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线·面
  • 点·线·面
  • 点·线·面
  • 点·线·面
  • 点·线·面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点·线·面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48.93 5.6折 8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日)隈研吾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21742060

出版时间2022-06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88元

货号1202634789

上书时间2024-05-26

曲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1954年生于神奈川县。毕业于东京大学研究生院工学系研究科建筑学专业。曾任哥伦比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科客座研究员,1990年设立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曾任教于庆应义塾大学研究生院、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2009年起任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授。

主要作品有早期的龟老山展望台(1994年)、水/玻璃(1995年)、那珂川町马头广重美术馆(2000年)等,近年的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2015年)、V&A·邓迪(2018年)、新国立竞技场(2019年)等。主要著作有《十宅论》《负建筑》《自然的建筑》等。

曾获得日本建筑学会奖(1997年/ 2018年教育奖)、村野藤吾奖(2001年)、世界可持续建筑奖(2016年)等,并曾获得法国艺术及文学勋章(officier,2009年)、日本紫绶褒章(2018年)、意大利大十字骑士勋章(2019年)等荣誉,2021年被美国时代杂志评选为“拥有影响力的100人”之一。 毕业于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法学部,日本二级建筑师。曾任黑川纪章事务所海外业务秘书、隈研吾事务所等日本设计公司的海外业务顾问,现主要在中日建筑、设计领域从事项目顾问、文化交流、活动企划等工作。

目录
写在前面

方法序说001

20世纪是体块的时代003

日本建筑的线与密斯的线005

从构成的康定斯基到肌理的吉布森008

吉布森与粒子011

理智主义VS达达主义013

从作为运动的时间,到作为物质的时间016

计算机设计与加法的设计019

布鲁诺·拉图尔与摄影枪023

建筑与时间026

把时间从运动中解放出来028

康定斯基的维度超越与嵌入030

相对的世界与有效理论033

建筑的扩大034

金融资本主义的XL号建筑036

建筑的膨胀与新物理学039

从进化论到重叠论042

超弦理论与音乐的建筑044

德勒兹与物质的相对性046

点051

大世界与小石头053

从希腊到罗马的转换056

点的集合体,西格拉姆大厦056

石头美术馆,对点的挑战059

从点到体块的跳跃061

布鲁内莱斯基的青石064

布鲁内莱斯基的点的实验067

布鲁内莱斯基的归纳法070

建筑中的演绎法与归纳法072

塑料水箱与石蛾075

用液体把点连接起来079

新陈代谢建筑与点081

像线一样薄的石头084

日本的瓦与中国的瓦085

点的阶层化及老化089

作为自由的点的三角形092

按松叶的原理成长,TSUMIKI095

市松格子的点098

铁路下的石子,自由的点101

市松格子与俭朴103

离散性与撒哈拉沙漠104

线107

柯布西耶的体块、密斯的线109

丹下健三的错开的线114

从线退化为体块的日本建筑117

从小木屋出发120

高迪的线121

点描画法123

热带雨林的细线125

现代主义的线与日本建筑的线126

传统论争与绳纹的粗线128

日本木建筑可移动的线132

取芯和取面133

大桥骤雨,广重的细线137

骤雨一样的建筑141

V&A·邓迪的线描画法145

活着的线与死去的线151

笔蚀论的线152

徘徊在生死边界的线153

极细的碳纤维线156

富冈仓库,丝一般的线158

面163

里特维尔德VS德·克勒克165

密斯VS里特维尔德167

在撒哈拉遇到贝都因人的布170

森佩尔VS劳吉耶172

法兰克福的布的茶室174

赖特的沙漠里的帐篷180

大树町的布的住宅182

灾难中保护人们的“伞屋”185

富勒穹顶与建筑的民主化187

拯救地球的张拉整体191

细胞的张拉整体194

800年后的方丈庵196

主要参考文献203

图版出处一览209

后记225

内容摘要
石蛾的幼虫收集身边细小的材料,筑成身体般的巢,能不能模仿石蛾,用细小的点一般的材料做出身体般的建筑?日本传统木建筑在悠长岁月里打磨出了纤细、可移动的线,今天能不能重新找回来?一块简单的布,守护着贝都因人的帐篷生活,面所拥有的柔韧的力量可以怎样去运用?建筑家在自然、历史、科学中寻找点、线、面的新的存在方式,在与木、石、土等物质的反复对话中,抵达新的世界。
在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项目中,隈研吾对中国的瓦的可能性进行了深入探索。瓦原本是“活着的”点,点制造的节奏会给屋顶赋予表情和尺度感。在小屋顶上,那些不规整的瓦片不会被整体埋没,可以很清晰地作为一个个独立的点主张自己的存在。独立的点随机聚集在一起,得到了一片云霞般模糊不明确的“瓦幕”。

主编推荐
1. 隈研吾建筑新思。自20世纪90年代前期开始写作《负建筑》以来,心怀“能不能做出一种物理上很大,但存在方式上很小,能让人感受到“负”的建筑呢?”这样疑问的隈研吾,出于探索答案的压力与动力,执笔写下此书。建筑家在自然、历史、科学中寻找点·线·面的新的存在方式,在与木、石、土等物质的反复对话中,抵达新的世界。

2.建筑与建筑家的理念迭代、技术更替,被藏在点·线·面的韵律中,一一道来。西格拉姆大厦的玻璃幕墙被密斯用青铜框线分割成了小尺寸的单位(点),这一做法承袭自古希腊罗马把石头与石头之间的接缝切割成V形,以刻意让一块块石头看上去就像一个个独立的点。从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到高迪,世纪末的建筑师被植物所吸引,开始做纤细的线的建筑,但很快被20世纪新一代的工业的线所取代。

3.从绘画、音乐、计算机技术等不同角度,解读建筑。点、线、面作为横跨艺术各个领域的共通概念,成为打破各领域壁垒的工具。隈研吾据此从康定斯基与吉布森、理智主义与达达主义、计算机设计与加法的设计、布鲁诺·拉图尔与摄影枪等多角度,拆解建筑。诸如哥特式建筑作为 “点的建筑”,其中有一种简短、简洁的“叮”的音色,表现的是空间形态消解在建筑周围的大气中,失去其余韵的那个过渡的一瞬间。

4.收集整理近200幅影像资料,作为详实案例辅证。通过放大的建筑细部与宏观的建筑整体的影像,可以清晰地感知杉木如何变为构建广重博物馆的“线”,又由“线”变为“层”;教堂的穹顶如何被拆解为“可编织”的线条……点·线·面在建筑与环境中的节奏与振动,被搭配的影像进一步阐明。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