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59.21 5.5折 10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唐君毅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88441

出版时间2021-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08元

货号1202351993

上书时间2024-05-26

曲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自序(写作缘起、本篇大意与未及之义)1

一缘起1

二本篇大意4

三本篇及次篇所未及之义9

甲、理与心

章原理上:“理”之六义与名理1

一导言1

二先秦经籍中之理及文理4

三魏晋玄学与名理22

第二章原理下:空理、性理与事理33

四佛学与空理33

五宋明理学与性理40

六王船山及清儒与事理45

七结论55

第三章原心上:孟子之性情心与墨家之知识心58

一本文宗趣58

二论孟子之性情心或德性心之本义62

三墨家之知识心与儒墨思想之所由异70

第四章原心下:庄子之灵台心、荀子之统类心与《大学》《中庸》之德性工夫论82

四庄子之对人心之反省与虚灵明觉心或灵台心82

五荀子之统类心及其与孟庄荀之思想之所由异91

六总论四家之言心,并说《大学》《中庸》之德性工夫论100

乙、名辩与致知

第五章原名:《荀子·正名》与先秦名学三宗111

一导论111

二荀子论所为有名、人所缘以同异及制名枢要112

三《荀子·正名》之目标及三惑之所以产生116

四墨者言名,与以名乱名119

五惠施及道家言名,与以实乱名121

六公孙龙派之言名,与以名乱实126

七名之固善及本文结论130

第六章原辩:《墨子·小取》篇论“辩”辨义133

一缘起133

二辨《小取》论“辩”之七事非“辩”之七法134

三辨“或”与“假”137

四辨“效”140

五辨“辟”143

六辨“侔”145

七辨“援”147

八辨“推”150

九辨“辩”之七事151

十言之多方殊类异故——或是而然,或是而不然153

十一言之多方殊类异故——不是而然,一周一不周,一是而一非158

十二《小取》篇之论辩之宗趣162

第七章原言与默:中国先哲对言默之运用166

一导言166

二先秦儒墨道法四家对言默态度之不同166

三汉人之以言益言,与王充之辨言虚,及魏晋清谈中之言默相望以俱存173

四佛家之科判与判教,与极言说之量以超言说,及禅宗之以言破言176

五禅宗之传心,与宋儒之道统及心同理同之义,与宋儒之本自得以正面立言之态度179

六清代学者之重辗转互证以训诂,与以言释言182

七总述中国思想对言默之态度与儒墨道之三型183

第八章原辩与默:墨庄孟荀之论辩186

一墨家之论“辩”186

二《庄子·齐物论》之言“辩”与成心190

三以明、两行与道通为一194

四言与无言201

五葆光与物化205

六孟子之论“辩”210

七孟庄之相异与二家可有之契合214

八荀子之论“辩”218

九孟荀之辩与默223

第九章原致知格物上:《大学》章句辨证及格物致知思想之发展228

一导言228

二朱子《大学补传》之得失233

三以《大学》之知为良知之说之得失239

四重订《大学》章句及朱子阳明释物为事之误241

五附论朱王二家以外与本文所陈者相类似之格物说250

第十章原致知格物下:《大学》章句辨证及格物致知思想之发展256

一朱子论格物致知与《大学》之止至善256

二之致良知与《大学》之知止及明明德265

三德性之知、闻见之知,及以格物致知为致知识之知之说270

四朱王之融通及德性之知或良知与知识之知之融通274

结论:知识之知与德性之知之四种关系278

丙、天道与天命

第十一章原道上:老子言道之六义285

一序言285

二道之义——有通贯异理之用之道287

三道之第二义——形上道体288

四道之第三义——道相之道289

五道之第四义——同德之道293

六道之第五义——修德之道及其他生活之道294

七为事物及心境人格状态之道296

第十二章原道下:老子言道之六义贯释300

一如何会通此六义之道之讨论300

二道体之存在之直觉的印证及要终以原始之道体观303

三辨道相之对照物而呈于人心,当次于道体308

四道之生物及物之有得于道以成其德310

五道之为自然律义及物之无常与道之常316

六道为生活之道义及自然律与生活律320

七道为心境及人格状态等之状辞义及“不道”一名所自立323

八老子论道之思想之外限324

第十三章原太极上:朱陆太极之辩与北宋理学中太极理气思想之发展328

一导言328

二《太极图说》之历史性问题329

三太极一名之古训问题333

四周子言太极之不同于汉晋诸儒之所在336

五《太极图说》之太极与《通书》之诚道及周子所谓无极一名之诂释339

六张横渠之依太和、神、两、一以言太极义344

七邵康节之合阴阳之象之和以言太极,及其道为太极、心为太极之说346

八二程即人道以言天道、即性理以言天理与气之生生不息义349

第十四章原太极中:天地之根原问题与太极一名之诸义,及朱子太极理气论之哲学涵义357

一对天地万物根原问题之诸说与太极一名之诸义357

二统体之理之所以必须建立之理由与实现原则364

三生生之理与形式之理之不同,及气与西哲所谓料之不同366

四朱子之理不离气义之说明370

五朱子之太极动静义之说明372

六朱子理气为二而不相离亦不相杂义之说明377

七朱子之理先气后及理生气义382

第十五章原太极下:朱子太极理气论之疑难与陆王之言太极及即心言太极之说386

一后儒对朱子之太极论之疑难与对太极之异释386

二理不离气之二义及后儒之说与朱子之说是否可并存之讨论387

三朱子之言心与气之灵393

四心之昭明灵觉与生生之理之自觉397

五生物成物之事中之本心之呈现400

六象山之言心与理及己分内事与宇宙内事之合一401

七朱子之心犹阴阳义,及心有动静,与性无动静非阴阳义403

八综论心理气三者之相依405

九象山之皇极及阳明之言心之动静皆涵心即太极与本文结论407

第十六章原命上:先秦天命思想之发展411

一导言411

二《诗》《书》中之言命412

三春秋时代之天命观417

四孔子之知命421

五墨家之非命426

六孟子之立命义429

七庄子之安命论433

八老子之复命及荀子之制命观437

九《易传》《中庸》《礼运》《乐记》及《大戴礼·本命》中之天命与性命论440

第十七章原命中:秦汉魏晋天命思想之发展444

一导论444

二五德终始说中之帝王受命之三涵义445

三帝王受命之思想与孔孟言命之不同,及儒家思想在晚周后之一发展448

四董仲舒之天人关系及受命论451

五汉人三命之说之即人之命禄以言命460

六王充之自然之命论,及性之善恶与命之吉凶之分别论462

七《列子·力命》论之无“命之者”之命论466

八郭象之即遇言命论469

九附论郭象与庄子言命之异同471

十佛家之以业识言命根论,及范缜之拨无因果论476

第十八章原命下:宋以后天命思想之发展479

一宋代理学家之即理言命,与别命于遇之说479

二濂溪之即性即论,与横渠之变化气质以立命论481

三程子之穷理尽性即至命论,与天命及外所遇之命484

四朱子对“天命流行”之分疏,及其以理气分三命之论488

五陆王一系言天命之流行即本心良知天理之流行义492

六王船山之命日降与无定命义,及立命者之死而不亡义495

七戴东原、焦循之以限于所分及不可转移趋避者为命之说,及阮元之《性命古训》之陋497

八结论:总述中国思想之言命及五命之观念499

内容摘要
本书是作者从学理上梳论中国传统哲学的著作。内容包括原理、原心(墨庄孟荀)、原名(《荀子·正名》与先秦名学)、原辩(《墨子·小取》)、原言与默、原辩与默(墨庄孟荀)、原致知格物、原道(道家之道)、原太极(宋明理学中之观念)、原命(天命思想),梳理的历目前起先秦,下至清代。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