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木光阴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草木光阴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6.29 2.8折 5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周华诚 著

出版社生活书店

ISBN9787807682417

出版时间2018-06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58元

货号1201712132

上书时间2024-12-16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周华诚,作家,影像记录者。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杭州市作家协会理事。文创品牌“父亲的水稻田”创始人。浙江省作协“新荷人才”实力作家。出版作品有:散文集《一饭一世界》《西湖时光:遇见24节气》《下田:写给城市的稻米书》等,中短篇小说集《我有一座城》《没人知道你在寻找什么》,影像书《小世界》《爱比技巧更重要》等十余种,有作品被翻译成韩文、英文、阿拉伯文。作品《父亲的水稻田》入选黄山靠前摄影节。新作品《草木滋味》《造物之美》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

目录

十二秒鸟鸣
斜风细雨
安静的春天
开耕
耙田
一幅水墨画
牛的暗号
黄牛呀,水牛呀
铁牛
布秧
田荡
秧盆
旱地育秋
分秧
插秧
孩子,别怕
脚下一滑
插秧歌
落在后面
一个人,在田间
稻田静谧
乡下的日子
从清晨到黄昏
一袭烟雨
田埂上的父亲

和草木在一起
村庄从草叶尖上醒来
童年
隐身入禾苗
乡下的哲学
水车
农人的四季
穿过稻田
稻田的小旅行
仿佛跟世界捉了一个迷藏
那时我们多么向往长大

温暖的稻草垛
收割
掼桶脱粒
孤独的农人
稻草
土地的回报
拾稻穗的人
满载而归
总是会想起那样一些黄昏
跟怎样的人打交道,就会慢慢变成怎样的人
晾晒谷子,就像翻阅一本书
收割后的田野
暧暧远人村
蹑手蹑脚的人
太阳落山,露水还没有冒出来
月亮地里
好天气求之不得
风车的秘密
称稻谷
乡下的童
悠远的歌

静静地吃一碗饭
晨霜
板桥上的冬天
土地的秘密
温暖的稻草
田野里
门外的风景
秋水已瘦
渐渐地离开了村庄
村庄的黄昏
后记
附录
一、《耕织图·耕图》
二、《瑞谷图》

内容摘要
当城市面积不断扩张、城市人口不断膨胀,离家已久的你是否还记得家乡的稻田、草垛和牛背上的牧童?
故乡是一代人的记忆,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中国人经历着有史以来优选的迁徙,从农村到城市,从泥土到霓虹。故乡的草木光阴,是一代人与土地、父辈、家乡的记忆。在《草木光阴(精)》中,周华诚用温柔的文字记忆自己与故乡土地的岁月、四季耕种、旧时风景、乡村慢生活,并配上金雪绘制的水墨插画,让人沉醉其中,向往田园。这样的生活,可能是你从未经历的,也可能是远在都市的你早已淡忘了的。故乡的墙畔花草皆是故人,浮云流水自有真情,这是作者满怀深情献给家乡的一首童谣。

精彩内容
序:比深情更可贵的是俯身的瞬间/邹滢颖我看过农人好看的笑容。江南的田地,七八亩连在一起就十分可观了。最热的七月底,那七八亩水稻成熟了,金黄一片,密密扎扎、沉甸甸、能与三伏时的阳光争一下光芒,让一手打造出这一切的人站在稻子前面,像个得胜的将军。风吹稻田,吹干了农民身上流不完的汗,远处的田野一望无际。这样的景象,我也亲眼见过。但随着城市的扩张,土地荒芜,村庄凋敝,那个一步一步离开农田、离开故乡的农民,成为渐渐消失的乡村的最后一笔。我只能感叹不知道还能做什么,直到华诚出现。华诚刚来杭报副刊的时候,交给我一本“简历”,我一看惊了,那不是简历,是一本厚厚的书,里面全是他的作品。从衢州到杭州,他的目标很好明确,做个更好的“写字的人”;但是没几年,他已经不满足于文字的深耕,重新把目光投向了故乡,田园将芜胡不归?他回去种田了,一亩三分地,天光云影共徘徊。我看过他的一张照片,站在成熟的稻田中,汗湿衣襟,那张照片让我又一次感到了吹过稻田的风。他把“父亲的水稻田”打造成了一个IP(知识产权)。谁都知道干农活苦,从小干惯农活的华诚不会不懂这个。农忙时,男人凌晨三点多出工,妇女孩子四五点时也在田间了,赶在最毒的太阳到来前抢种抢收。最难受的是下午三四点,什么虫子都出来了,叮得你发毛。但是在他的笔下,清晨的露珠、稻田里的声音,都是可以观察和聆听的,写得又美又硬,像谷粒,扎着了你也无所谓。你所忽略的美好故土,他用自己的劳作打造了两个,一个在大地上,一个在文字里;一个可以收获,一个用于收藏。“父亲的水稻田”不仅团结了他家三代人及村里农民,还帮助华诚找到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人,他们互称“稻友”,一起种田一起出书。我有时觉得草木光阴里可以保留更多寂静的劳作,像五十岚大介的《小森林》,像高仲健一的《山是山水是水》,在劳作中,你拥有抚平伤口的能力,保留更完整的自己,但那是很老派的想法,何况华诚看上去并没有什么伤口需要抚平,他一直是平稳温暖、给人信赖的小哥哥模样。因为一块水稻田,帮助了一个人脱粒、去腻,不至品在岁月忽晚中徒留空叹。对渐渐消逝的故土发出喟叹,那还仅仅停留在动心的境界,远远抵不上俯身的瞬间,那是动身的境地。“深情”与“俯身”隔了一段长长的修行,而劳作是专享抵达的办法。那是只有在稻田中吹过风的人才能明白的。自序 劳作的意义故乡不只是用来怀念的孩子们成群结队满村子乱跑的情景不见了。哪怕是周末,村庄也是静悄悄的。没有摇着拨浪鼓卖小玩意儿的货担郎,没有走村串户的木匠、箍桶匠与赶公猪的人,没有抬着嫁妆吹吹打打的长长队伍,也没有人穿着蓑衣赶着牛从细雨中走来。村庄寂静得可疑。显而易见,我们的村庄正在发生着深深的变化。房子变得高大,道路变得平坦。新农村建设使得村庄变得新起来,但是这仍无法阻止村庄里的人越来越少的趋势。这就是现在的村庄,每一次回到我的村庄里去,我都觉得眼前景象可疑。同样可疑的还有春节—村庄一下子热闹起来,到处都是衣着光鲜、面容陌生的返乡人。明明都是这个村庄的村民,但是大多数时候他们都会消失,像一滴水消失在大海中。我在浙西衙州常山县天马街道一个叫作五联村的地方长大。每天上学要从广阔的田野间穿过,闻着稻花和油菜花的芳香,农忙时和父母一样挽起裤脚下田,一个暑假下来整个人晒得黝黑。当我因为插秧、割稻而腰酸背痛、苦不堪言之时,父母的告诫就在耳边响起:“你看,如果不好好读书,就只有一辈子种田。”好啊,那就咬牙,努力读书。十六岁,我终于离开村庄,考上了省城的学校,后来又留在了城市工作,从此不用当农民。后来,每一次回到村庄,我都发现村庄在变得陌生。我们以前读书,看到古诗里“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牧童遥指杏花村”,“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觉得这是中国的农村,江南的农村。现在,这样的情景已经没有了。村民们离开祖祖辈辈熟悉的土地,转向陌生的城市和工厂谋生。土地似乎一夜之间被他们抛弃。可是如果死守土地,洒下无数汗水换回的收获,根本不足以维持基本生活。农民是自卑的,我的父亲当了一辈子农民,从来没有为自己是个农民而感到骄傲过。他和别人一样挥汗如雨,他能种出很好吃的水稻与青菜,但是他从来没有为此而自豪。他们是被时代的列车抛弃的群体。这个社会不需要他们当农民了。但是,我们的村庄真的就应该变成这样吗?中国传统乡村延续数千年的生活方式,就要这样消逝了吗?每一滴汗水,理应配得上那份骄傲谁的故乡不在沦陷?但除了感叹,还应该做点儿什么。哪怕力量微小,改变不了世界,或许可以改变身边一点点。乡村也不只是用来怀念的,需要大家一起去建设。从二○一四年开始,我发起了“父亲的水稻田”活动,重新回到乡下老家,与父亲一起种一片水稻田。同时,我也用文字和图片来记录水稻的耕作与生长,记录一个村庄的变化。因为下田,我和父亲之间的共同话题多了起来,我开始慢慢懂得父亲。父亲高中毕业,有点文化,当过几十年农村电工。他一辈子都没离开过土地。他和我母亲一起,在土地上艰辛劳作,先后把三个子女送进学校,送进了城市。十多年前,我就希望父母跟着我们一起到城市生活。我觉得土地没有那么重要,如果父母为了生活过得更好,接近可以和我们一样离开土地,进入城市。但他们不习惯,也不愿意。我也不理解,为此我们还发生过争论——在我看来,家里那点田地,扔了不足惜。父亲却看得比什么都重。当我重新回到稻田,重新洒下汗水劳作,重新耕耘与收获的时候,我与土地之间那种断裂的联系终于又重新建立起来了。一同建立起来的,还有我对父亲的理解。同时,我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也在慢慢地发生改变。我不再认为城市是更好的生活地点,我也不再认为从事其他任何职业比当农民更值得骄傲。农民和村庄,在这个喧嚣的时代是被掩盖、被遮蔽的。农民的劳作价值是被忽视的,被极大低估了。如果我不为当农民的父亲以及更多的农民父亲们说话,还有谁能为他们说话?因为“父亲的水稻田”这个“乡村实验项目”,许许多多的城市人来到我们家的水稻田。春天,大家挽起裤脚下田,一起插秧;秋天,大家扛出沉重的打稻机,一起用镰刀割稻。这些活儿不要说孩子们.就是很多成年人都没有体验过。只有直接接触土地,才会深刻感受到劳作的辛苦、粮食的得之不易。我们的孩子,还能认识粮食吗?种田在这个时代似乎是一件有些可笑的事,尤其是单家独户的小农种田,愈加显得不合时宜,种田注定是要亏本的。这是一项笨拙的劳动。其实很多手工活计也都是如此,都是笨拙的劳动。一个绣娘可能要花两三年才能绣完一件作品;一个篾匠终其一生也做不了多少竹篮;一个农民,一辈子又能插多少秧呢?这些笨拙的劳动者,最可惜的,不是他们做不了多大的事,而是即便一辈子都在做这件事,却仍然被时代所抛弃。时代像列火车跑得太快,笨拙的人跑丢了鞋,仍然赶不上它。但,这恰恰是我来做“父亲的水稻田”这件事的初衷所在。从春到秋,我想记录下水稻耕种的过程,我想体会父辈在劳作中的艰辛与汗水。我想把这样的劳作与耕种,传递给我们的孩子,以及城市里的人们。二O一六年,我那本关于稻田的书——《下田:写给城市的稻米书》,由三联生活书店出版。那本书是我写给父亲和村庄的,更是写给城市,写给孩子的。或许再过十年,当这些年老的农民也不得不离开土地的时候,我们的水稻田都会荒芜,长满野草。因为没有一个年轻人能真正继承父辈们的种田手艺。城市里的孩子,他们双脚接触不到真正的土地。传统的中国农耕文化正在快速地消失,即使是农村的孩子,他们也不会种田了。时代终究会朝前发展,而劳作的意义永恒。当我蹲在稻田中间,注视一株水稻的花时;当我趴在野草中,观察一只纤弱的豆娘起起落落时;当我在稻禾中间汗落如雨,或当我品尝着自己劳作所获的大米时——我发现,生活本来如此简单而美好。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