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广东省和湖北省为例/中国中东部小镇发展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以广东省和湖北省为例/中国中东部小镇发展研究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2.42 2.6折 48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郑明媚//车娜 著作

出版社南方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49114849

出版时间2017-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8元

货号1201471750

上书时间2024-11-15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郑明媚,1980年4月出生于湖北随州市,先后毕业于武汉大学和南京大学,副研究员。现任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智慧低碳城市处处长,智慧城市发展联盟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城镇化、都市圈、生态城市、智慧城市、绿色城市等相关行业应用等。在各类学术期刊、杂志和报纸上发表论文40多篇,出版著作5部。代表作有《中外都市圈与中小城市发展》《会客厅里谈城市》《中国新城新区发展报告》等。曾获得部级很好成果奖三项。

目录
第一章 中国城镇化趋势分析
第一节 中国城镇化现状
第二节 中国城镇化发展历程
第三节 中国城镇化的主要特点
第四节 中国城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五节 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趋势
第六节 城镇化改革的突破方向
第二章 中国小城镇发展综述
第一节 中国小城镇的演变
第二节 国家对小城镇发展的政策演变
第三节 中国小城镇的发展现状
第四节 中国小城镇发展的研究
第三章 东部小城镇产业集群研究
第一节 小城镇发展与产业集群
第二节 广东省小城镇产业集群研究
第三节 浙江省小城镇产业集群研究
第四章 东部小城镇改革探索
第一节 “三旧”改造
第二节 “大镇”改革的探索
第三节 外来农民工管理的探索
第五章 中部和湖北省小城镇发展研究
第一节 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条件
第二节 中部小城镇的发展背景
第三节 湖北小城镇发展概况
第四节 湖北省与东部的小城镇发展对比
第五节 湖北小城镇的路径与模式
第六节 湖北小城镇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第六章 东中西部小城镇的比较与借鉴
第一节 小城镇发展环境比较
第二节 中东部小城镇发展水平比较
第三节 东部小城镇的发展模式
第四节 对中西部小城镇的启示
第七章 中东部小城镇发展战略
第一节 产业优化发展
第二节 融入区域发展格局
第三节 中部小城镇差异化发展战略
第四节 探索小城镇体制改革
第八章 其他区域案例的启示
第一节 德国小城镇建设
第二节 韩国小城镇建设
第三节 美国小城镇建设
第四节 日本小城镇建设
后记

内容摘要
郑明媚、车娜著的《中国中东部小镇发展研究(以广东省和湖北省为例)》以广东和湖北两个省份为例,比较研究了中国中东部小城镇的不同发展路径。全书分为8章,既有中国城镇化趋势分析,也有小城镇发展综述。主要对东部小城镇产业集群和改革探索作了研究,并将其与湖北为代表的中部小城镇加以比较。其后还有世界各国的小城镇建设案例作为借鉴,是一部对小城镇发展研究较深入的论著。

精彩内容
    广东省小城镇产业集群研究

    改革开放为广东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广东曾连续20年保持经济总量全国靠前。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下,产业集群的发展为其小城镇插上了建设与发展的翅膀,不仅助推了不少小城镇成长为中心镇,更发展了一大批综合实力更强的专业镇。在小城镇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推动了其产业集群的壮大。

    一、形成
    产业集群是自发行为和人为共同努力的结果。从产业集群自然形成的角度来看,自然资源和运输成本是起关键性作用的决定因素。靠近海域的天然优势,使得广东既具有较为丰富的生物资源,又拥有海港等便利的交通条件,再加上京广铁路大动脉的贯穿,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得广东省产业集群的自发形成可谓顺其自然。
    从人为的角度来分析,广东省小城镇产业集群的形成表现在乡镇企业、民营经济的主动发展和成长以及政府政策的推动。
    一方面,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广东小城镇产业集群主体的形成和壮大。纵观广东省小城镇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无疑是其首要拉动力,并促进了城镇工业的集聚。像顺德、东莞、南海等聚集了一批较具规模的乡镇企业,形成了繁荣的专业性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并带动了运输、信息、商业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成为当地经济的聚集中心和辐射中心。2013年,广东乡镇企业数达到4078万个,同比增长317%;从业人员达到114158万人,增长427%;增加值425599亿元,增长1348%,其中工业增加值269414亿元,增长966%。
    与此同时,广东省民营经济也在不断壮大。随着深圳这个边陲小镇率先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广东小城镇也很先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春风。不仅当地人办起了个体和私人承包的企业,全国各地都有前来广东“下海”经商、科技创业的人,可以说民营经济是异军突起。2008年,全省民营科技企业6193家,长期从业人员119万人,技工贸总收入5900亿元,工业总产值5619亿元,工业增加值1349亿元,净利润278亿元。受金融危机的波及,全省民营科技企业整体经济指标出现回落,但整体上广东民营经济比重逐渐上升。
    科学技术是靠前生产力。改革开放不仅催动了民营经济的发展,更为其注入了新鲜活力,企业的科技含量也日益增强。科技的注入,引起了小城镇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改变。它所呈现出来的已经不是工业企业的简单集聚,而是产业链的延伸、产业集群式的发展趋势。
    另一方面,为了助推小城镇经济的发展,广东省政府从省到市、县,全力推出了“星火计划”,以建设一批以科技为先导的星火技术密集区和区域性支柱产业为抓手,打造“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充分发挥优势产业对科技资源的集聚作用,引导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以期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支柱性特色产业。与此同时,注重加强科技创新。通过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培育和推动了一大批创新型龙头企业的成长,成为区域性支柱产业的重要载体。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广东省还成立了科技园区,推动企业入园。园区式发展不仅有利于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更是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发展。到2008年,全省共建设了茶叶、水产、果品、畜牧、林产化工、都市农业、竹业、北运菜、南药、蚕业10 条省级星火技术产业带,其中广东粤西果品星火产业带、广东广西水产和林产化工星火产业带被认定为“十一五”期间的靠前批国家星火产业带。星火产业带在提高农业产业集聚,完善产业布局;加强推广,促进产业辐射和带动;构建信息平台,促进产业信息交流与共享;创新发明机制,促进产业管理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发展

    伴随着广东省小城镇产业集群的形成,“专业镇”也进入人们的视线,尤其是珠三角地区的“专业镇”。可以说,专业镇是小城镇产业集群不断深化发展的一个表现。
    通常,一个村进行专业化生产,难以形成规模;而以县为单位,则易掩盖县域自然资源的多样性和增加市场风险。一般来讲,一个镇的面积为100平方公里左右,在镇域范围内组织专业化生产,可以集聚几百甚至几千家相关企业,从而形成规模经济。
    产业集群的发展,使得同类型产业集聚在小城镇进一步形成了规模经济,促进了专业化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使得产业优势能够更好地得以发挥,并很终成为小城镇的特色产业。而这种专业化的产业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
    从珠三角专业镇的发展来看,专业镇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其一,低成本使得专业镇产业集群发展能够保持较强的竞争力。对于企业来讲,低成本就是一种竞争优势。资源的集聚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也使得交通运输成本、人力成本等大大降低。更为重要的是,在产业集群式发展下,专业镇的生产企业通过专业化的分工,大大减少了非正规的交易费用,降低了交流成本。此外,专业镇的发育,主要依靠产销能力的不断成长。同时,以大型专业市场、产品博览会、分布不同区域各个层次的批发零售网点,形成的多层次营销集群,将产品与本地市场、全国性市场和靠前市场有效地结合起来,而交通运输成本的降低,更为此提供了便利。
    其二,镇政府通过行政资源推动专业镇产业集群的发展。政府通过规划工业集中区、完善区际与区域内部交通条件、税收和土地优惠等方式,来引导和推动知名品牌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面,也不断拓宽投资渠道;组织对本地产业工人和待就业人员的培训等等。
    其三,专业镇对就业的拉动力量是巨大的。专业镇集群式的产业发展模式,不仅为本地劳动力创造了就业机会,还为众多外来的劳动力创造了就业机会。专业镇在形成过程中,生产与经营同类产品的商贸型企业和生产型企业纷纷向专业产品区集聚,引发了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和人才流等要素的汇聚和扩散。而随着人口和企业的集聚,城镇也会不断扩张,会带动供水、供电、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会促进金融、商贸、餐饮、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的发展,很终提高当地的城镇化水平。
    其四,注重并不断加快产业创新。随着发展专业镇越来越认识到产业创新的重要性,因此它们也开始建设研究开发平台来打造创新链。2011 年,广东省专业镇已建立研究开发平台196 家,研究开发项目1028 项,对外技术服务企业达13386 家,使科技成果从创意的产生到商业化生产销售整个过程形成链状结构,大大提高知识、技术在整个过程中的流动、转化和增值效应。公共研发平台成为创新链的中心环节,通过知识创新活动将相关行业的技术创新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产学研结合基地、产业工程中心、孵化器、信息网站等多种创新参与主体连接起来,形成知识的经济化过程与创新系统优化,为大量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质量检测、人才培训等服务。随着创新链不断延长,构成从技术创新、产品设计到市场化的一整套由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安排的动态创新网络。与此同时,广东省的专业镇还通过实施技术路线图来完善技术链。通过市场需求分析→产业目标确定→技术壁垒分析→研发需求确定→路线图绘制→制定产业重大攻关计划这样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系统分析过程,选择市场导向为特征的发展路径。据统计,广东已经为相关23个重点专业镇编制了产业技术路线图。
    其五,探索产学研机制提高竞争力。专业镇产业集群科技创新需求旺盛,但科研资源相对不足,为突破镇域资源的限制,积极探索专业镇与高校、科研机构进行产学研合作,全省65%以上的专业镇建立了特色产业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有60 多所国家重点建设高校与200 多个省级专业镇、产业集群区等进行对接,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产学研合作活动的专业镇达80% 以上。一是编制和完善发展规划,将专业镇建设与“名镇名村”建设结合起来;二是采取“一镇一策”的产业转型升级改造策略,对重大共性和关键技术组织联合攻关,突破发展的技术瓶颈;三是探索合作新机制。通过派驻企业科技特派团,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和产业技术联盟等形式,引导更多的技术、人才、成果等创新资源向专业镇集聚。

    三、转型与升级

    值得肯定的是,专业镇的发展,不仅有效缓解了土地、资源环境和人口的压力,促进了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甚至是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专业镇这种相对低端的产业发展,从长远来看仍然是存着诸多弊端,亟待优化和提升。
    产业集群成长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推动力量。一方面,要通过产业集群的提升来推动区域一体化、市场化和城市化;另一方面,要借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来加快产业集群的成长,提升区域竞争力。
    首先,延伸产业价值链,进一步推动区域大中小企业间的分工合作,逐步从镇的产业集群向区域集群发展。要实现这一目的,就要逐步淡化行政区划意识,避免专业镇的重复或雷同发展。要在上级政府的引导和协调下,制定产业的总体发展规划,实现产业对接和错位发展,形成上下游配套、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科学空间布局,打造新的区域竞争优势。
    从产业集群成长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同质性集群要进行横向经济协作,表现为产业集群的边界扩张过程;另一方面,不同区域的价值链互补性强的集群要进行纵向联动整合,表现为集群之间重构产业分工链条的分工深化过程。
    要鼓励中小企业加入大企业的产业体系,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配套产业和产品,强化企业专业化分工与配套协作,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和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其次,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大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比重。目前广东的做法是,发挥专业镇知名品牌产业集中、产品特色明显和经济规模较大的特点,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带动机械制造、商贸流通、包装等传统行业的升级。促进产业集群与物流业的互动,努力把可共享的规模巨大的交易平台和销售网络进一步建设成商品集散中心、流通加工中心、交易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发布中心,促进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结合,打造联结产业集群中小企业的结点。
    此外,培植和发展为制造业服务的工业设计、创意经济、品牌经营、商贸会展业、产业文化等服务性产业,实现特色产业从中低端环节逐渐向高端环节过渡,增强产业的根植性。与此同时,培育和引进新兴产业,着眼世界和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有基础、有条件的专业镇围绕特色经济和产业定位,寻找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结合点。推动专业镇与高新区联动协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配套服务和配套产品,形成全省较为完善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与生产体系。
    再次,深入产业改革和创新。尽管广东省在专业镇产业集群创新方面,已经采取了一些有效做法,比如打造研究开发平台等,但这种平台还有且只有于镇域范围,且过于分散。要推进产业集群的成长,就要推动区域产业创新平台一体化,加快相同专业镇创新平台的联合与合并,从而也能大大降低创新成本。
    很后,走精细化发展道路。尽管对于过去粗放式的发展道路,人们已经意识到它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但是在实践上还处于落后状态。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变粗放式的发展为集约式的精细化发展。一是科学合理地做好城镇规划,提高专业镇科学发展水平;二是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生产,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培育资源综合利用龙头企业和循环经济企业;三是推进专业镇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四是合理高效地配置土地资源,加强标准厂房和产业园区建设,为产业集群的后续转型升级预留空间。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