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的遗物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17.13
4.1折
¥
42
全新
仅1件
作者连忠诚 著
出版社广东花城出版社
ISBN9787536086616
出版时间2018-06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2元
货号1201725523
上书时间2024-05-3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连忠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24期报告文学班学员。毕业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职业警察,业余作家。
出版《特警手记》、《找爱――地震日记》(并被《金陵晚报》连载)《爱满天山》《邻居》等小说散文两百万字。先后获得公安部金盾文学奖,河南五四文艺奖等,被誉为“用心灵战斗”的人民警察。荣获河南省第五届很好青年卫士,河南省第十六届五四青年奖章。
目录
序言 从九龙村出发
第一章 信阳 九龙村
雕皮师傅
篾匠父亲
租书店老板
哑巴木屐师傅
聋人表叔石匠
留守女人
寡妇老妈
放电影的鲁爷
蜂窝煤孙师傅
豆腐师傅吴老爹
赤脚医生
民办教师胡老师
车夫倔大伯
上梁师傅刘张
第二章 北京 八里庄
城市保安
修鞋师傅
爆米花师傅
磨剪子来戗菜刀
烤红薯
大鼓书艺人
土黄瓜
剃头师傅
煎饼师傅
四合院
聚雅亭
秋雨
第三章 河南 中原乡土
打糍粑
杀猪过年
艄公号子
赶喜子
大肠汤
老水牛
捕鱼
鞋样儿
麦穗
枯河老树
槐树林
尾声 想念北京
后记 纸上还乡
内容摘要
从村落到城市,行走上万公里,记录36个老故事,阐述村落的变迁、城市的快速推进。村庄的遗物,是老匠人远去的面影,老物件的岁月挽歌。他们曾是故土的守望者,远行游子的心底牵挂。连忠诚著的《村庄的遗物》以非虚构写作的方式,深情讲述一个时代、一段岁月留下的无尽思考和心灵悸动。
精彩内容
我出生在大山里,是地地道道的乡村人,父辈们都是“修理地球”的老实人。小时候我的故乡是土坯墙、茅草屋;少年时,我的故乡是一道低矮的土墙兼红砖或者青砖墙,院子临路的门上残留着斑驳的春联或门神画,一明两暗的北屋,迎门的方桌、供桌,厨房和炊烟,压水井和土花坛,连着猪圈的茅厕,雨后天晴时麦秸垛或者稻草垛蒸腾的水汽味,村口的老树、水塘、老井,望不见尽头的麦田、水田……总之,是或清晰或模糊的乡村景观记忆。一位少年,戴着草帽,手牵着老水牛,在河边吹笛声,那个少年便是我。我喜欢唱歌,喜欢游泳,喜欢在沙滩边抓鱼,喜欢夏天抓萤火虫,喜欢和伙伴们掏鸟蛋,喜欢在瓜棚里睡觉,更喜欢下瓢泼大雨,下大雨可以逮鱼。我的童年五颜六色,那时候还喜欢赶集,赶集可以看到很多在乡下看不到的东西;经常偷父亲种植的黄瓜,甚至不洗,用衣服擦一下直接往嘴里塞。小时候,泥狗子、沙狗子、螺蛳、水蚌遍地都是,而如今,孩子们已经认不得它们了,我也至少十年没见过它们。偶尔掀天翻地,见到久违的田螺,可只有空空的壳。小时候见过舅舅养蜂,蜂箱里面一片片的蜂巢。土蜂巢原来是这般模样,一个大疙瘩,和吊在树上的马蜂窝更相似,马蜂窝里不知道有蜂蜜没有?那些儿时的记忆似乎也成为永远的记忆了,永不再现。村里,和我年纪很近的伙伴,家家都好几个,我们的童年不孤单。后来上了初中,去了乡镇,一些伙伴因为家里穷或者没有考上而被淘汰掉,他们在家放牛、种田。再后来上高中了,又有一些被淘汰掉,他们回家结婚生孩子,十八九岁就有了孩子,可我依然在求学。我们的童年经历、少年往事都是如此,最后我也高考落榜,回到家中,看伙伴们都成家立业,心中不免惭愧。立志再复习备考,逃离农村,走出大山。那时候,心中多多少少还是有点清高,或者穷硬气,觉得不羡慕他们。可是,老实巴交的父母心里一贯传统,希望我早点结婚他们早点抱孙子,总是在我没有力气干农活的时候埋怨我:“有一天你吃屎都有人用砖头砸你。”这样的狠话很刺激人,擦擦眼泪,即便委屈也要忍受。于是假期多了沉默,没有了童年时代唱歌、放牛、吹笛子的无忧无虑,而是拼命干活,减轻父母的生活负担。可是复习的学费好几千元,父母挑着菜去十几里远的集市卖菜,回家查钱,也只卖得十几元。于是自己开始勤工俭学,去山里挖药材卖。那时候的药材有牛触头、猫脚爪等。这名为牛触头的草本植物,是一种药材,小学时勤工俭学,我们成群上山,采摘这种植物。学校定任务量,但没有人对学校的这种做法表示异议,相反,大家上山下河,三五结伴,在劳作中更加欢乐,也更加熟识家乡的山山水水。除了这个,我依稀记得还摘过细米蒿、泡布喽叶子等。奇怪的是,我们当地人很少利用这些东西,而且收购这些东西也如同一阵风一样,就那么一两年,再也无人问津了。在山上挖野菜的日子,让我和伙伴们认识了一种植物——毛聪。春夏之交,田坎山腰,随处可见,儿时上学放学路上、放牛的间隙,总会大把大把地抽这种植物,剥开外皮,里面就是可以吃的芯,一长条状如棉花,入口是一种软绵的清甜。和它搭配起来吃的另外一种“零食”,就是牙碰,也是外地人听起来很怪的名字,一种带刺的灌木状植物,掐下它在春雨之后长出的嫩嫩的青苔,剥去带刺外皮,就可以享用了,一样的脆甜。对于当年不知道什么是泡泡糖、巧克力,几乎没有零花钱的我们来讲,它们就是我们当年最好的“零食”。家乡的大别山,到处都是苍翠的松树。在家乡,松球叫松陀。学校勤工俭学收的是已经长成、但还没有老的青松果,而且布置任务量还不小,一般依据年级不同,几十斤到几百斤不等。每到学校要求打松球的季节,大家拿着提筐、装过化肥的蛇皮袋子、竹竿到周边山上去。漫山遍野都是各色的学生,松树林里,“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这边山上,常常能听到那边山里传来同学的笑声、竹棍敲击松树声。由于松果还是青的,不是很容易敲掉的,很多时候,我都是自己爬树。有时候,那么高的树,我都敢爬上去,然后用竹棍对着松枝猛敲,同伴在树下捡。过去田间劳作,没有收割机,都是靠纯人手用镰刀割倒,然后人工抱走捆绑起来挑走,所以,会有些带秆子的稻谷被留在田里,我们的任务就是捡这种被遗留的稻谷,伙伴们一起嬉笑着比赛捡拾,回家喂鸭子鸡子。冬天,上缴的柴火是各个班级取暖的来源。各个班级自己规定每个学生上缴柴火的数目。一般情况下,家长都不会代劳,基本需要我们自己去山上捡柴火。交来的柴火都堆在班级后面,现在难以想象,一到冬天,班级后面就会烧一大堆火,还有劳动委员专门管理,特别是下大雪时候,外面大雪纷飞,教室里火焰熊熊,温暖无比。有时候还有同学带来红薯、糍粑放在上面烧烤,很快被一抢而空。现在,小学生勤工俭学恐怕已成了历史,当年上山下田,虽然很辛苦,但更多的是欢乐,在劳动中踏遍了家乡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认识了家乡的一树一木,既锻炼了身体又亲近了自然。那时候,可玩儿的东西很少,可是记忆并不苍白,光着屁股下河洗澡、摸鱼,到果园里偷果子,在家门口玩泥巴,夜晚抓泥鳅,爬树掏鸟蛋……虽然,有时候被蛇咬、蜂叮或者被树刺划破胳膊,但是记忆都是那样美好。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