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技术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31.26
6.3折
¥
49.9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朱曰莹 编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649922
出版时间2020-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9.9元
货号1202067288
上书时间2024-11-1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前言
章绪论1
1.1电动汽车的定义1
1.2电动汽车的历史与现状1
1.2.1纯电动汽车的历史1
1.2.2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历史2
1.2.3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历史4
1.2.4国际电动汽车的发展现状4
1.2.5国内电动汽车的发展现状7
1.3不堪重负的环境压力8
1.4电动汽车常见产品和发展方向9
1.4.1电动汽车的发展方向9
1.4.2常见的电动汽车10
1.5电动汽车的关键技术和优劣分析11
1.5.1电动汽车的关键技术11
1.5.2电动汽车优势12
1.5.3制约电动汽车发展的不利因素14
1.6电动汽车常用技术术语15
1.6.1整车术语15
1.6.2驱动电机及控制器17
1.6.3动力蓄电池19
1.6.4充电器23
第2章纯电动汽车25
2.1概述25
2.1.1纯电动汽车的分类25
2.1.2纯电动汽车的组成25
2.1.3纯电动汽车驱动系统布置形式26
2.2纯电动汽车的动力性能27
2.2.1驱动电机特性27
2.2.2车辆牵引特性28
2.2.3循环工况下的车辆特性28
2.3纯电动汽车的经济性能32
2.3.1纯电动汽车经济性能评价指标32
2.3.2纯电动汽车续驶里程33
2.3.3纯电动汽车的SOC34
2.4纯电动汽车传动系统参数设计35
2.4.1驱动电机参数设计35
2.4.2传动系统传动比设计37
2.4.3蓄电池组参数设计37
第3章混合动力电动汽车39
3.1混合动力电驱动系统的概念39
3.2混合动力电驱动系统的构造41
3.2.1串联式混合动力电驱动系(电耦合)42
3.2.2并联式混合动力电驱动系统(机械耦合)44
3.3转矩耦合的并联式混合动力电驱动系统45
3.3.1转矩耦合配置45
3.3.2转矩耦合的电驱动系统结构47
3.4转速耦合的并联式混合动力电驱动系统51
3.4.1转速耦合配置51
3.4.2转速耦合的电驱动系统结构53
3.5转矩耦合与转速耦合的并联式混合动力电驱动系统55
3.5.1可供选择的耦合模式55
3.5.2两种耦合模式的配置56
3.6混合动力总成控制策略58
3.7并联混合动力总成的控制算法60
3.7.1限制发动机工作区间的控制算法60
3.7.2调节发动机工作区间的控制算法65
3.7.3发动机的开关控制子程序66
3.7.4发动机的转矩输出指令子程序66
3.7.5驱动电机的转矩输出指令子程序72
3.8串联混合动力总成的控制算法73
3.8.1驱动电机的输入输出指令子程序73
3.8.2发动机—发电机组的状态控制子程序74
3.8.3发动机—发电机组的输出指令子程序75
3.9混联混合动力总成的控制算法76
3.9.1转速耦合分析76
3.9.2整车控制模式控制程序77
3.10控制策略的优化算法79
3.10.1瞬时优化控制策略79
3.10.2智能控制策略79
3.10.3全局最优控制策略80
第4章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81
4.1动力蓄电池概述81
4.1.1化学蓄电池的基本组成81
4.1.2蓄电池的基本常识82
4.1.3蓄电池的种类83
4.1.4蓄电池的性能指标84
4.1.5各种车用蓄电池性能的比较86
4.2铅酸动力蓄电池87
4.2.1铅酸动力蓄电池的结构和原理87
4.2.2铅酸动力蓄电池的充放电特性87
4.2.3铅酸动力蓄电池的种类及现状88
4.2.4铅酸动力蓄电池的应用89
4.3二次锂离子蓄电池89
4.3.1锂离子蓄电池89
4.3.2磷酸铁锂离子蓄电池91
4.3.3聚合物锂离子蓄电池92
4.4镍氢动力蓄电池93
4.4.1镍氢动力蓄电池的分类与特点93
4.4.2镍氢动力蓄电池的工作原理93
4.4.3镍氢动力蓄电池的结构94
4.4.4镍氢动力蓄电池的性能特征94
4.5钠硫动力蓄电池95
4.5.1钠硫动力蓄电池的结构原理95
4.5.2钠硫动力蓄电池的性能特点95
4.5.3钠硫动力蓄电池的优缺点96
4.6燃料电池96
4.6.1燃料电池的基本原理96
4.6.2燃料电池的特点97
4.6.3燃料电池的分类98
4.6.4常见燃料电池99
4.7蓄电池性能的检测方法102
4.7.1蓄电池充放电性能测试102
4.7.2蓄电池容量测定104
4.7.3蓄电池循环次数测试104
4.7.4蓄电池内阻测定105
4.7.5自放电及储存性能测试105
4.7.6安全性测试106
4.7.7超级电容器性能检测方法107
4.8蓄电池的技术水平和发展方向109
4.8.1当前几种动力蓄电池的技术水平109
4.8.2动力蓄电池的发展动向111
第5章电动汽车驱动电机112
5.1概述112
5.1.1电动汽车驱动电机驱动系统的种类和特点112
5.1.2电动汽车对驱动电机的性能要求114
5.1.3电动汽车用驱动电机的分类114
5.2交流异步电机115
5.2.1交流异步电机的工作原理116
5.2.2交流异步电机的结构116
5.2.3交流异步电机的性能特点117
5.2.4交流异步电机的控制方法118
5.3开关磁阻电机119
5.3.1开关磁阻电机的工作原理120
5.3.2开关磁阻电机的结构121
5.3.3开关磁阻电机的性能特点121
5.3.4开关磁阻电机驱动系统及其控制方法122
5.4永磁同步电机126
5.4.1永磁电机的分类126
5.4.2永磁同步电机的结构127
5.4.3永磁同步电机的性能特点128
5.4.4永磁同步电机的控制129
5.5无刷直流电机131
5.5.1无刷直流电机的组成131
5.5.2无刷直流电机的基本工作原理133
5.5.3无刷直流电机的性能特点134
5.5.4无刷直流电机的控制方法135
5.6轮毂电机136
5.6.1轮毂电机的驱动方式136
5.6.2轮毂电机的优点136
5.7电动汽车驱动系统的发展方向137
5.7.1新型驱动电机的发展和应用137
5.7.2驱动电机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138
第6章电动汽车再生制动系统的基本原理140
6.1市区行驶中的制动能量损耗140
6.2作为车速函数的制动能量142
6.3作为制动功率函数的制动能量143
6.4作为车速函数的制动功率144
6.5作为车辆减速率函数的制动能量145
6.6在前后轴上的制动能量146
6.7EV、HEV和FCV的制动系统146
6.7.1并联式混合制动系统146
6.7.2全可控混合制动系统151
第7章电动汽车循环冷却系统技术155
7.1电动汽车循环冷却系统的要求155
7.2电动汽车循环冷却系统设计步骤155
7.3动力蓄电池散热系统156
7.3.1铅酸蓄电池156
7.3.2锂离子蓄电池156
7.3.3钠硫蓄电池和燃料电池158
7.3.4其他储能装置159
7.4驱动电机和控制器散热159
7.4.1驱动电机和控制器的冷却方式159
7.4.2驱动电机和控制器的冷却需求160
第8章电动汽车能量补充系统162
8.1电动汽车能量补充系统分类162
8.2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162
8.2.1充电系统性能要求162
8.2.2充电基础设施的发展164
8.3电动汽车充电机类型167
8.3.1交流充电机167
8.3.2直流充电机169
8.3.3地面充电机的功能模块169
8.3.4充电过程170
8.4充电模式171
8.4.1正常充电模式171
8.4.2快速充电模式171
8.4.3换电模式172
8.4.4充电系统对蓄电池的影响172
8.5充电系统的布局172
8.5.1家庭用充电设施173
8.5.2公共充电设施173
8.6充电接口176
8.6.1充电接口要求176
8.6.2充电接口形式176
8.7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加注站178
8.7.1氢的制取与储存178
8.7.2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加氢站179
参考文献181
内容摘要
本书对电动汽车相关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主要内容包括电动汽车发展现状、纯电动汽车相关理论与技术、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相关理论与技术、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电动汽车用驱动电机、再生制动系统、循环冷却系统、能量补充系统等。本书可作为汽车类专业的本科及研究生课程教材,也可作为汽车技术人员及汽车从业人员全面了解和认识电动汽车技术的参考用书。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