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学基础(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第三轮规划教材)
  • 中医学基础(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第三轮规划教材)
  • 中医学基础(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第三轮规划教材)
  • 中医学基础(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第三轮规划教材)
  • 中医学基础(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第三轮规划教材)
  • 中医学基础(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第三轮规划教材)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医学基础(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第三轮规划教材)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6.87 5.5折 49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新昌

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ISBN9787521439489

出版时间2023-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9元

货号1203024637

上书时间2024-06-04

曲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绪论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三、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第二节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概念与归类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章藏象

第一节藏象概述

一、藏象的概念

二、脏腑的分类与区别

三、藏象学说的形成与特点

第二节五脏

一、心

二、肺

三、脾

四、肝

五、肾

第三节六腑

一、胆

二、胃

三、小肠

四、大肠

五、膀胱

六、三焦

第四节奇恒之腑

一、脑

二、女子胞

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二、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三、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气血津液

第一节气

一、气的概念

二、气的生成

三、气的运动

四、气的功能

五、气的分类

第二节血

一、血的概念

二、血的生成

三、血的运行

四、血的功能

第三节津液

一、津液的概念

二、津液的代谢

三、津液的功能

第四节气血津液的关系

一、气与血的关系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三、津液与血的关系
第四章经络

第一节经络概述

一、经络的概念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五、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六、十二经脉的循行

第三节奇经八脉

一、奇经八脉的命名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特点

三、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

四、奇经八脉的循行及功能

第四节络脉

一、络脉的含义

二、络脉的分类

三、络脉的循行分布特点

四、络脉的生理功能

第五节连属部分

一、经筋

二、皮部

第六节经络的生理功能

一、沟通联系作用

二、运行气血作用

三、感应传导作用

四、调节平衡作用

第七节经络学说的运用

一、阐释疾病的病理变化

二、指导疾病的诊断

三、指导疾病的治疗

四、指导养生与保健
第五章体质

第一节体质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体质的概念

二、体质的特点

三、体质的构成要素

四、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五、体质的分类

第二节体质学说的应用

一、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

二、阐释发病原理

三、解释病理变化

四、指导辨证

五、指导治疗

六、指导养生

第三节中医体质学说发展展望

一、基于体质个体差异的生命本质揭示

二、围绕关键科学问题,构建个体化医学体系

三、基于体质辨识调理服务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第六章病因

第一节外感病因

一、六淫

二、疠气

第二节内伤病因 

一、七情内伤

二、饮食失宜

三、劳逸失度

第三节病理产物性病因

一、痰饮

二、瘀血

三、结石

第四节其他病因

一、外伤

二、寄生虫

三、医过

四、药邪

五、先天因素
第七章病机

第一节发病原理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二、影响发病的因素

三、发病形式

第二节基本病机

一、邪正盛衰

二、阴阳失调

三、气血津液失常

四、“内生五邪”病机
第八章诊法

第一节望诊

一、望神

二、望色

三、望形态

四、望头面五官

五、望皮肤

六、望二阴

七、望舌

八、望排出物

第二节闻诊

一、听声音

二、嗅气味

第三节问诊

一、问诊的内容

二、问现在症

第四节切诊

一、脉诊

二、按诊
第九章辨证

第一节八纲辨证

一、八纲基本证候

二、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第二节气血津液辨证

一、气病辨证

二、血病辨证

三、气血同病辨证

四、津液病辨证

第三节脏腑辨证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三、脾与胃病辨证

四、肝与胆病辨证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六、脏腑兼病辨证

第四节外感病辨证

一、六经辨证

二、卫气营血辨证

三、三焦辨证

第十章预防、治则、养生、康复

第一节预防

一、未病先防

二、既病防变

三、愈后防复

第二节治则

一、扶正祛邪

二、标本兼治

三、正治反治

四、调整阴阳

五、三因制宜

六、调和脏腑

七、调理气血津液

第三节养生

一、养生的基本原则

二、养生的重要意义

第四节康复

一、中医康复学的基本观点

二、中医康复学的基本原则

三、常用的康复方法
参考文献

〖=(〗114710101012151818202126262626272828303234363939404142424243434445454850525252535354565858585959606060616262636366666666686869697071718080808182878787888990919292939494959595969696999999100100101104105105106106106106107108108108108110110110115116116118119120120121122123123124125125126128129129132134136137139143146151151151152153154157158158161162163165166166168177177183187187188192197198199201203204204208211214217219223223226228231231231232233234234236237238239241241242242243243244244245248〖=〗

内容摘要
《中医学基础》是全国普通高等中医约院校药学类专业“十四五”规划教材之一,根据《中医学基础》的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和课程特点编写而成,内容上涵盖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体质、病因、病机、养生、预防、治则、康复等内容。本书具有根据明确的授课对象,界定知识范畴,凸显学科的知识和理论框架,将基础、诊断、防治、养生康复等方面等方面连成一线,从而更有利于整体系统地把握疾病诊治规律的特点,同时本教材每章前设有学习目标、思政导航,课程中设有知识链接,每章末设重点小结和目标检测,更有利于重点的学习和掌握。本书供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药学、药学、管理学、护理学、康复治疗学等专业使用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