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集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24.35
4.2折
¥
58
全新
库存6件
作者赵其昌 著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ISBN9787540229948
出版时间2014-10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8元
货号1201179654
上书时间2024-06-0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赵其昌(1926年—2010年),先后在北京市文物调查研究组、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和首都博物馆任职,曾任首都博物馆馆长,主持过明定陵的发掘与研究,为首都的考古文物工作和博物馆建设及学术研究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主编出版的《定陵》发掘报告于1993年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1977-1991年很好科研成果奖,于1995年获得夏鼎考古学研究成果奖。辑校的《明实录北京史料》被列入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是研究北京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参考书。
目录
北京历史沿革
远古居民
古燕遗迹
蓟城一瞥
幽燕重镇
辽金都城
元代大都
明清北京
今日北京
宣武区历史沿革
蓟城与蓟门
蓟城的探索
前期蓟城在哪里
水与前期蓟城
出土的井圈、墓葬与前期蓟城
后期蓟城
结语
蓟门辨
唐诗中的蓟门
唐以后的蓟门
“蓟门烟村”与蓟门
唐幽州村乡的探索
唐幽州村乡初探
蓟县
幽都县
小结
附记
唐幽州村乡再探
蓟县
幽都县
小结
附记
唐良乡城与史思明墓
玉册情况与丰台
“今”“古”二良乡
林家坟唐墓所在地唐属良乡属界
小结
唐《张建章墓志》续考
张建章墓志
张建章使聘渤海
志石所记职官品阶种种
祖籍与现籍
文人张建章
历史与文物
附记
唐、辽昌平乡、里考
前言
昌平史前遗迹
今昌平城
唐代昌平城
唐代昌平乡、里
辽乡里
小结
附录芹城、蔺沟、大口(古村时代不明)
辽代燕京之显忠坊、檀州街与市
显忠坊之定位
檀州街之定位及走向
燕京城内的市
附记
辽代玉河县考
玉河县始末
玉河县界之探索
三点讨论
附记
北京延庆县古崖居——西奚遗址之探讨
崖居即西奚遗址
去诸之西徙
居留洞沟的时间
徙来又归去
生活习俗
一份遗产——火炕
关于东奚
奚王牙帐问题
小结
附记
古北口的杨业祠
金中都城坊考
中都营建始末
城墙与城门
中都诸坊
东部诸坊
西部诸坊
余记
附记
《元大都画册》前言
《析津志》及其著者熊梦祥
《析津志》的名称、所记地域与保存志文的书籍
《析津志》的分目并内容举要
《析津志》所记元大都戽斗式机轮水车
熊梦祥其人
熊梦祥在大都
熊梦祥在京西斋堂村
《析津志》的再补与熊梦祥南归
附录:熊梦祥诗二十一首
故宫的启示
明代的越南太监宋文毅与阮安
法源寺与宋文毅
阮安的事迹
宋、阮之来北京
余记一则
北京历史上的卫星城
金代中都的卫星城
明代卫星城建设规划的产生
明代卫星城的具体规划
小结
首都的窗口——地志性博物馆
记《明实录北京史料》
两吉女中与《北京市志稿》
都水监衙署考信札
读辽《王师儒墓志》札记——兼话耶律俨《实录》
横跨欧亚大回归——土尔扈特东归记
燕山窦禹钧
北京郭沫若故居所在地是唐代的龙道村
吴晗同志与北京市的文物博物馆工作
萧军搞文物
亚运村与礼贤乡
从景德楼牌楼说起——新首博展品小记
北京城墙缺角试解
首都的窗口——地志性博物馆
北京最古老的的街道
平安大道觅古
平安大道——地下有宝
话说皇城墙
漫话城砖
宛平琐记
太平仓佚事
官园与端王府
两个公主府
翊教寺与普安寺
教场今记
东不压桥、西压桥与什刹海
从南新仓说起
旌勇祠、褒忠祠、保安寺
祖大寿祠与三中
泽公府、贤良祠、关帝庙、药王庙
镜清斋、大西天及其他
先蚕坛
嘉兴寺谈往
铁狮、石狮琐记
皇家动物园及其他
白米斜街与张之洞
地安门外步军统领衙门
僧王祠、宝公府
兵仗局、太医院
东西长安街与平安大道
定陵考古
定陵发掘始末
夏鼐老师与定陵发掘
地宫之门谁推开
风雪定陵
从定陵出土实物看明代织锦
定陵发掘答记者问
缘起
调查与发掘
地下玄宫
帝后棺椁及随葬品
出土文物及其他
编写发掘报告
什刹海考古
往事如烟
如烟往事
伴馆琐记
西行散记
观俑偶忆
黄帝陵前
古道上的烽燧
青海彩陶文化与文明
嘉峪关随笔
交河古城絮语
乌鲁木齐——听来的往事
热带植物园
聂耳墓
西南联大联想
内容摘要
《京华集》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本书曾于2008年出版,此次为再版,并补入赵其昌同志生前一些重要论著,其中包括《读辽<王师儒墓志>札记——兼话耶律俨<实录>》、《什刹海考古》以及有关定陵考古发掘相关的数篇文章。本书由多个不同文章结集而成,从各个朝代的出土文物、遗迹、遗存入手,向读者展示了当时北京地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作者赵其昌先生是北京文博界的耆宿,毕生致力于研究北京地区的文化遗产。《京华集》即为其一生的著作结集而成,书中既有对北京历史沿革的宏观追述与考证,又有对涉及北京历史的专题问题的探讨与研究。因作者长期生活、工作在北京,亲身参与了很多北京研究目前的重大事件,他把所有这些珍贵的记忆均保留在了《京华集》里。
本书中的文字汇集了作者生平关于文物、考古的从业经历和心得体会,是难能可贵的、研究北京历史的珍贵资料。
主编推荐
《京华集》收录了有关论述北京文物的文章,曾于2008年出版过,此次出版的《京华集》一书是在上一版的基础上再收录了多篇赵先生的论文,其中以定陵考古的内容为主,这些均为赵先生多年的研究成果。
书中从各个朝代的出土文物、遗迹、遗存入手,不仅显示了当时当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成为这一地区历史特点的真实写照。千百年来,北京不仅作为政治中心,也成为多民族文化交汇融合的中心地域,又不断地积累、传承、发扬与辐射,影响更为深远,而且恒久恒新。通过阅读本书,能够让读者更加了解北京的历史,北京的文化内涵。
精彩内容
出生虽然不在北京,却长在北京,学在北京,又长时期从事北京地区的文物考古与博物馆工作,对我来说,这算是机缘,也算是一份荣耀。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又是历史文化名城,物质文化的积累沉淀异常深厚,城乡各地多有史前遗址遗物分布。进入历史时期,各个朝代的出土文物、遗迹、遗存,不仅显示了当时当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成为这一地区历史特点的真实写照。商周时代的燕国城池、墓葬,出土文物不少,有殉葬车马,又有人殉,留下来奴隶社会的印记。汉、唐时代,正处于我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政治文化中心在长安、洛阳,北京在当时地属幽燕,位域偏远,处于和少数民族接触的前沿地带,是为军事重镇。此后,有多个民族在这里建都,着力经营,地位上升,成为政治中心,性质与过去大不相同。契丹族建辽,立为南京;女真族建金,立为中都;蒙古族建元,立为大都;明朝又立北京为都城,满族建清朝,仍作京城,北京名称不改,延续下来了。千百年来,多个民族的殚精竭虑,尽心尽力使北京不仅形成政治中心,也成为多民族文化交汇融合的中心地域,并作为华夏文明的组成部分,又不断地积累、传承,发扬与辐射,影响更为深远,而且恒久恒新。
历史带给北京的文化遗产,多彩多姿。宫殿庙坛、红墙黄瓦,色泽鲜丽,衙署王府、街衢坊巷,纵横布列,碑碣刻石,道途驿路等等历史遗迹,还大体上保持着原有的布局、形态——一派皇家气势。文化遗产,经历了多少风雨,它闪烁的仍是那熠熠不尽的历史光辉。
是不是可以作这样的理解:文物,这历史遗产,它是物化的历史文化。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自然可以激发民族自尊;一个地区的历史文物品种即或不尽丰富,同样也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彰显的仍是民族精神,同样可以激发人民自信。然而,它必须经整理、研究、阐述进而展示出来,才更见成效,也更有意义。
也可以这么理解:北京实在是一座大型博物馆,它包容多种文化遗物。现实中,人们对博物馆也有共识。博物馆是保藏历史文物的场所,更富有展示、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的使命。这似乎又在告诉我们:文物考古工作者,博物馆人,传承弘扬民族文化,使命光荣、执业辛劳,任重而道远。
长时间的探索和研究北京地区的文化遗产,随手记录了一些心得体会,或意见得失,中心内容大多贴近遗迹、遗物,文章大多在《首都博物馆丛刊》中披露,现汇集在一起,粗略统计,可分三类:
一、一般论述 大部分是期刊或出版社的应约之作,常是限定题目、内容与字数。
二、考证之类 严格说是习作,结合工作与北京地区的出土文物,只想求得教益而已。
三、序跋和纪念文字 多与北京历史或文物考古、博物馆的本职工作有关。
天性鲁钝,不善文笔辞令,考古发掘、城郊各地跑调查,要动用铁锨、铁镐,总觉得兴趣更大,而笔杆子比铁家伙更沉重些。文章杂乱,无中心,无重点,无次序,而结集起来,总得有个名字吧!友朋们说:说的、论的、探索的、研究的多是北京的人和事,有过去的、也有现在的。京都之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名字应该与京华联系起来。话是真情实况,言之有理。接受意见,取名《京华集》。大半辈子工作、生活在北京,京都之地,首善之区,风风雨雨几十年,就沾点荣光,留个纪念吧。
耄耄之年,回首往昔,一生中只工作在一个单位,这自然有好处,工作顺畅,前后衔接,但带来的缺点也甚明显。不能广泛接触,眼光局限,学术思想自然就趋于保守,缺乏创新。这些我想在文章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来。
工作贵在扎实有效,文章贵在出新,人贵在自知。诚恳的期待着批评指正。
感谢首都博物馆领导与同仁对本书出版的关怀与支持。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