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杀了诗人?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谁杀了诗人?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7.33 4.6折 38 全新

库存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法]路易斯?德米兰达

出版社深圳市海天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550724396

出版时间2017-03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38元

货号1201754574

上书时间2024-05-30

曲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路易斯?德米兰达(Luis de Miranda,1971—  ),小说家、哲学家、电影导演,巴黎大学博士。生于葡萄牙,3岁移居法国巴黎,青少年时期独自周游世界,行至非洲、亚洲、欧洲及美国等地,并在纽约度过了两年时光,现定居瑞典。1997年出版处女小说《欢愉》,后又陆续推出《鲁本斯的回忆》《沙漠绿洲》等,论著主要有《机器人时代自由的艺术》《新生活可能吗?》《生存与霓虹灯》。2012年之前一直用法语写作,近年来转向用英语创作。

目录
1我将改变过去
2人们总是说得很多
3醒来之后
4成为巴多以前
5一切皆有原因
6生命的美好转瞬即逝
7再见她一面?
8偶然
9我很危险
10在寂静无声的沙丘上
11和巴多的儿子一起
12从过去通向未来
13她邀我见面
14天际如火一般染红
15毎一片生命之海
16内在的危险
17你想见我父亲吗?
18消失在黑夜之中
19也许她想保护他
20我是巴多
21宛若梦中
译后记
作者访谈

内容摘要
诗人巴多死了,被人推下了地铁站台。他的双胞胎哥哥踏上了寻找真相的旅程。巴多的前女友奥菲利亚被怀疑与其死亡有关,一个幽灵男孩成了寻找真相的向导。随着调查的深入,奥菲利亚的黑暗过去也随之浮现……到底是谁杀了诗人?

主编推荐
1,这是一部哲理小说,一个当代神话,一瓶烈酒,也是一瓶浓烈的香水。这是我很醉人和迷人的作品。——作者
2,888次呼吸的传说在故事中揭秘,期待88个译本掀起优选阅读热潮,多国出版家联手力推。
3,作者读者靠前互动,参与靠前讨论 http://whokilledthepoet.org
4,诗人弟弟被人暗算,孪生哥哥万里追凶;
温柔女友谎称血癌,其中辛酸谁人能懂?
教授父亲禽兽不如,竟是莎士比亚专家。
隐形男孩如同幽灵,引各路人马往北往北——决一雌雄。

精彩内容
翻译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严格来说,《谁杀了诗人?》是我翻译的部文学作品,其中不时穿插的诗歌段落、蕴藏的文字游戏以及与莎士比亚作品的互文片段,都增加了表达译文的难度。但同时,也正因有了这些元素,整个故事不落俗套、闪烁灵光。
作者路易斯?德米兰达既是小说家,也是哲学家。他出生于葡萄牙,3岁移居法国巴黎,青少年时期独自周游世界,行至非洲、亚洲、欧洲及美国等地,后在纽约度过了两年时光。他在1997年出版了个人部小说《欢愉》。2012年至2013年之前,他一直用法语写作,近年则转向探索英语创作。
《谁杀了诗人?》首版于2011年,可以说是路易斯?德米兰达法语小说的封笔之作。随着2017年这部小说英译本的问世,他发起了一项“88种语言翻译”的世界文学计划,邀请不同国家的译者翻译这部小说,试图探索语言的可能性—作为一部具有永恒主题的小说,是否可能跨越语言的藩篱,抵达人类共通的某种情感。
包裹在“破案”动机外衣下的,是多层次的时空交叠、点缀全篇的诗意乐章,以及对情感、父权、自我与生死的不断追问。显然,《谁杀了诗人?》借鉴了《哈姆雷特》的要素,例如灵魂显形这类关键情节的设置,甚至直接挪用了女主人公的名字奥菲利亚等。但作为一个发生在当代语境下的故事,作者也赋予了它更丰富的时代声音—如果你留心的话,你会发现,对于被数字化信息技术包围的当代人类,他的叙述口吻往往会突然变得辛辣反讽。有意思的是,作者善于在小说中模糊虚实的界限,不仅仅是文中梦幻与现实情境的来回摆荡,更在于史实、真实存在过的人物与他虚构的角色和情节彼此交错,为读者的阅读体验带来别样的乐趣。这真的是一个关于孪生兄弟离奇死亡的追凶故事吗?抑或这一切只是自我与分身的对话,一场梦境的投影?
身为一名跨语言创作的作者,路易斯?德米兰达与《谁杀了诗人?》里的主人公(死去的诗人弟弟巴多)一样,都相信“词语的力量”。如果将小说比作一栋房子,那么《谁杀了诗人?》这座房子里有许多扇门,通往不同的可能。而命名(naming)以及文字游戏(jeu de mots)或许正是打开这些门的钥匙。从某种角度来看,这的确是一部挑战读者的小说。因为,如果对莎士比亚一无所知,或者对文学和艺术缺乏基本的概念,文中的某些隐喻便无法被识别,一些秘语也难以破译,那些本应蒙上“超现实光晕”的词句便丧失了它们的魔力。

时间与空间的不停转换,也是这部小说的特色之一。作者故意打乱叙事的连贯性,将过去时与现在时混杂。也许我们可以拿出一张纸和一支笔,为整个故事绘制一条时间线与坐标系。关于主人公踏足的那些欧洲地名,我不够时间过多深究,但有一种预感,作者不会只是随意地选取这些城市或海湾,那背后应该有更多的诠释可能,静待读者去发掘。
如同小说里提到的“偏差行动”,翻译也可以说是这样一个过程。身为译者,能做的是尽可能准确地捕捉、还原作者的初衷和用意,然而总不可避免地有一些信息的错失或添加,进而构成语言—这一产生共鸣与误解的形式—的巧合艺术。而文中时不时出现的诗歌段落,作为最难翻译的文学形式,仿佛游离于世俗的情节,悬浮于小说文字之上,成为某种不可言说的精神力量本身。
从法文原作出版到如今,这几年间,数字科技与虚拟现实技术迅猛发展,其无疑正在深入地改变我们的认知与生活。科技提供的幻觉,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关系的“异化”正在发生。而《谁杀了诗人?》中反复出现的有关大自然的意象—树、森林、海角,以及直接点出的专属名词“Créel”(超感现实),都传达了拥有哲学家背景的路易斯?德米兰达的主张—回归本能,尊重感觉,真切地凝视对方的眼睛,听从生命之火的驱动,“不要坠入树的虚无主义”,相信空气中仍有一股无法定义、难以掌控的力量会左右我们的决定与未来。

译者
2018年6月

媒体评论
1.如果你喜欢阅读思辨类的小说,你将从这本小说中寻找到乐趣,因为它是一个迷人而不同寻常的神秘故事,某些地方会让人想起马尔克斯、博尔赫斯和保罗.科埃略,但又与这些作者的作品截然不同。
2.这本小说中众多主题、问题和元素强力地汇合和交缠在一起,让读者进入发人深省的阅读体验。人们在阅读过程中会不断思考刚刚阅读的内容,掩卷后仍无法释怀。
3.整本小说可以被看作是讲述人生、死亡和人类境况的独特小说,同时也被称作是对诗意生活的探索,对生活与爱的沉思。
4.喜爱深思和文笔优美的故事的读者将从这本小说中获得惊喜。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