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党的社会凝聚力研究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30.48
5.4折
¥
56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赵长芬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07871
出版时间2017-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6元
货号1201652479
上书时间2024-06-0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赵长芬,1979年2月生,山东临沂人,中央党校党建专业博士、临沂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执政党建设与领导科学。已出版专著《官德论》,合著《诚信建设读本》《做好群众工作60法》,参编《新时期群众工作方法读本》;先后在《青海社会科学》《福建省委党校学报》《探索》等各类期刊上发表近二十篇学术论文;在《光明日报》《中国经济时报》发表书评两篇。主持山东省“十二五”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项目一项;主持并完成四项市厅级课题,其中“推进党的群众工作科学化研究”的课题成果获临沂市第十八届社会科学很好成果三等奖。
目录
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二 研究现状概述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 重点难点及主要创新点
章 理论分析:凝聚力与执政党社会凝聚力
节 执政党社会凝聚力概念分析
一 凝聚力
二 政党凝聚力
三 执政党社会凝聚力
第二节 执政党社会凝聚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 执政党的价值目标
二 执政党领袖与执政体系
三 执政绩效与制度正义
四 执政道德与执政形象
五 社会心理与外部环境
第三节 执政党社会凝聚力的价值功能及主要系统形态
一 执政党社会凝聚力的价值功能
二 执政党社会凝聚力建设的主要系统形态
第二章 历史与现状:党的社会凝聚力建设的历史考察与现状分析
节 局部执政时期党的社会凝聚力建设
一 局部执政时期党的社会凝聚力建设历程
二 局部执政时期党的社会凝聚力建设的历史经验
第二节 计划经济体制下党增强其社会凝聚力的传统路径
一 执政党意识形态的绝对权威
二 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
三 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
四 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网络
第三节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党的社会凝聚力
一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及主要特征
二 社会转型期党增强其社会凝聚力的优势
三 社会转型给党增强其社会凝聚力提出重大挑战
第三章 价值凝聚:价值目标与中国梦
节 中国共产党的价值目标
一 社会主义价值目标
二 中国共产党的价值目标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二节 意识形态认同
一 意识形态的基本内涵与功能
二 意识形态与政党社会凝聚力
三 坚持共产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
第三节 党和人民的共同理想与信念
一 理想引领方向信念凝聚力量
二 党和人民共同的理想信念
三 中国梦凝聚力量
第四章 组织凝聚:政党权威与组织网络
节 党的核心领导集体与执政骨干队伍
一 党的核心领导集体
二 党的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
三 依法执政取信于民
四 治理权力腐败提高党的执政公信力
第二节 重构党的组织网络
一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战略性资源
二 转型期基层党组织增强社会凝聚力面临的困境
三 完善执政党的组织网络
第三节 建设服务型党组织
一 服务型党组织的基本内涵
二 服务型党组织服务到位才能凝聚人心
三 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的路径选择
第五章 政策凝聚:执政体系与民生政策
节 开放执政体系
一 扩大公民政治参与
二 政治协调与政治沟通
三 录用社会精英
四 吸收社会优秀分子入党
第二节 民生:增强党的社会凝聚力的根本保障
一 民生的概念阐释及其特征
二 发展民生是增强党的社会凝聚力的根本保障
三 积极构建深得民心的民生政策体系
第三节 公平配置社会资源与社会机会
一 社会公正的基本含义
二 公平配置社会资源
三 公平配置社会机会
第六章 媒介凝聚:大众传媒与非政府组织
节 大众传媒:党凝聚社会的重要抓手
一 大众传媒在党凝聚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二 大众传媒的新特点及对党的社会凝聚力的重要影响
三 新形势下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增强党的社会凝聚力
第二节 非政府组织:党凝聚社会的重要桥梁
一 执政党的治理理念
二 政党与非政府组织
三 充分利用非政府组织增强党的社会凝聚力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以凝聚力为切入点,以政党与社会关系为分析的逻辑起点,有创见性地构建了全新的理论分析框架,梳理了执政党社会凝聚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和主要系统形态。以此为纲,对转型期中国共产党提升社会凝聚力从价值目标凝聚、组织凝聚、政策凝聚、媒介凝聚等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探讨。这样的分析思路清晰,从思想到实际,可操作性强,对转型期提高党的社会凝聚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