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铜鼓研究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55.51
4.6折
¥
120
全新
仅1件
作者万辅彬,韦丹芳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04680280
出版时间2018-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20元
货号1201758688
上书时间2024-06-0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万辅彬,1942年9月生,安徽繁昌人,教授,广西民族大学(原广西民族学院)原副校长,广西高等学校首届教学名师。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广西很好留学回国人员。主要研究铜鼓,曾3次以铜鼓为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次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现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东南亚铜鼓数字化记录与研究”子课题负责人。多次获得省级很好成果二、三等奖,在核心期刊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出版相关专著10余部。曾获重量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韦丹芳,女,1979年8月生,广西宜州人,现为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南方民族技术史。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少数民族科技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理事、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理事。主持和在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完成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项目3项,在研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1项。在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3部。
目录
前言
绪论
节铜鼓的分布和分类
第二节铜鼓和铜鼓文化研究综述
一、国外学者对铜鼓和铜鼓文化的研究
二、中国学者对铜鼓和铜鼓文化的研究
三、对东南亚铜鼓文化的研究
第三节研究思路
一、选题的意义和创新性
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中缅、中老、中越使用铜鼓的跨境民族
节克木人
一、克木人的历史
二、克木人的分布
三、老挝的克木人
第二节佤族
第三节苗族和瑶族
一、中缅、中老、中越跨境而居的苗族
二、中缅、中老、中越跨境而居的瑶族
第四节彝族(倮倮人)
第三章中缅、中老、中越跨境民族使用的铜鼓
节中国的佤族铜鼓
一、20世纪中期的佤族铜鼓
二、博物馆收藏的佤族铜鼓
第二节老挝的克木鼓
一、馆藏的克木鼓
二、传世的克木鼓
第三节缅甸的克伦鼓
第四节其他东南亚国家的黑格尔Ⅲ型铜鼓
一、泰国铜鼓
二、越南和柬埔寨的同类型铜鼓
第四章越南铜鼓
节越南铜鼓样品铅的富集与铅同位素测定
第二节越南铜鼓和其他器物成分分析
一、越南铜鼓成分分析解读
二、麻江型和石寨山出土铜鼓成分分析结果比较
三、越南出土其他类型器物成分分析结果试析
第三节越南铜鼓及相关器物金相分析
一、铸造青铜
二、热锻及冷加工铜器组织
三、夹杂硫化物的组织
四、对金相分析结果的讨论
第四节越南东山铜鼓再认识与铜鼓分类新说
一、前人的铜鼓分类及存在的局限性
二、越南东山铜鼓与东山文化的再认识
三、东山铜鼓铅同位素数据的解读
四、笔者对铜鼓分类的意见
五、小结
第五章泰国铜鼓
节泰国历史上的铜鼓
第二节泰国皇宫中使用的铜鼓
一、春耕仪式
二、皇家凤凰船游行仪式
第六章其他东南亚国家的铜鼓
节印度尼西亚的铜鼓
第二节柬埔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铜鼓
第七章中国与东南亚传世铜鼓的工艺
节黑格尔Ⅲ型鼓的铜鼓工艺:失蜡法
一、黑格尔Ⅲ型鼓的结构特征
二、黑格尔Ⅲ型鼓的失蜡铸造特征
三、失蜡法铸造铜鼓的工艺
第二节黑格尔Ⅳ型鼓铸造工艺:湿型砂模铸造法
一、学术界对铜鼓铸造工艺的实验研究
二、广西民间的麻江型铜鼓铸造
三、湿型砂模铸造法铸造铜鼓的工艺
四、韦氏兄弟铜鼓铸造技术的创新
第三节小结
第八章中缅、中老、中越跨境民族的铜鼓文化
节与铜鼓相关的传说
一、老挝克木族的铜鼓传说
二、泰国的铜鼓传说
三、缅甸的铜鼓传说
第二节黑格尔Ⅳ型铜鼓文化
一、瑶族铜鼓文化
二、苗族铜鼓文化
三、彝族铜鼓文化
四、黑格尔Ⅳ型鼓的流通与使用
第三节黑格尔Ⅲ型铜鼓文化
一、缅甸佤族的祭鼓仪式
二、铜鼓与财富
三、铜鼓与祈福
四、铜鼓纹饰与稻作文化
五、铜鼓的功用与稻作生产
第九章铜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节铜鼓文化的保护应加强国际协作与交流
第二节铜鼓文化保护与传承应持的理念
一、原生态的保护理念
二、参与式保护的理念
第三节铜鼓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基本措施
一、建立国际性的铜鼓数据库
二、恢复并保育铜鼓文化圈的文化生态
三、铜鼓文化的保护应鼓励创新
四、将铜鼓文化符号化
第十章结论:试论铜鼓文化圈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内容摘要
已有2700余年历史的铜鼓是古代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国家诸多民族创造的青铜文化瑰宝。它集冶炼、铸造、音乐、美术、舞蹈于一体,是曾经的权力与财富象征的“重器”、指挥军阵的“响器”、沟通人神的“祭器”和娱神娱人的乐器。经过调查发现,中国南方和东南亚都确实存在着连片的铜鼓文化圈,且至今依然存在活态铜鼓文化。本书作者在田野调查和考古研究的基础上,分十章论述了中缅、中老、中越跨境民族以及越南、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柬埔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铜鼓分布、现状与源流,探讨了中国与东南亚传世铜鼓的工艺特点与联系,并依据对湄公河流域与红水河流域的黑格尔Ⅲ型(西盟型)铜和黑格尔Ⅳ型(麻江型)铜鼓丰富的田野调查,全面展示了中缅、中老、中越跨境民族的铜鼓文化,提出了铜鼓文化圈的概念,并呼吁加强靠前协作与交流,通过建立靠前性的铜鼓数据库、恢复并保育铜鼓文化圈的文化生态、注意推陈出新和将铜鼓文化符号化等措施来实现铜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本书对了解铜鼓的历史、分布、传播、工艺与传承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对于传承、保护和发展铜鼓文化具有指导作用,适合传统工艺研究者与爱好者、非物质物化遗产研究者与爱好者、铜鼓研究者与爱好者等参阅。
主编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