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痕:我与性社会学互构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33.09
5.3折
¥
63
全新
库存141件
作者潘绥铭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75864
出版时间2023-08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3元
货号1203017723
上书时间2024-06-0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潘绥铭,1950年出生,北京人。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和该校性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从1985年开始,他在中国创立并推广性社会学,奠定了其基本理论框架;创立了该学科的基本概念:初级生活圈、全性(sexuality)、性革命、性化、亲密消费、性风采、性福、无性婚姻、性的人权道德等,以及“有性无别”的新型多元性别理念,被同仁称为“性学教父”。
潘绥铭是实证研究方法的领军人物。在定量研究方面,他在2000—2015年进行了四次全国成年总人口随机抽样的性生活调查,属于世界专享。在质性研究方面,他创立了“主体建构”的研究视角与方法论,落实于“相处调查法”“求异法”和“优选差异的信息饱和法”等操作模式,以及社会调查的伦理原则。
目录
目 录
一点说明 001
1981—1988,我怎么开始研究“性” 003
无心插柳 003
研究之始:看,有设计地看 010
问卷调查,蹒跚学步 014
贵人相助 016
1987,社会性别理论的虹吸 019
论述女性的性权利 019
提出“性与性别的生命周期” 020
生命周期中的性生活 024
1988,从历史学到初级生活圈理论 027
性的载体,不是个人而是“圈” 028
性的差异是初级生活圈的建构 032
理论意义与学术论敌 034
1988—2004,从性学走向性社会学 040
“性”为什么值得研究 040
可怜天下夫妻情 043
从“性科学”脱颖而出 047
1989—2016,互动的性权利 050
从我遇到的故事说起 050
2008核心观念:性的人权道德 052
2016:性权利的新解 054
1990—2010,预防艾滋病,我的参与和体验 061
初涉“界河” 061
专家一度 065
学相异,人和合 068
1991年以降,致青春 073
七次调查:大学生的性 073
2010:调查全国少年之性 076
中国独一无二:“单性别成长” 078
性教育:理念为先 079
90年代:性关系研究 082
当今的二奶 082
专偶制剖析 085
1993,论证中国的性革命 089
发生的时机与背景 090
独生子女政策=性革命之母 094
总结与展望 096
1995·2006·2012,全性的概念确立 100
我的一波三折:性·性存在·全性 100
全性的基本命题与理念 102
全性的逻辑构成 106
1996—2018,反思调查与“论方法”的构建 112
学统计的感悟 112
求真的执念:绝不“假数真算” 115
社区考察与相处调查 118
求异法:《论方法》一书的精髓 119
生命在于质疑:挑战时髦学术 123
1997—2010,我在红灯区 126
怎么想起研究这个 127
倾心之作八本书 129
国内外的主要理论 134
我的纠结 140
1997—2018,性骚扰与性暴力研究 149
性骚扰:话语建构与主体建构之悖 149
性暴力问题深究 153
性的情感苛政 158
2000—2015,靠前:四次全国总人口的性调查 160
靠前,有目共睹 160
为什么能够代表全中国成年人 163
调查方法:我将心比心,你实话实说 169
善始善终2015 174
2005·2011,性社会学,自立于学术之林 177
实至名归:1993年研究所诞生 177
2005和2011:本学科的确立 180
42辑之多的《研究通讯·研究丛书》 183
我们师门:非孤独,乃独处也 187
2006年始,学术回馈社会 193
社会培训:举步维艰 193
提篮小卖:我和李银河的巡回讲座 196
奖掖新人与抱团取暖 197
教学相长:专业培训与邂逅“性技巧” 201
缘聚:我的草根朋友们 204
2007,主体建构论的萌发 207
基本的表述 208
理论来源与认知意义 209
主体建构的社会性别新论 212
2008年起,反思西来理论 214
西化:随波逐流20年 214
反思西方理论:南橘北枳 216
本土化:坐井观天还是酸葡萄心理 223
2010,思维方式比理论更重要 224
光谱式思维 224
个体差异大于整体区别 228
四步条件分析法的研究思路 229
从“公理判定”走向“多维建构” 232
整体论之殇:全性之全景 236
2012,性与社会变迁 237
社会变,性才变 237
性,是如何被政治斗争利用的 238
价值观:“三国演义”中的我们 243
2013,“性化”理论的建构 246
21世纪中国的性化 247
性化与社会性别 257
性化的意义与理论分析 259
2014,阴阳:本土性别之构建 265
阴阳与性别:中西方的差异 265
男尊女卑之基:女性被五种身份封死 279
《金瓶梅》:女性的性竞争 280
殊途同归:社会性别理论与阴阳哲学 283
2014,阴阳哲学中的“全性” 287
儒道佛的性哲学 287
火之弱:男人的“恐阴情结” 293
水之情:女人的“惜阴意识” 302
2015,主体建构论的确立 305
性,只能由主体来标定 305
主体建构论的哲理化表述 309
全性的主体建构 311
主体建构论的普适性 317
最根本的主体建构 325
2014—2018,播下另类的种子 327
“民间性学”登上大雅之堂 327
老年的性,不都是性的老年 328
《我在现场》:研究者的心路历程 333
2017,理论探求不负勇往 337
决定论的各种理论 338
建构论的视角 341
互动论种种 345
我的多元共振视角:性风采研究 348
宿命:“野路子”,难归顺 351
2018,更进一竿:性的社会空间理论 353
生活世界:性的理想、底线与景深 353
性制度的社会空间 358
合谋:性与制度的互构 367
2019,刨根问底,继往开来 370
基本假设必须重构 370
性研究的元矛盾 371
性社会学的元问题 377
方法论的再出发 379
我的未竟之业 382
附录:一个性社会学家的自我修养 383
内容摘要
本书是作者的学术研究回顾,以他从1981年开始的经历与心路为线索,详细介绍了性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及取得的成果。其纵向描述,以作者投入某项研究的年头为序(他几乎全都是第一个投入该研究的);横向描述,则以性社会学所涉及的各个方面为线索(作者几乎涉及一切方面)。也就是说,通过作者一个人的经历,反映出了中国性社会学这个学科的发展脉络和全貌。
主编推荐
性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短而且研究人员少,但是,它研究的却是人类生活中发生最频繁、体验最深刻、意义最广泛的重大活动之一。人类智慧数千年来对于自身的几乎一切认识和争论,都可以在“性”这里得到集中的体现:精神与肉体、个人与社会、美与丑、生命与死亡,等等,不一而足。不妨说,“性”是研究人类的很好切入点之一。
然而,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大众对于性社会学普遍存在误解,就是把它混同于“黄”或者“求医问药”,即使在学术界,非本专业的师生也往往认为:性社会学很有意思,但是不重要,尤其是学术价值有限。本书所呈现的研究成果,能够促使大众知道这是一门学问,而且很有用。作者用这些在经典社会学领域中也顶天立地的创新成果,来推广性社会学的学术应用。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