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获长篇小说 2021 春卷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收获长篇小说 2021 春卷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9.8 3.6折 55 全新

库存620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收获》文学杂志社 编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2179190

出版时间2021-0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5元

货号1202317698

上书时间2024-10-01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北方厨房——一个家庭的烹饪史

聚焦于食物的历史与生命记忆

长安的荔枝

或十二时辰,十五日,或以六月初一为期

鹊桥仙

“荡发荡发”的故乡、梦与记忆

西南三千里——重走湘黔滇旅行团一九三八年之路

内容摘要
《收获》是原创文坛举足轻重的杂志。其长篇小说专号出版多年来,发表重要作家重要作品,引发读者关注。包括《繁花》《应物兄》等备受赞誉的中国当代重要长篇小说,最初都是在《收获长篇小说专号》中展露风采。《收获长篇小说2021春卷》是由国内顶级文学刊物《收获》文学杂志社策划组织编辑的长篇小说图书。春卷是2021年的第一卷。收录了四部长篇作品,作者阵容强盛,有广为读者喜欢的作家马伯庸,也有资深名家蒋韵,更有知名青年作家萧耳和杨潇。四位作者都是国内创作势头很好的作家。四部作品为蒋韵的长篇非虚构《北方厨房》、马伯庸的最新长篇小说《长安的荔枝》、萧耳书写江南小镇的性灵之作《鹊桥仙》、杨潇的非虚构重磅力作《西南三千里:重走湘黔滇旅行团1938年之路》。作品形态不同,但是在文学构思、社会关切、讲故事等方面都有着相同之处。春暖花开之时,《收获长篇小说2021春卷》将令人期待的精彩之作一举收入囊中,是真正精神上的飨宴。

主编推荐
*超大体量、重磅文学容量。文学名刊《收获》严选集结蒋韵、马伯庸、萧耳、杨潇最新力作,配以王春林、何平等业内名家的书评,最新鲜的文本+最激荡的解读,57万字独家首发,为读者献上2021年第一顿文学饕餮大餐,领跑这个春天最有品质的阅读。

*名家长篇:蒋韵女士非虚构新作《北方厨房》首发!不仅是一部家族寻根史,个人成长史,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的物质史。那些食物牵引出的个人命运与创痛的记忆,已经超越了食物本身,而呈现出人性与哲学思考的深度。

*马伯庸超值长篇《长安的荔枝》。精心修订•全新推出,完整版本十万字,揭秘大唐盛世“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背后不为人知的诡谲曲折和人性纠葛。继席卷图书市场的《长安十二时辰》《显微镜下的大明》《两京十五日》……之后,“马王爷”继续探索历史可能性。

*女作家萧耳书写江南水乡繁华故事《鹊桥仙》,追忆似水年华,重温软玉温香的吴侬软语、丝丝入扣的江南调性。

*南方周末年度传媒致敬、非虚构作家杨潇非虚构力作《西南三千里》,历史与现实交织、互文、碰撞,重走“湘黔滇旅行团1938年之路”,佳作节选,先睹为快。

*突破性的全新设计,带来春天的气息。高阶艺术纸封面、“收获”logo采用UV过亮工艺,突显细节的精致感。海蓝秋黄双色分栏,巧妙的大幅鱼骨设计,高端大气;内文为双栏排版,还原老牌杂志期刊的阅读体验;配以版画风格的插图和实景老照片,图文辉映,让有质感的阅读也不厚重。

精彩内容
        北方厨房
    ——一个家庭的烹饪史
    蒋韵
    二百年前,一个叫布里亚·萨瓦兰的法兰西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告诉我你吃什么样的食物,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这个萨瓦兰,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美食家,或者美食哲学家,他的著作,被称为“美食圣经”。而他自己,则拥有一个“伟大的肚子”。我不关心他的肚子怎样伟大,但我特别想知道,假如,一个中国人,比如我,诚实地告诉他我自己这大半生所吃过的食物,他将由此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他会坚持自己的说法还是会修正它?
    写一个家族的菜谱小史、食记或者流水账,也许,是件有意思的事。萨瓦兰启发了我。想象他还健在,还活在那个“流动的盛宴”之城,我写,他看。然后,他会告诉我些什么呢?那将是值得期待的。亲爱的萨瓦兰先生,请您煮一壶香浓的咖啡,我开始了。
    第一章  奶奶主厨时期(上)
    一  前史——关于我奶奶和她的一道经典菜式
    我奶奶是穷人家的长女,下面有五个弟弟,活下来的却只有两个。我叫他们三舅爷和五舅爷。这两位舅爷,一位,善书法,另一位,则曾经在国民党军队的军乐团吹小号。他们身上的文艺气质,在我奶奶这里,一点也不露踪迹。奶奶目不识丁,甚至没有自己的名字,出嫁前,就叫“妞儿”,出嫁后,则成了“孔蒋氏”。
    一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第一次人口普查还是选举,奶奶的小叔子,我的四爷爷,说,二嫂,咱得有个名字了。于是,户口簿上,选票上,业已成寡妇的我奶奶孔蒋氏,就成了“蒋宪曾”。这名字,后来就一直跟着她,风风雨雨,到死。
    奶奶的父亲,大约是城隍庙的庙祝,管香火,也做杂役。所入不丰,奶奶和她的母亲,还要给人浆洗衣衫来补贴家用。小时候,记得奶奶说过,冬天,天寒地冻,西北风刺骨,她们娘俩到河边,砸开冰凌洗衣,母女两人,手上都是血淋淋的小口子,手指肿成了红萝卜,浸在冰水里,疼得钻心。那河是什么河?惠济河。惠济河是古汴河断流后,在它的故道上人工开挖出的河流。“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诗意而伤怀。那是别人的汴河,不是我奶奶的。奶奶的汴河,惠济河,是一家人的生计,是不管多苦多疼,也得忍耐的闺阁时期。
    嫁进孔家,日子好过多了。孔家远比奶奶的娘家殷实、富足。奶奶的丈夫,是孔二先生,他的发妻亡故后,续娶了我奶奶。奶奶嫁过来,跟着孔二先生,去中原某县赴任,他做了地方上一个小官——警察局长。至今,我也不明白,孔二先生怎么会出任警察局长?他又不是行伍之人。弄不明白的事,远远,远远不止这一桩。关于家史,关于家族的过往,有许多年,可以说,是我们这一代、上一代许多人的噩梦、伤疤和禁忌,唯恐避之不及,哪里还敢去寻踪觅迹?几十年下来,一个家族的来龙去脉就成为了秘史。
    所以,之前,我笔下的家史,只能是小说而不是其他。
    孔家兄弟四人,我从没听说过老三,想来是早夭了。而老大,则是在娶妻之后投河自尽。原因我不知道,只知道,他是从家里一路走到了黄河边去寻死。孔大先生是个跛子,是小儿麻痹后遗症还是什么,不清楚,只听说跛得厉害。他拖着一条跛腿,从城里,一步一步走到城外,走了十几里还是二十几里,踩过厚厚的软软的、被太阳晒得烫脚的沙滩,一步一陷,摇摇摆摆,来到了河边。假如,一个人要死的决心没有那么坚定不移,这一路,这二十多里长路走下来,或许会改变初衷,但孔大先生没有。他忠实地、忠贞地一头扎进了滔滔的黄水里,随波而去,给我们这些后人,留下了一个千古之谜。
    他身上,也有一些文艺的诗人的气质。
    孔家经营一座医院,叫“同济医院”。据说,是古城开封第一家私立西医院。主政这医院的,是孔家的四先生,孔繁某,字显达。孔四先生在哪里学了西医,我还是不知道。只知道他学成归来后,曾在中原最早的“官立施医院”做医生。后来,自立门户,开诊所,办医院。等我父亲这辈人出生、渐渐长到记事时,同济医院已经很有规模,且颇具名望。孔四先生不仅是名医,还是社会活动家,和当时国府中原省份的要员多有往来,“同济医院”的匾额,就是于右任先生题写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一年,在太原的家里,陪父母看电视剧《常香玉》,意外地,看到了孔四先生。当然是演员扮演的。一身白西服,戴巴拿马礼帽,显然是个绅士。剧情讲的是,一个有权势的军官,看上了常香玉,要强娶她回府。万般无奈之下,有人向她举荐了孔四先生。于是,孔四先生出面牵线,请时任河南省主席的张钫,收她做了义女。这一下,自然震住了那个强取豪夺的军人。而香玉大师,竟也不忘这涓滴之恩,从此,年年春节,大年初一早晨,必定到孔家来,给孔四先生一家拜年。
    小时候,偶尔地,奶奶会念叨几句陈年旧事。常香玉年年春节来拜年,就是听奶奶说的。奶奶还说,有一年,梅兰芳先生来开封,和孔四先生照过一张合影,相片上,两个人看上去就像是一对兄弟。可见,孔四先生风姿不凡,很是俊朗。这种时候,假若父母听见了,就会很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