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与人民 中国治理体系解析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45.74
5.8折
¥
79
全新
库存80件
作者熊万胜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309217
出版时间2022-09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79元
货号1202740744
上书时间2024-05-2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导论:如何想象中国社会
一 上下如何“联结”
1.联结问题的提出
2.“框架性国家”中的联结模式
3.“群众利益无小事”
4.系统走进生活的姿态
二 如何想象中国社会
1.流行的社会想象
2.利维坦与巴别塔
3.具象的社会
4.“系统—生活”的视角
5.章节安排
第一章 系统与生活的关系
一 从常人出发
1.常人或凡夫
2.第一种常人
3.第二种常人
4.两种理性观
二 常人的生活、社会与系统
1.系统的强制性
2.系统与生活世界的两种联结模式
3.强大的生活与弱小的社会
第二章 联结系统与生活的体系
一 人类社会中的几种体系
1.体系的谱系
2.信仰体系
3.资本体系
4.治理体系
二 治理体系的一般特征
1.治理体系的国家制度特点
2.治理体系的社会规范特点
3.社会整合机制的人格性
三 什么样的国家会有治理体系
1.常规性国家
2.内需性经济和国家自主性
第三章 传统中国治理体系的经验
一 传统治理体系的追求
1.国泰民安的难度
2.治理史的分期
二 从郡县体制到郡县体系
1.大一统郡县制及其两种模式
2.秦—汉转型:郡县制的儒家化
3.唐—宋之变:郡县制的体系化
4.明—清跃迁:清代治理的特殊性
第四章 现代中国治理体系的形成与自觉
一 现代中国治理体系的形成
1.共产党的组织传统的形成
2.为什么是中国共产党
3.现代治理体系的出现
4.现代治理体系的发展和服务功能
5.三大治理传统的融合
二 变革中的自觉与自信
1.近年来的治理变革
2.不断增长的自信心
三 一个国家的“内在超越”
1.对政治合法性的新认识
2.“共建共治共享”的目标
3.“内在超越”的政治发展
第五章 现代治理体系中的人格化联系
一 因人而异
1.组织联系
2.分配机制
3.生活治理
4.感性互动
5.共同在场
6.个别处理
二 区别对待
1.调查研究
2.行政吸纳政治
3.具体化治理
第六章 现代治理体系中的共享式联结
一 共享的传统
1.重视民生的传统
2.注重共同发展的理念
二 共享的内容
1.物质性成果
2.生活环境
3.公共物品
三 共享的机制
1.跨阶层的福利
2.区域性的福利
3.体制性的共享
4.族群间的共享
第七章 现代治理体系的文化基础
一 人的问题是根本
1.“我”的危机
2.“大我”的危机
3.圣贤安在?
二 科学与人生观
1.积极心理学
2.新时代的生活教化
三 治理性的团结
1.三种社会团结
2.治理性团结的组织形式
3.治理性团结的增量
结语:三千年来的命题
致谢
内容摘要
本书将中国共产党和古代中国的治理经验和优势上升到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的层面加以探讨,尝试在理论上说明什么是现代中国的“治理体系”,它有怎样的普世意义和中国特色。在中国的国家治理实践中,更为关注的方面是特殊或具象的人。比如,精准扶贫实践中会对贫困户的具体情况进行详尽了解,做出非常有针对性的安排,而非像西方国家那样仅仅按照一个标准发补助。西方社会是着力于人的一般性或者抽象性进行治理的国家形态,被称为“抽象社会”,中国社会则可以被理解成一个“具象社会”。
关注人的具象性,需要实现系统力量与生活世界中的百姓的有效联结。相比于西方抽象社会中精英与大众日趋脱钩的态势,中国的治理体系发挥出了联结上下的优势。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集中制的基本框架下,采取群众路线的工作方式,直接面对有差别的个人,体察个体的需求和感受。这个过程中,“党政科层制之体”与“党群联系机制之系”相结合,构成了一种“体系化的联结模式”。其相比于西方社会的“政治整合模式”,具有更强的人格性,可称其为“人格化的社会整合模式”。书中对中国能做到人格化的社会整合的心理基础、历史文化条件进行了阐述,重点分析了当代中国进行人格化的社会整合的实践机制,回顾了中国治理体系的历史演进,由此提出了“治理性团结”这一中国式治理的理想境界,最后从文化建设上展望了如何走向“治理性团结”。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