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以来珠江中上游山地的人类活动与环境效应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明清以来珠江中上游山地的人类活动与环境效应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57.3 5.8折 98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祥学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718730

出版时间2022-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98元

货号1202707380

上书时间2024-05-26

曲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刘祥学,男,1967年7月生,瑶族,广西平乐县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博士。现任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明史学会理事,中国民族史学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史专业委员会委员,广西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广西历史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明史、中国民族史、历史地理学研究,先后出版《明朝民族政策演变史》(民族出版社,2006年)、《壮族地区人地关系过程中的环境适应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等专著5部。在《历史研究》《民族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史学集刊》等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获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获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二)、二等奖(排名第一)各1项。2011年入选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2016年获评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目录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本书结构

第一章  珠江中上游地区地理概貌

第一节  自然地理概貌

一、高原、山系与平原

二、岩溶地貌

三、树状水系

四、气候

第二节  居民的构成与分布

一、世居的少数民族

二、汉族

第二章  人类活动与珠江中上游地区地理认识的演进

第一节  红水河流域地理认识的演进

一、温水、郁水、豚水与牂牁江之辩

二、都泥江、乌泥江背后的地理认识

三、清代红水河流域地理认识的清晰

四、人地关系、环境变迁与红水河名称的确定

第二节  清代前期红水河流域的经济开发与环境效应

一、清以前红水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清代红水河流域的农业开发

三、清代红水河流域的矿业开发

四、农矿业开发与红水河流域的环境效应

第三节  漓江源地理认识的演进

一、历史时期漓江名称的演变

二、漓江源地区的地理认识演进

第四节  明清以来漓江流域的人类活动与环境效应

一、明清时期漓江上游山地的移民活动

二、漓江上游山地居民的农业垦殖活动

三、漓江上游山地人类活动的山地环境效应

四、漓江沙洲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章  人类活动与珠江中上游的政区、地名及环境

第一节  由土司统辖区到国家基层政区的演化

一、明初土司的归附及土司制度的承袭

二、明代珠江中上游地区的改土归流

三、清代珠江中上游地区的改土归流

四、明清时期珠江中上游民族地区政区的调整

第二节  山地开发过程中的地名变迁

一、农耕环境与地名

二、自然植被与地名

三、动物与地名

四、与气候相关地名

五、江口地名——以“合江”“两江口”“三江口”等为例

六、珠江中上游山地开发对地名形成与流传的影响

第四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小冰期影响下明清时期珠江中上游地区气候的转冷趋势

一、关于明清小冰期

二、明清时期珠江中上游地区的气候转冷

第二节  明代珠江中上游地区的自然灾害及对社会秩序的冲击——以广西为例

一、明代珠江中上游地区的自然灾害

二、自然灾害对珠江中上游山地社会秩序的冲击

三、明代的灾害赈济与地区治理

第三节  清代珠江中上游山地的自然灾害及社会影响

一、清代珠江中上游山地的自然灾害

二、清代珠江中上游地区灾害的特征及社会影响

第四节  民国年间珠江中上游的自然灾害及社会影响

一、民国年间珠江中上游地区的自然灾害

二、民国年间珠江中上游地区自然灾害的社会影响

第五章  人类活动与“长寿之乡”乡土形象的形成

第一节  历史时期“早夭之地”的滥觞和流播

一、秦汉时期“早夭之地”的滥觞

二、“卑湿”与“早夭”关系的案例统计分析

三、魏晋以降“早夭之地”的流传与异化

四、宋代以后“早夭之地”的逐渐退隐

第二节  明清时期地方官绅对南方乡土形象的重塑

一、想象与渲染:内地文人对南方乡土形象的描述

二、《耆寿》与百岁坊:明清时期地方士绅重塑南方乡土形象的话语

三、寿星:明清时期南方地区百岁老人的空间分布

四、“瘴乡”与“乐土”:南方乡土形象的嬗变

五、人类活动与南方乡土形象的变迁

第六章  生产方式、生活习俗与环境

第一节  耕作方式、生产观念与环境变迁

一、明清以来珠江中上游地区的刀耕火种生产方式

二、刀耕火种与明清以来珠江中上游地区的环境变迁

三、生产观念与环境

第二节  瑶族的“男女平等”观念与山地人地关系

一、瑶族的男女平等观念

二、瑶族男女平等观念形成的环境因素

第三节  饮食与环境

一、“五色饭”习俗与环境

二、侗族酸食习俗与环境

第四节  服饰与环境

一、蓝靛的种植与利用

二、服饰用料的变迁

第七章  市场律动与珠江中上游地区的环境效应

第一节  明清以来珠江中上游地区的商业发展

一、居民商业观念的变迁

二、明清以来珠江中上游民族地区商业的发展

第二节  商业发展背景下的矿产开采、经济作物与经济林木的种植

一、商业发展背景下的矿产开采

二、经济作物的种植

三、经济林木的种植

第三节  市场作用下珠江中上游山地的环境变动

一、山区原始植被不断减少

二、原生林逐渐向人工经济林演替

三、森林遭到过度砍伐,影响水土

第八章  珠江中上游山地人类活动与环境效应的规律

第一节  “了解之同情”及“他者”理论与人类活动的山地特征

一、“了解之同情”

二、“他者”理论

三、人类活动的山地特征

四、行为选择

第二节  明清以来珠江中上游山地环境效应的规律

一、环境效应的人口因素与市场因素

二、珠江中上游地区环境效应的规律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梳理、分析人类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揭示人类活动与自然景观、文化景观形成的内在关系,进而梳理出其历史演变的脉络,从中总结规律及教训,为探索小尺度区域的历史地理提供有效的研究范式。此外,本书还对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环境效应进行分析,为当今珠江中上游山区的经济和乡村振兴事业提供历史经验借鉴及政策支撑。

本书可供历史地理学等专业的师生阅读和参考。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