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越时空的对话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穿越时空的对话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57.95 5.9折 99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范司永 著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7189607

出版时间2016-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99元

货号1201470737

上书时间2024-05-30

曲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范司永,湖北文理学院,博士,副教授。主持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文学文本翻译的文化误读研究”(2009)、重点项目“文学文本翻译的语言互文性研究”(2013),2010年赴英国参加“英语口语强化培训”项目。主编《新编大学英语读想用》(2004),参编中央电大教材《高等文秘写作》(2012),在《外国语文》、《小说评论》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常年从事《大学英语》、《英语语法》、《基础英语写作》、《词汇学》课程教学,一直担任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指导,并获得湖北省毕业生很好论文奖(2015)。

目录
第一章互文性视角与文学文本翻译的关联
第一节西方传统互文观念与现代互文性理论
一、西方传统互文性观念:模仿互文观
二、西方现代互文性理论:对话、互涉、颠覆、重构
第二节翻译研究与文学文本互文性研究
一、翻译研究与互文性的关联
二、文学文本翻译的互文性研究现状
第二章文学文本翻译的互文性分类
第一节文本互文性的类型
一、文本含义的扩大:基本性质与新的意义
二、文本与互文、互文性:前文本与后文本
三、内互文性、外互文性、跨文本性:互文性含义的细化
第二节文学文本英汉互文性翻译的分类
一、翻译概念的延伸:语内、语际与语符翻译
二、文学文本互文性翻译的英译汉、汉译英的不同取向
第三章文学文本翻译的阐释学互文性
第一节阐释学翻译思想的演进模式
一、西方阐释学翻译观的演进:创生、发展到多元
二、中国阐释学翻译思想的演进:从译介到阐发
三、阐释学翻译观的局限性
第二节文学文本翻译的生产性与二度创作
一、从现象文本到生产文本
二、互文性隐喻的二度创作
第三节文学文本翻译主体间的互动性
一、文学文本原文本的作者:互文记忆性写作
二、文学文本翻译的读者:互文识别与阐释
三、文学文本翻译的译者:互文二度创作
第四节经典文学文本复译的互文对话及未完成性
一、经典文学文本复译的必然性:时代的需要
二、经典文学文本复译的异质性:诗学的制约
三、经典文学文本复译的未完成性:科学的发展
第四章文学文本翻译的语言学互文性
第一节文学文本翻译的语言形式互文性
一、文学文本翻译的语音互文:听音见意
二、文学文本翻译的语词互文:文化会意
三、文学文本翻译的语法互文:句法限意
第二节文学文本翻译的语义互文性
一、文学文本翻译的语义之关联:准确认知
二、文学文本翻译的语义之表达:经济简约
三、文学文本翻译的语义形态:协调统一
第三节文学文本翻译的语用场域互文性
一、文学文本翻译的语境互文:自律语境与他律语境的重构
二、文学文本翻译的语篇互文:形合与意合的协同
第五章文学文本翻译的文艺学互文性
第一节文学文本翻译的文学主题互文性
一、文学典籍文本主题渊源:典故之源
二、文学典籍文本主题翻译的内涵外化:变隐为显
第二节文学文本翻译的创作互文性
一、文学文本的翻译与文学文本的创作之间:互动生成
二、文学文本翻译的文学创作互文手段:互文借用
第三节文学文本翻译的文学体裁互文性
一、体裁互文性的索源及关联因素:混合交融性
二、文学文本翻译的体裁互文性:意识形态性
三、文学文本翻译的体裁互文性:对话性
四、文学文本翻译的体裁互文性:语境性
第六章文学文本翻译的美学互文性
第一节中西美学翻译思想的互文比照
一、文学翻译中国美学之源及内涵:直觉性体验
二、文学翻译西方关学之源及内涵:逻辑性推理
第二节文学文本翻译的文化意象审美的互文对话
一、文学文本中文化意象的含义及互文性
二、文学文本中文化意象和翻译审美互文性的关联
三、文学文本翻译中文化意象审美的互文性策略
第三节文学文本翻译风格审美的互文对话
一、文学文本中风格含义的演绎比照
二、文学文本风格翻译的互文关联性
三、文学文本风格翻译的互文策略
第七章文学文本翻译的文化学互文性
第一节中西文学文本文化翻译策略的互文比照
一、西方文化翻译策略的演进历程
二、中国文学翻译文化策略研究的踪迹
第二节文学文本文化翻译场社会历史文化的互动性
一、文化翻译的真实含义
二、文学翻译社会历史文化互文性:超越理解的蔽障
三、文学翻译意识形态文化互文性:遭遇权力话语的制约
第三节文学文本翻译的文化适应互文性
一、文学文本翻译的文化特性
二、文化的自我定位
三、文化的认同机制
第四节文学文本翻译的文化译者的主体性
一、文学文本翻译的不同文化系统的交流:多重文化身份
二、文学文本翻译的不同文化文学系统之交流:文学视域的融合
三、文学文本翻译的译者主体性:个性化的文化交流
第五节文学文本翻译的文化互文性策略
一、文学文本翻译的文化归化倾向:译语化
二、文学文本翻译的文化异化倾向:原语化
三、文学文本翻译的文化互文糅杂:集合语化
结语文学文本翻译的互文性理论建构
主要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范司永所著的《穿越时空的对话:英汉文学文本翻译的互文性研究》以史为线,系统地梳理西方传统互文思想和现代西方互文理论资源,分类归纳其文学和语言学研究成果,借以引入文学文本翻译的互文性研究视域,并针对靠前外文学文本翻译互文研究现状,进而阐明英汉文学文本翻译的互文性理论研究和实践推广之价值。从英汉文学文本翻译的理解和表达的两个阶段,即从文本理解的阐释学角度和文本创作的语言学、文艺学、美学、文化学视域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地展开文本翻译的互文性研究,采用跨学科、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系统化研究方法,在英汉文学文本翻译的领域内,梳理和统一学科范畴,尝试性地构建英汉文学文本翻译的互文性理论。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