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尔克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73.09
5.3折
¥
138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拉尔夫.弗里德曼 著作 周晓阳 等 译者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13815
出版时间2014-0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38元
货号1200858637
上书时间2024-11-1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拉尔夫.弗里德曼,1920生,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除《里尔:一个诗人》外,他还撰写了《赫尔曼.黑塞传》,此两部传记在西方广受好评,为他在全世界赢得极大声誉。
译者周晓阳,文字工作者,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美文学硕士,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在读,曾译《漂泊手记》、《垮掉的行路者:回忆杰.鲁亚》等。
译者杨建国,大学教师,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美文学硕士,南京大学文学院文艺学博士,曾译《帝国》、《非洲笑声》等。
目录
“真实的和扮演的感情”:《里尔克:一个诗人》序
致谢
上编 年轻的诗人
第一部分 诗人的诞生
第1章 缘起
第2章 早年的履历
第3章 年轻的作家
第二部分 诗人的觉醒
第4章 慕尼黑的新天地
第5章 情人的学徒
第6章 变化:来自俄国的经验
第三部分 突破
第7章 离开:两位白衣女子
第8章 穿过伊甸园
第9章 悲哀之争:雕像中的痛楚
第四部分 寻找和更新
第10章 重获缪斯
第11章 写完组诗
第12章 返回以及被逐
下编 大师
第五部分 彻底的修订
第13章 朝向一种新风格
第14章 死亡和浪子
第15章 马尔特:通向天国之路
第16章 天使和情人:早期《哀歌》
第六部分 内心图景
第17章 诗人皈依
第18章 梦想心灵之约
第19章 欧洲牢笼
第20章 从流离到混乱
第七部分 俄尔甫斯的魔力
第21章 优遇中的逃亡
第22章 爱的狂想和诗的语言
第23章 俄尔甫斯再生:后期《哀歌》
第24章 成为另一个人:打开法国的窗口
第25章 最后的哀歌
参考书目
译后记
内容摘要
本传记以里尔克的艺术为镜,追溯诗人的一生及其在作品中的折射与变形。作者力图挖掘他从一个野心勃勃的二流诗人演变为我们时代很伟大的诗人之一的过程,探究这位饱受折磨者的生涯,挖掘他众多作品的丰盛脉络。本传记援引大量里尔克的信函、友人的回忆录及其他传记材料的内容,在原始材料方面超过目前出版的所有里尔克传记。更可贵的是,里尔克的后代亲自为作者提供了里尔克档案馆中收藏的文件,进一步增强了本书的性
主编推荐
《里尔:一个诗人》援引大量里尔的书信、友人的回忆录和日记等,在资料的详实方面远超目前所有里尔传记。以深邃优美的文笔对里尔作品展开深度溯源与阐释,力图将里尔的人生线索、作品评析合二为一,多方面呈现诗人的生活面貌。
精彩内容
“诗人有回忆还不够,”赖纳玛丽亚里尔克笔下的主人公,年轻诗人马尔特劳里斯布里格(此君亦可视作里尔克的化身)有言。“你还得能忘掉它们。”他的创造者遵循的正是这一信条:记下、储存住一则则生命体验,然后在冷酷的献祭中将之一笔勾销。
不难想象此番评论所适用的背景:巴黎左岸一间昏暗小屋里,煤油灯摇曳不定,桌上椅上文件堆积如山,从中抽出的某张纸片上,诗人之笔正刮擦而过;或者,是那么多次在国家图书馆里:寂静无声中清清嗓子、沉吟踱步;或者是数年后罗马一间小屋里,或再迟些,残夏瑞典的一棵山毛榉树下。
直到人生尽头,诗人终于悟出,真正的生命必然仅在内心潜藏,随时准备破茧成蝶。《悲歌之七》有言:
世界别无它在,吾爱,只在我们内心。我们的生命变化而流逝。外界日益萎缩,这些诗句写于他短暂一生的很后阶段。瑞士,群山环绕的一座高塔中,一个比实际年龄看起来更为苍老的人,在一张站立式书桌前奋笔疾书。而回忆,一经涌现,旋即被挪用,被他技巧高超地加以重新塑形。
2.诗人的一生始于布拉格。
他在19世纪很后15年间度过年少时光,那时伏尔塔瓦河沿岸伫立的建筑依旧辉煌如昨。河面映射着众多咖啡馆和剧院的煌煌灯火,古砖上的灰泥尚未剥落。布拉格城堡俯瞰城市,高墙威严高耸,一派帝王气概。
瓦茨拉夫广场,或者按照这个双语城市的德语叫法,“温策尔广场”,巨大无比,绿树环绕,一条繁忙大道从国家博物馆宽大的台阶一路通往市中心。里尔克的童年时代便围绕着这片地域展开。如今车轮隆隆的货车和马车早已被汽车和卡车取而代之,古老的格局却鲜有改变,令人恍然觉得时光冻结、当下永恒。今天的访问者如果从博物馆附近的地铁站走出,踏上年轻的里尔克生活过的那些街道,他会看到一幕即便在今天也足以令他梦回遥远的1870年代的景象。里尔克出生的街道――琴德里斯卡路,又名“海因里希路”――蜿蜒穿过模样疲惫的建筑物群,古旧的大楼尽管前面都开了新型店铺,却仍洋溢着19世纪风貌。
海因里希路19号就是儿时里尔克同父母住过的出租公寓(该建筑已遭拆除,原址上建了一所银行),几码开外,大街拓展为一片广场,其上伫立着一扇大门,后头有一座教堂,与保存完好的神父寓所比邻而立,这就是所谓的琴德里斯卡大教堂,也叫圣海因里希大教堂。教堂大而宽敞,有圆形中庭,以及一个粗短尖塔,塔和大门同为黄色砂岩质地。这里就是里尔克受洗的地方,也是他幼年时,母亲做祈祷之处。
小里尔克的周遭环境在许多重要意义上,影响了诗人日后的思想构造。海因里希路19号对面是赫伦路――又名潘斯卡路――里尔克母亲的娘家曾在此拥有一幢大宅,母亲就成长于斯。这幢建筑也已拆毁,原址上建了银行,不过从周边的装饰结构上,我们仍可以辨识出它昔日的惊人雅致。里尔克从父母的公寓窗口往外看去,必然会惊愕于自己的小家与街角这幢大宅之间的强烈反差,想必也会忧心自己或许并不怎么属于后者。因此,还在孩提时代,里尔克就已生活在两个近在咫尺却天差地别的世界:普通人的海因里希路和“贵族之街”赫伦路,或者说琴德里斯卡路和潘斯卡路。它们决定了他的生活,乃至他的作品的脉络格局。
布拉格是奥匈帝国重镇,各阶层、语言和种族云集:捷克人、德国人、犹太人。德语是奥地利统治精英、军官和专业人士的语言。也是大量德国人和说德语的犹太人的母语,这些人共同构建了此地活跃而不乏矛盾的文化。
布拉格和波西米亚在奥匈帝国的复杂历史导致了颇多冲突,与那种德国少数派统管社会和经济生活,捷克多数派遭歧视并被频频打发到较低社会地位的殖民城市里的情景类似。不过,在里尔克的童年时代,捷克知识分子的声音已经日益强大,在卡尔-斐迪南大学成立了一个捷克自治部之后尤其如此,它促进了本土专业人士阶层的进一步发展。当时的很好艺术家们更是培植出一种丰厚的文学和文化传统。P5-7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