和实践,今天的经济所,已经发展成为以重大经济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以“两学—两史”(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经济史、经济思想史)为主要研究领域的综合性经济学研究机构。

 

90年来,我们一直*为看重并引为自豪的一点是,几代经济所人孜孜以求、薪火相传,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理论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的同时,也涌现出一大批富有重要影响力的著名学者。他们始终坚持为人民做学问的坚定立场,始终坚持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的优良学风,始终坚持慎独自励、言必有据的学术品格。他们是经济所人的突出代表,他们的学术成就和治学经验是经济所*宝贵的财富。

 

抚今怀昔,述往思来,在经济所迎来建所90周年之际,我们编选出版《经济所人文库》(以下简称《文库》),既是对历代经济所人的纪念和致敬,也是对当代经济所人的鞭策和勉励。

 

《文库》的编选,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负总责,在多方征求意见、反复讨论的基础上,*终确定入选作者和编选方案。

 

《文库》*辑凡40种,所选作者包括历史上的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历任经济所所长以及其他学界公认的学术泰斗和资深学者。在坚持学术标准的前提下,同时考虑他们与经济所的关联。入选作者中的绝大部分,都在经济所度过了其学术生涯*重要的阶段。

 

《文库》所选文章,皆为入选作者*代表性的论著。选文以论文为主,适当兼顾个人专著中的重要篇章。选文尽量侧重作者在经济所工作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对于少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已成名的学者,以及调离经济所后又有大量论著发表的学者,选择范围适度放宽。为好中选优,每部文集控制在30万字以内。此外,考虑到编选体例的统一和阅读的便利,所选文章皆为中文著述,未收入以外文发表的作品。

 

《文库》每部文集的编选者,大部分为经济所各学科领域的中青年学者,其中很多都是作者的学生或再传弟子,也有部分系作者本人。这样的安排,有助于确保所选文章更准确地体现作者的理论贡献和学术观点。对编选者而言,这既是一次重温经济所所史、领略前辈学人风范的宝贵机会,也是激励自己踵武先贤、在学术研究道路上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

 

《文库》选文涉及多个历史时期,时间跨度较大,因而立意、观点、视野等难免具有时代烙印和历史局限性。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某些文章的理论观点或许已经过时,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或许已经陈旧,但为尊重作者、尊重历史起见,选入《文库》时仍保持原貌而未加改动。

 

《文库》的编选工作还将继续。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还会将更多经济所人的优秀成果呈现给读者。

 

尽管我们为《文库》的编选付出了巨大努力,但由于时间紧迫,工作量浩繁,加之编选者个人的学术旨趣、偏好各不相同,《文库》在选文取舍上难免存在不妥之处,敬祈读者见谅。

 

入选《文库》的作者,有不少都曾出版过个人文集、选集甚至全集,这为我们此次编选提供了重要的选文来源和参考资料。《文库》能够顺利出版,离不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领导和编辑人员的鼎力襄助。在此一并致谢!

 

一部经济所史,就是一部经济所人以自己的研究成果报效祖国和人民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国经济学人和中国经济学成长与发展历史的缩影。《文库》标示着经济所90年来曾经达到的学术高度。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走得更稳。借此机会,希望每一位经济所人在感受经济所90年荣光的同时,将《文库》作为继续前行的新起点和铺路石,为新时代的中国经济建设和中国经济学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是为序。

 

高培勇

 

于2019年元月

 

 

 

编选者手记

 

《经济所人文库——张培刚集》主要编选了张培刚在20世纪30—40年代撰写的农村经济领域的部分著述。

 

20世纪20—30年代,在振兴农村经济方面,学界有复兴农村、先工后农、发展工业等多种观点。针对郑林庄主张的开办农村工业为中国经济出路的设想,张培刚在《第三条路走得通吗?》中指出,把农村工业当为中国经济建设的路径,不但在理论上近乎开倒车,在事实上也是行不通的。

 

华北战区救济委员会农赈组自1933年10月至1934年5月对冀北察东遵化、迁安、密云、蓟县、宣化、怀来、延庆等33县农村状况进行了调查,张培刚利用这次调查的资料撰写了《冀北察东三十三县农村概况调查》,介绍了33县农村的人口、土地、农作物、自耕农、佃农、自兼佃农、雇农工资、借贷利率、兵差等情况。

 

在《近年来的灾荒》一文中,张培刚认为,除外国经济的压迫以及自然因素外,造成灾荒的部分原因是人为因素,包括农业技术落后、水利设施失修、兵匪扰乱等方面。张培刚建议,通过建设水利系统、农业技术、推广造林运动、普及农业化学等措施预防灾害。

 

20世纪20年代末,受世界经济危机、持续性内战及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农村陷入更加严峻的经济危机,表现之一是资金短缺。20世纪30年代前期,资金严重积压的部分商业银行陆续在农村地区办理农村贷款。《一年来农村金融的调剂工作》考察了农村合作社、农民银行、农业仓库等农村金融调剂机构在1933—1934年的发展情况。

 

20世纪30年代,农村经济危机受到社会各界关注。为此,1933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了农村复兴委员会。复兴农村经济的前提是了解农村经济形势,1934年巫宝三在第31卷第11号《东方杂志》上发表了《民国二十二年的中国农业经济》。张培刚接续发表了《民国二十三年的中国农业经济》《民国二十四年的中国农业经济》《民国二十五年的中国农业经济》,揭示了当时中国农村经济状况。

 

面对当时农村经济的崩溃,张培刚在《中国农村经济的回顾与前瞻》中指出,农村经济的复兴不是短期能达到的,复兴的道路不能依靠零碎的改进运动,而是需要依赖整个经济政策的变革与实施。张培刚在《我国农民生活程度的低落》中分析了当时农民生活水平下降的趋势。

 

20世纪40年代末,中国面临通货膨胀。时任美国国务卿马歇尔(George C.Marshall)宣称:由于中国80%的人口为农民,所以通货膨胀对中国不会产生重大影响。张培刚在《通货膨胀下的农业和农民》中指出,通货膨胀影响大小与职业人口的比例没有必然的联系。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经济学说在中国有了较为系统的传播。20世纪三四十年代,经济学本土化探索而产生的著述陆续开花、结果,巫宝三等人合作的《中国国民所得(一九三三年)》、张培刚的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是其中重要的代表作品。张培刚的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是一部探讨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如何转变为民富国强的工业国家的专著。他曾说:“读书使我获得知识,但是,如果没有我青年时期在农村的亲身经历和生活感受,没有我大学毕业后走遍国内数省,先后六年的实地调查,特别是如果没有一颗始终炽热的爱国之心,我是写不出这篇博士论文的。”《<农业与工业化>的来龙去脉》介绍了《农业与工业化》一书的写作缘由与经过,以及张培刚在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时期从事的调查研究工作、在哈佛大学留学期间的学习情况。《农业国工业化理论概述》对于了解张培刚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农业国家或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理论具有参考价值。

 

在《经济所人文———张培刚集》的编选过程中,获得了张培刚先生的夫人谭慧女士的支持,还得到了徐长生教授、张建华教授、李天华教授、吴传清教授以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的帮助。种种承情,编者谨此向他们表达谢忱。

 

 

 

缪德刚

 

2019年12月



 
 
 
 

商品简介

张培刚先生曾经出版《清苑的农家经济》《广西粮食问题》《浙江食粮之运销》(与张之毅合著)等著作,发表了40余篇学术论文。1945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47年,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Agriculture and Industrialization)作为“经济学上极有贡献之著作”被授予“威尔士奖”(David A. Wells Prize),时评云“按东方人士在哈佛大学获得此项奖金为*次”,并选入《哈佛经济研究丛书》(The Harvard Economic Studies)第85卷。1949年《农业与工业化》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1951年该书被译成西班牙文出版,1969年在美国再版,1984年中文版出版。本文集主要编选了张培刚在20世纪30、40年代撰写的农村经济领域的部分著述。



作者简介

 张培刚,男,1913 年 7 月生于湖北省黄安县 ( 今红安县),1934年进入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 ( 经济所前身) 工作。

1929 年张培刚考入武汉大学文科预科,1930 年进入武汉大学经济系学习。1934年,张培刚毕业于武汉大学,到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工作。1941年张培刚考取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并分别于1943年、1945年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博士学位。

1945年,张培刚接受武汉大学校长周鲠生的邀请回国任教,由于交通阻塞未能成行。1946年初,在赴美考察的孙公度的邀请下,张培刚临时担任了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经济专门委员,与担任该会经济顾问的库兹涅茨(Simon S. Kuznets)一起从事国民收入和农业机械化问题的研究工作。1946年8月,张培刚回国担任武汉大学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1948年,为了搜集东南亚国家经济情况的资料,张培刚应聘担任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顾问兼研究员。1949年,张培刚辞去了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的职务,再次回到武汉大学担任武汉大学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后被任命为武汉大学教务委员会常委、总务长、代理法学院院长。1951年秋至1952年夏,张培刚调到北京中央马列学院学习。1952年底,在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过程中,张培刚调到华中工学院(后改名为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参与建校工作。1978年,张培刚被借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参加《政治经济学辞典》的编撰工作,负责主编其中的“外国经济思想史”部分。1979年秋,张培刚到华中工学院担任社会科学部主任。1981年,华中工学院为张培刚专门成立了经济研究所,张培刚先后担任经济研究所所长、经管学院名誉院长、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院名誉院长等职。1998年,张培刚以85岁高龄领衔,华中理工大学西方经济学专业获准博士学位授予权,他才得以正式成为博士生导师。他曾兼任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194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及上海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武汉大学及西南财经大学教授、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名誉会长、中美经济合作学术委员会中方主席等职务。为了推动中国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与传播,1994年成立了“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2004年设立了“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18年设立“张培刚发展经济学青年学者奖”。

在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工作期间,张培刚先后出版《清苑的农家经济》《广西粮食问题》《浙江食粮之运销》(与张之毅合著)等著作,同时发表了40余篇学术论文。1945年,张培刚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47年,张培刚的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Agriculture and Industrialization)作为“经济学上极有贡献之著作”被授予“威尔士奖”(David A. Wells Prize),时评云“东方人士在哈佛大学获得此项奖金为*次”,并选入《哈佛经济研究丛书》(The Harvard Economic Studies)第85卷。1949年《农业与工业化》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1951年该书被译成西班牙文出版,1969年在美国再版,1984年中文版出版。改革开放后,张培刚通过著述和讲学介绍西方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1980年,张培刚与厉以宁合著《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1986年再度合著《微观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20世纪90年代之后,张培刚先后出版了《新发展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二十一世纪中国粮食经济》等著作,并发表了大量具有重要影响的论文。除了学术成就外,张培刚还培养了一批学界、政界和实业界的优秀人才。

2011年11月,张培刚在武汉逝世,享年98岁。



目录

第三条路走得通吗? 1

  冀北察东三十三县农村概况调查 6

  近年来的灾荒 50

  一年来农村金融的调剂工作 54

  民国二十三年的中国农业经济 65

  民国二十四年的中国农业经济 83

  民国二十五年的中国农业经济 98

  中国农村经济的回顾与前瞻 120

  我国农民生活程度的低落 132

  通货膨胀下的农业和农民 143

  《农业与工业化》的来龙去脉 151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概述 182

  编选者手记 198


【前言】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