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1891—1900清王朝的变革、战争与排外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45.08
5.8折
¥
78
全新
库存94件
作者李礼 著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ISBN9787532797257
出版时间2024-1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78元
货号1203427639
上书时间2024-12-0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李礼,近代史研究者、历史作家、博士,先后任《东方历史评论》执行主编、《历史学人》主编。著有《转向大众:晚清报人的兴起与转变(1872—1912)》《求变者:回望与重访》《古今之变:历史学家访谈录》等。
"
目录
"【目录】:
推进序
自序
引 子
第一章 1891年
南方传来的消息让北京的西方外交官坐立不安,他们看到了一份又一份令人触目惊心的“排外”报道//张之洞关闭了几个印刷据点,并责令湖南巡抚抓了长沙宝善堂的三个刻字商,但因证据不足释放了//尼古拉提前终止了访问,5月19日前往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头戴纱布出席了西伯利亚铁路开工典礼// 1891年6月,刚结束阅兵的北洋海军编队受邀访问日本。7月16日,日本贵族、众议两院议员156人登上“定远”舰//康有为的行动绝非个人之力,一个围绕他的师门集团在1891年后开始形成,这批年轻学生数量日益壮大
第二章 1892年
学英文的决定很可能来自皇帝本人,“他看起来甚至比他实际年龄还小,不会大于十六七岁的样子”//很多参与社会骚乱的人其实并非哥老会成员,却被官方以此对待。这“相当程度上建构了哥老会作为反清势力的形象。这股势力愈来愈为清政府和在中国的西方人所恐惧”//孙逸仙对当医生很快彻底失去了兴趣。慢慢有人注意到,此人偶尔在村子里实验炸弹,而他的诊所却入不敷出//伊藤内阁转而支持一度搁置的海军扩建计划,同意追加建造10万吨规模的军舰。此时,日本已提前完成了十年扩军计划
第三章 1893年
中、日两国的差异在1893年被放大了,芝加哥世博会上,日本筹集到比任何国家都要多的资金,展位居于黄金地段//当汉阳炼铁厂1893年9、10月完工时,焦炭供应却没有解决,计划中的大冶、马鞍山配套工程也没有完成//招商局总办郑观应抛出了一个题目:如果中国采纳西方议会制,有何利弊?结果获奖的前三名都认为,中国如要富强非设立议院不可// 1893年的新规意义非凡,它给了华侨自由出入祖国的官方保护。从这一年开始,总理衙门转而采取主动行动,保护海外华人出现了新气象
第四章 1894年
清国第一套纪念邮票被赶制出来,计划农历十月初十发行,为太后六十大寿助兴,它包括9枚“万寿邮票”,总面值6钱6分,寓意“六六大顺”//众多新闻记者在东京、大阪等地集会,主张强硬外交,对华开战。实际上,自甲申政变这些年来,很多日本人一直愤愤不平//李鸿章上报北京,将大东沟海战描述成一场以少敌多的胜利,称若不是“济远”“广甲”逃跑,必可大获全胜//“督办军务处”不仅来得太迟了,而且从这时起恭亲王已把重心转到请外国公使调停上//“在我面前,正演着一幕最惨痛的悲剧”,美国货轮“哥伦布”号海员艾伦此时正困于旅顺口,他目睹了杀戮//皇太后“九五之尊”如旧,朝鲜使臣受赏、朝鲜王妃被赐缎匹,北京似乎与连续失败的战场暂时失去了联系
第五章 1895年
《降服规约书》最终签字调印,日本联合舰队驶入刘公岛港湾接收炮台和军舰,“镇远”“平远”“济远”“广丙”和6艘炮舰相继升起日本军旗//李鸿章仍花了5个小时在春帆楼里“斤斤计较”,希望凭借中国式谈判手段把2亿两减去5000万两或2000万两//战场上的节节胜利,却把日本的“文明”扭向一条奇特道路//《马关条约》最终支付超过了纸面数字,达3.9亿日元。如果算上从中国得到的现金及财物,总计合库平银3.4亿两,折合日金5.1亿元//《马关条约》签订这一年,几乎很少有中国人注意到无线电传输、X光诊断仪、电影放映机这些东西已经发明出来// 7月19日,光绪要求北京和各地官员提交改革建议,把9个折子下发参考讨论,其中包括康有为、胡燏棻和陈炽的三份西化方案//这是革命者漫长失败中的第一次,这次行动夭折的很大原因来自内部
第六章 1896年
一位御史1月21日参劾强学会“私立会党”,几天后上海《新闻报》发布了查封北京强学会的消息//《时务报》诞生后,体制内外的众多改革者和同情者找到了一个共同平台,这里似乎结成了一个更大规模的“新党”或广义上的“维新党”人//“密约”传回北京时奕䜣坚决反对,李鸿章认为俄方并无特别过分之处,拒绝可能导致对方危害中国//到1895年下半年,赫德终于向总理衙门提交了44款邮政章程,“创邮政以删驿递”变成了当年改革讨论中的一个争议点
第七章 1897年
就在南洋公学开学前一个月,安徽巡抚邓华熙向北京奏请各省在省会另设新式学堂,获得批准//梁启超等人到长沙后把新政推向一个新高潮,此时第一批学生已经到位,时务学堂的选拔异常激烈,参加乡试的考生传出招生消息后,大约4000人报考了第一场考试//《马关条约》之后中国知识精英焦虑不安,翻译《天演论》可以说是这种焦虑的产物之一//“远东历史新的一章已经开始了”,莫理循写道。11月底,他到达烟台后英国领事告诉他,德国人已占领胶州湾
第八章 1898年
1898年,“恐怕在19世纪历史上是最值得记忆的一年”,日本人高山樗牛写道,他得出这种感受的原因之一就是目睹“中国被分割”//一批远离权力中枢的改革者即将集中到皇帝身边,加入这场前途未卜的改革//废除八股的提议表面上来自御史宋伯鲁,实为康有为师徒及其联盟者推动。之后“中国经历了一场爆炸式的推崇新式教育的浪潮”//《时务报》改官报的提议很快摧毁了这张报纸的公共形象,而且迅速引发一场产权之争//真正点燃火药桶的是9月18日的一些事//“这一次她大权独揽,发誓要废止皇帝所做的一切。发动机被逆转了,火车开始沿着铁轨倒退。”//康有为搭乘日本邮船“河内”号10月25日来到神户,跟随他的包括三名弟子和一名随从,一场不知尽头的流亡生涯就此开始//光绪遭到软禁后,9月25日传出重病消息,中国皇帝的命运开始为外界高度关注
第九章 1899年
大隈重信内阁(1898年6月30日—1898年11月8日)下野后,新内阁外务大臣青木周藏选择务实路线,不愿支持清廷政治犯// 1899年9月6日至11月17日,美国正式提出在中国实行“门户开放”,照会被分别送交英、德、俄、法、意、日各国//“一个秘密社团已在山东兴起,它存在的唯一理由是仇视洋人和基督教。因为某种神秘的原因,这个组织用拳民为名”//新任巡抚发出一份全省通告,称传教士和教会为中外条约许可,中国不能失约//保皇会做的第一件大事是为光绪祈福。8月4日这一天,康有为乘船在维多利亚以北的文岛附近为皇帝祝“圣寿”
第十章 1900年
经元善大胆领衔发出一份上海“通电”,呼吁光绪亲政。共有1231位绅商在通电上署名// 6月13日,大批拳民从崇文门进入内城。从这一天起,北京、天津大规模骚乱开始了//收到总理衙门的照会后,外交官们炸开了锅//援军迟迟未到,8月初却传来了一个惊人的坏消息,它显示慈禧消灭洋人的决心非但没有变弱,反而更强了//英国记者乔治·林奇绕城转了一周,发现俄军占领区最野蛮,“看起来一切都随着这个北方游牧部落的到来而毁灭瘫痪了”//这批传教士留下了一份“忻州日记”,记录1900年的逃亡经历//混乱之中,杨衢云和孙中山、谢缵泰一起去信鼓动李鸿章独立//自立军起义号称“勤王”,诉求却相当复杂。它可以追溯到戊戌政变前湖南成立的自立会
第十一章 尾声
为了显示对流亡中央政府的不满,联军几支小股远征军从北京开拔分赴周边地区//这笔赔款(《辛丑条约》)实际执行到1938年,中国最后实际支付了576032750两//李鸿章死于《辛丑条约》缔结不久或许具有某种象征意味,这场外交悲剧显示,几十年来中外接触并没有让清廷真正接受新的外部世界//由于刘坤一的谨慎,会奏内容里没有涉及张之洞想加入的“议院”,实际上没有涉及政治制度变革
"
内容摘要
"【内容简介】:
经过三十多年“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19 世纪末的清帝国不仅未能奋力图强,反而进一步深陷泥沼。甲午、维新、灭洋、赔款……帝国尝试着通过自上而下的变革应对危机,结果连续失败,并在世纪末导致一场国家参与动员的义和团运动。与此同时,东亚格局彻底转换,中国遭遇日、俄直接压迫,西方各国在清廷的不断失败和排外浪潮下重新审视对华关系。改革派或流亡海外,或图谋下一场新政,革命者则彻底来到历史舞台的中央。
资深媒体人、近代史研究者、历史作家李礼,以全球史视野和全新文本重述中国近代史,从清廷皇室、高官、士绅、变革派、革命家、拳民到欧洲皇帝、外交官、教会、传教士、军人、记者的全景视角,描述了全球视野下甲午战争前后的动荡中国,揭示了19世纪最后十年的战争、变革和失败。作者避免了宽泛的宏大叙述,用简洁而生动的文笔回归事件现场,考证中外人物,勾勒出百科全书式的历史群像。
"
主编推荐
"【编辑推荐】:
1. 本书关注的是晚清变局(中国遭遇世界)这一经典话题,文字优美,叙事严谨,将清国放在东亚全局局势之下,力争还原当期清、日本、俄国、朝鲜、西方国家各方势力的表现和角逐,回归事件现场,考证中外人物,勾勒出百科全书式的历史群像。作者的突破之处在于以全球视角来重新观看帝国遭遇危机时的应对和失败图景,对大家习以为常的历史叙事提供了新的思考面向。
2. 本书的作者李礼曾是《东方历史评论》和《历史学人》的执行主编,已出版著作《转向大众:晚清报人的兴起与转变(1872—1912)》《求变者:回望与重访》《古今之变:历史学家访谈录》,写作娓娓道来,阅读体验良好。
3. 本书由许知远作序推荐。葛兆光、王笛、罗新、刘苏里、马勇、李雪涛等知名学者鼎力推荐。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