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寻法意2:法学名著导读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书寻法意2:法学名著导读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37.7 5.5折 6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水明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ISBN9787513076142

出版时间2021-1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68元

货号1202553100

上书时间2024-06-01

曲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序言:寂寞长跑,万里之志

 

两年前,青海省人民检察院王水明检察官以多年读书思考的心得领悟为基础,完成了《书寻法意——法学经典名著导读》一书,并请我作序。应诺之后,我自然要考虑怎样去写这篇序。因为,我觉得为他人作序既是一件荣幸的事,同时也是责任很大的事,你既不能草草了事敷衍别人,也不能胡吹乱捧误了读者。就像一个写书的人,你既要为自己负责,也要为读者负责。后,我实际上是写了篇带有个人感情的读书推介代之以序,题为:“投之以浮瓶,期之以灵犀”。其用意是说,这本书实际上是向不特定的读者传播和投放出许多思想、观点和领悟,如果有谁恰巧接收到这些信息,并从中有了新的思考和思想,有了观点和领悟,那则正是作者期待的心有灵犀。时间过去两年,水明检察官又完成了《书寻法意2 ——法学名著导读》,再次请我作序。对我来说,这的确是一个惊喜。因为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包括40部法学名著导读的《书寻法意》第二辑就将出版,至少说明两点:,作者一直在坚持读书,没有自我满足和懈怠;第二,他投放出去的漂流瓶已经为许多心有灵犀的人所接收,这当然是一个成功,有读书人或文化人自己才能体味的喜悦。为此,要祝贺水明检察官!
祝贺之际,我不想就《书寻法意》第二辑本身多说什么,读者自会有判断。我只想由此谈谈它所体现的三种精神境界。
种境界。我相信大多数读书人都知道中国有句古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中的道理初看很简单,即读书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只读书本,没有游历和经历,没有对自然、社会和世界的直观认识是不够的。书本上读到的、学到的,必须能够用于实实在在的人生和社会生活,否则只是自我陶醉的空读而已,尽管这也不失为一种读书境界。我想,水明检察官对此肯定是明确的。所以,身为检察官,他在紧张的履行工作职责之余,在生活和读书条件相对来说仍然无法和北京、上海和广州这些大城市相比的青海,从来没有中断过读书思考,这本身就是非常值得赞扬的可贵精神。更有意义的是,他在此过程中已经实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境界。
第二种境界。许多人都喜欢用清末学者王国维的词句来形容读书的三个阶段,即“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作者在其自序中也引了这首词,说了他的理解。我认为,王国维所说的,是读书的三个阶段场景,但总的体现了一种精神境界,即读万卷书就是行万里路。读书不难,似乎每个人都可以做到,但读万卷书可没有那么容易,能做到的人可能没有几个。人这一辈子,认真细致地读上几百本甚至上千本已属不易,何况万卷乎!要想追寻读万卷书的境界,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锲而不舍,耐得住寂寞。读书是一个人的自我修炼,必然要在独处的情况下进行,久而久之,当然免不了孤寂,一个耐不住寂寞的人,是不可能读万卷书的。这意味着,读万卷书必定是“寂寞的长跑”。在一个社会里,有雄心的人固然不少,但有雄才的人并不多,而有恒心的人恐怕更少,矢志于万里之志,不问一时功利,不受条件和环境影响,几十年如一日寂寞长跑的人少之又少。《书寻法意》第二辑问世,可以看作是这种境界的一个体现。作者感悟到读书是“寂寞的长跑”,说明他早已有了这种精神境界。
第三种境界。读书是寂寞的,读万卷书更是寂寞的长跑。但是,如果一个读书人在寂寞长跑过程中,不断地向有心人、向旁人、向路人投赠玫瑰或灵启,那么他其实就不寂寞;相反,他会有行善布道的成功享受。读书人不是为自我满足、人前高谈阔论,而是为传经布道、经世济民,这其实是一种善行。我认为,《书寻法意》这两本书已经有了这种行善布道的境界。他的两辑《书寻法意》传播了多少思想、智慧和精神,每个读者会有不同接收和领悟。但毫无疑问,这是读书人和文化人的一种天命和功德。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身为一个司法实务工作者,没有满足和局限于实务工作的尽职尽责,而是通过读书著书传播法律的信仰、理念和思想,提高自身的职业水准,从而把自身工作和整个职业领域的进步结合在一起,这实在是应该得到称赞的善举。多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讲法律职业共同体。我认为,中国司法界存在的问题,并非中国司法界自身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没有一个明确的,有自身职业定位、价值观念、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法律人职业共同体。直到今天,我仍然持此观点。我认为,一个法律人职业共同体的形成,需要一个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法律人的自身修炼,其职业价值观念、道德操守、专业素质的养成等,都是基本的条件。我百分之百地确信,水明检察官读了这么多富有人类智慧的法学经典名著,对他自己的职业信仰、观念和专业素质一定会产生深深的影响,而这些影响会在他的法律实务工作中得到体现,终会有更符合或接近普遍正义的专业判断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此而言,我以为他是用一个个人的方式,追寻着真正的法意。所以,为其新书作序,其乐之至,颇有告之众人与其一起追寻之用心。后,我想引用作者自己的话,作为我的认同和赞许:
“当今的法律工作者,不应该再是高贵而孤独的王侯,应当是个泥瓦匠,从抹一把泥砌一块砖做起;应当是个农夫,从撒一把种子锄一次草开始;应当是个传教士,把法律思想的种子,撒向每一颗心灵的深处。”

 

 

 

二○二○年九月十三日于澳门氹仔海明湾畔

 

 

 

 

 

 

 

 

 


自序

 

清末民初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其著作《人间词话》里谈到,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为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无论是种境界“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的执着追求”,还是第二境界“坚定不移、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的坚持”,抑或是第三境界“专注求索、反复追寻、豁然通达的理想世界”。三种境界的核心是两个字:坚持。在学术道路上,我认为应该做到三个坚持:阅读、思考、写作。
阅读是前提。阅读是与意义紧密相连的,它让我们知晓,生活不只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也不只有面包,还有玫瑰与咖啡。阅读又是与现实密不可分的,它教会我们审视自身、迎接挑战、辨别善恶,继而读懂生命的真谛、探得生命的意趣。书籍并非是装点门面的饰品,而是精神的营养品,浸润书香,才能让我们驶向无限广阔的海洋,让人气象万千。书籍传递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有认识这个世界的逻辑、方法和哲理,帮助我们于升平气象中看到隐患风险,于问题荆棘中看到山路希望,从历史幽暗中看到璀璨未来,从人性冷漠中看到道德之光。有人说,海明威阅读海,发现生命是一条要花一辈子才会上钩的鱼。“智者阅读群书,亦阅历人生。”阅读总能帮助人们透过薄薄的纸张,感受历史进程的脉搏;总能启迪人们透过苍白的语言,体验人生百态的曼妙。如果说,人生的旅途就是探寻一个又一个未知的可能,那么阅读,或许就是不同世界的入口。让我们记住契诃夫的忠告:“学问是光明,愚昧是黑暗。读书吧!”
思考是桥梁。“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在朱子24字读书法中,熟读精思是主要内容。所谓精思,就是用心地仔细地精确地思考,如果说阅读的终目的是学有所用,那么精思无疑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若想拥有自己的主张,就必须动脑思考,将想法转化为语言。”如何思考,我认为,应做到三个有机结合:一是阅读与思考有机结合。正所谓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在阅读的过程中,对于产生的所思所想及时进行整理,无疑为做学问打下了良好基础。二是实践与思考有机结合。作为司法工作者,面对实践中的一些难题,在寻求解决之道的过程中必然会深入思考,这些思考汇聚起来,同样会成为很好的写作素材,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三是生活与思考有机结合。法律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因而法律的主要功能是解决纠纷、化解矛盾,对于生活中出现的一些法律问题,如能通过思考探求解决之道,无疑生动体现了法律回应社会现实的场景。因此,唯有不断思考,才能让我们在法律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写作是归宿。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读书使人丰富,讨论使人成熟,写作使人精确。”因而,精确源自于写作。自2002年拿起笔,便再没有放下。写作成为我追寻法律梦想、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方式。从此,《法哲学》《法律与道德》《英国普通法的诞生》《法律的正当程序》等众多法学名著成为我阅读的对象,富勒、拉德布鲁赫、庞德、丹宁等法律名人成为我热衷的话题。通过与每一位智者进行深度对话,让我逐渐走近了法律思想的殿堂。我深深感到,只有在写作中阅读,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思考,更有效地完善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方法,使思想更深刻,思维更缜密,思路更清晰。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面向未来的学术道路,只有进行时,没有休止符。今后,我将努力方向归结为三句话:坚守法律信仰、遵从内心良知、强化法律实践。
坚守法律信仰是一种信念。法律是一种规则体系,同时亦为一种意义体系。任何规则必蕴涵有一定的法理,载述着一定的道德关切,寄托着深切的信仰。凡此种种,一言以蔽之,曰法意,它们构成了规则的意义世界,而为法制之内在基础。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美国著名法学家伯尔曼的那句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作为一名法律人,要坚守法律信仰,我认为要做到以下三点:,对法律要有一种信仰的情结,将法律视为内心的确信、行动的依靠。第二,对法律要有一种信仰的态度,这种态度体现在对法律的认同、尊重和奉行,正如美国法学家德沃金教授指出的那样,“法律帝国并非由疆界、权力或程序界定,而是由态度界定”。第三,对法律要有一种信仰的行为,心中树立起循法而治的观念,由此法律的权威与尊严才能得以彰显。
遵从内心良知是一种确信。英国法学家阿克顿说,“良知是人类必须坚守的不可或缺的堡垒”。作为法律人,良知是内心底线,是指起码的有关法律的规则意识和精神追求。它犹如职业门槛,至关重要。这种良知不仅是法律人的职业操守、职业标志,更是法律人的思想境界;只有具备良知,我们所做的法律工作才具有法律的气息、符合法律的精神,凸显法律的意义。
强化法律实践是一种行动。美国著名法理学家庞德说,“法律的生命在于其实施,因而迫切需要对怎样使大量立法和司法解释有效而进行认真的科学研究”。因而,司法工作者的任务是通过司法工作来维护法律权威,彰显法律公信力,推动法律改革和社会进步,实现良法善治。我认为,随着司法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当今的法律工作者,不应该是高贵而孤独的王侯,应当是个泥瓦匠,从抹一把泥砌一块砖做起;应当是个农夫,从撒一把种子锄一次草开始;应当是个传教士,把法律思想的种子,撒向每一颗心灵的深处。

 


 

 

 



 
 
 
 

商品简介

作者简介

王水明,男,1975年4月生,浙江杭州人,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学士、浙江大学法律硕士。现任青海省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主任,三级高级检察官。多年来,办理各类民事、行政检察案件600余件,其中有两起案件入选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厅编写的《民事行政检察工作30周年经典案例》。在《法学杂志》《人民检察》《人民法院报》《检察日报》《人民法治》《青海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文章150余篇,撰写的《民事检察抗诉制度的重构》等多篇论文荣获全国、全省检察系统理论研究成果奖。出版专著两部:《书寻法意:法学经典名著导读》《民事检察:案例与实务研究》。承担青海省法学会课题4项。先后荣获“浙江省检察机关首届十佳民行办案人”“全国检察业务专家”“青海省检察业务专家”“首批全国检察机关调研骨干人才”“首届青海省优秀青年法学家”等称号。曾被浙江省人民检察院荣记个人三等功一次,被青海省人民检察院荣记个人二等功一次。被青海省法学会聘为特邀研究员,分别被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聘为法学(法律)专业硕士研究生实务导师、导师,被中国法学会检察学研究会第三届理事会选为理事,被国家检察官学院青海分院聘为兼职教授,被中共青海省委政法委员会聘为执法监督人才库成员,被中共青海省委组织部、青海省法学会等六单位聘为青海省“双百”法治宣讲团成员,被中共青海省委组织部聘为第二届青海省党员教育省级“高原先锋师资库”入库师资。



目录

目 录
1.世俗自然法论者:富勒——《大师学述:富勒》导读
2.法史长河中的思想之光——《世界上伟大的法学家》导读
3.德沃金的权利观——《认真对待权利》导读
4.拉德布鲁赫的相对主义法哲学思想——《法哲学》导读
5.麦考密克的法律推理观——《法律推理与法律理论》导读
6.变化中的公正观——《论公正》导读
7.萨维尼的法学方法论——《萨维尼法学方法论讲义与格林笔记》导读
8.齐佩利乌斯的法学方法论探析——《法学方法论》导读
9.学法须穿过一片片荆棘丛——《荆棘丛——关于法律与法学院的经典演讲》导读
10.凯尔森的纯粹法律理论——《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导读
11.穗积陈重与他的法典编纂思想——《法典论》导读
12.一次跨越法学好望角的远航——《法律与道德》导读
13.法理世界的姹紫嫣红——《读懂法理学》导读
14.娓娓道来的“美国法律史”——《美国法律史》导读
15.独步天下的普通法——《法官、立法者与法学教授——欧洲法律史篇》导读
16.让英国普通法不再神秘——《英国法释义》(卷)导读
17.中世纪法律的窗口——《中世纪的法律与政治》导读
18.诉讼形式是普通法基础——《普通法的诉讼形式》导读
19.群星璀璨的法律人生命史——《英国法的塑造者》导读
20.欧洲法律文化新画卷——《新的欧洲法律文化》(增订版)导读
21.温故1066:普通法诞生的“三驾马车”——《英国普通法的诞生》导读
22.法律文化的渊源——《比较法律文化》导读
23.英国法与法国法之差异——《英国法与法国法:一种实质性比较》导读
24.从法观念视角探视东西方法律——《东西方的法观念比较》导读
25.法律传统:多样性从何处来,往何处去——《世界法律传统——法律的持续多样性》(第三版)导读
26.比较法学研究的视角与成果——《比较法导论》导读
27.政治学视野下的司法程序——《司法和国家权力的多种面孔》(修订版)导读
28.程序正义:正当程序的法律价值——《法律的正当程序》导读
29.法学家的界碑——《法律的未来》导读
30.法庭判例的政治后果——《后的篇章》导读
31.沃伦法院对美国社会的历史印记——《沃伦法院对正义的追求》导读
32.巴拉克的司法哲学——《民主国家的法官》导读
33.法官:正义与良知的守护者——《法官能为法治做什么——美国著名法官讲演录》导读
34.强制性乃法律的本质特征——《原始人的法——法律的动态比较研究》(修订译本)导读
35.始终关注社会生活的“活法”——《法社会学原理》导读
36.在社会中认识和研究法律——《法律社会学导论》(第2版)导读
37.加罗法洛的犯罪学思想——《犯罪学》导读
38.从研究犯罪到研究罪犯——《犯罪人论》导读
39.近距离观察德国刑法学的窗口——《刑法总论教科书》(第六版)导读
40.菲利的犯罪学多因素理论——《犯罪社会学》导读
后记


【前言】

主编推荐

阅读是前提,思考是桥梁,写作是归宿。这本书正是一位检察官,对于法学名著的所读、所思与所写的结晶。从中,你可以了解四十部法学名著的精华,也可以看到一位法律人对法学的思考与对法律的敬畏。


【内容简介】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