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颐和园
  • 颐和园
  • 颐和园
  • 颐和园
  • 颐和园
  • 颐和园
  • 颐和园
  • 颐和园
  • 颐和园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颐和园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38.52 4.4折 88 全新

库存36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纪录片《颐和园》节目组

出版社工人出版社

ISBN9787500871002

出版时间2019-05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88元

货号1201876776

上书时间2024-09-18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商品简介

颐和园,是中国保存*完整的皇家山水园林和行宫别苑,也是中国*后一座皇家园林。

 

历时近三年拍摄的央视纪录片《颐和园》力图呈现给大家的是一个不一样的颐和园。本书是把形象的《颐和园》变成了文字的《颐和园》,从线性观赏的影片,到可以随时阅览、反复回味的书籍,《颐和园》又被赋予新的生命和价值。您可以忙里偷闲随手翻看,放松身心,也可以好整以暇细读慢品,掩卷沉思。又或者,带这本书去颐和园,以书中文字对照园中实景,揣度当初清漪园君临天下的恢宏气势,领略颐和园前世今生二百多年的风雨沧桑,寻觅园林背后林林总总人物故事的点滴遗迹,参悟山水之间“虽为人作,宛自天开”无双美景的诀窍机关,也会是一种不俗的体验。



作者简介

本书脱胎于多年前央视大型纪录片《颐和园》。此纪录片集中央电视台和颐和园及十几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各分集都有相应的编导,并在拍摄技法上做了很多空前的尝试。这使得纪录片《颐和园》成为国内部叫好又叫座的纪录片,直到现在都是经典。
主 编:赵微,中央电视台评论部主任,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总制片人。曾制作大型纪录片《故宫》、《颐和园》。 副主编:金明哲,任职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新闻评论部特别节目组。纪录片《颐和园》的总编导、集编导。



目录

代序 给你一个不一样的《颐和园》 001

章 清漪出锦绣 001

第二章 昆明有乾坤 041

第三章 绝艺筑颐和 079

第四章 风雨梦乐园 115

第五章 禁苑演外交 153

第六章 沧桑续文明 187

代后记 从头到脚说《颐和园》 225


【书摘与插画】

清漪园为什么不修围墙呢?一方面是由于帝后并不在此处居住,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园林景观设计上的考虑。

  从乾隆朝宗室画家弘旿所绘的《京畿水利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清漪园时期,东堤之外是无垠的田野,点缀着大小园林和村舍。南面是开阔的平原,西堤之外是天然水域和稻田。园林的西面有玉泉山,更远处是西山的群峰。

  为了充分利用这个环境,清漪园不设围墙,使园林的景色与周边的自然景物有机地融为一体,无限深远地扩张出去,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借景。

  对于清漪园来说,有气魄的造园手法就是借景于山。

  清漪园往西,数十里外的西山可为远景,林木青葱的玉泉山及山上的玉峰塔可为中景,山下的绿野平畴和园林连为一体,可为近景。远中近三景,如水墨画一般,景物由远及近,色彩由淡到浓。

  在远处西山群峰的屏障下,在近处玉泉山的陪衬下,只有58米高度的万寿山小中见大,显得气势非凡。放眼望去,西山群峰和玉泉塔影都凝聚在园林景色之中。借景于山使清漪园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典范之作。

  园林艺术是一个国家甚至一种文化的形象体现,而不同的文化也孕育了不同的园林风格。

  在清漪园之前修建的圆明园中,有仿西式的园林建筑。我们可以看到,西式园林布局工整,严格对称、精于雕饰,可谓巧夺天工。

  而中式园林则讲究顺应自然,把人为雕琢的痕迹尽量隐藏起来,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在万寿山的后山,现在还能看到清漪园时期修建的赅春园的遗址。赅春园沿着自然山势,把建筑分为三层,各层之间用爬山廊或叠石踏步相沟通,利用地势的变化达到建筑高低错落的效果。使整座建筑有了丰富的形态和灵动的空间。

  位于赅春园第三层的清可轩曾经是乾隆的书房,室内靠南侧的整面墙壁都是裸露的岩石,现在我们还能看到石壁上面镌刻的乾隆咏清漪园的诗句。

  这面天然的墙壁和人工建筑浑然一体,为这座书房平添了几分风雅。

  清漪园中的建筑讲究与不同的环境和意境相配合,富于变化,不拘一格。

  园林中的桥有平桥、拱桥、亭桥,形态各异,大小不一。高耸的玉带桥,龙舟通过绰绰有余,低矮的知鱼桥几乎贴近水面。彩虹般的十七孔桥,有150米长,小巧的半桥,一步就能跨过。

  清漪园中有四十多座亭子,各具特色,多姿多彩,它们既是山水之间不可或缺的点景之作,又是人们游园时的歇息之处和的观景场所。

  坐落在十七孔桥东端的廓如亭,是清漪园里的亭子。亭子呈八角形,所以又叫八方亭。廓如亭由24根圆形的柱子和16根方形的柱子共同支撑,向上攒尖的重檐使廓如亭显得舒展而又壮观。

  乐寿堂作为清漪园居住生活区的主建筑,是慈禧太后的寝宫。进入乐寿堂西边的一个小跨院,人们会不由自主地低头俯视,地面上用石头摆出的装饰造型酷似一把折扇的扇柄,顺着八根扇骨向前望去,眼前的建筑正是一个扇面的形状。因为形似打开的折扇,所以俗称扇面殿。这大概是园内造型为奇特的建筑了。它的名字也很奇特,叫作“扬仁风”。相传晋代文学家袁宏做官上任之前,朋友谢安送他一把扇子,袁宏对朋友的用意心领神会,答谢道:“我到任后,一定弘扬仁风,为百姓造福。”

  “扬仁风”就是根据这个故事修建的。而这座建筑奇特的外貌背后,也蕴含了弘扬仁义道德的寓意。

  独特的造园艺术孕育出奇美的景色,清漪园中的美景也常常让乾隆诗兴大发。

  乾隆一生写过42000首诗歌,当中咏清漪园的诗就有1500多首。他还喜欢让同游的大臣和他一起吟诗作赋,在游园赏景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君臣唱和,其乐融融。

  “园中平地、山岗和湖边,树荫遮覆,像天生处处亭楼。珍宝堆聚,巧修成座座宫殿。神力人工,在这里比美竞秀。”

  这首赞美清漪园景色的诗听起来十分特别,原来这是一首译成汉语的藏文诗,它的作者叫土观却吉尼玛,是青海第三世土观活佛,也是著名的藏族学者。

  1763年,27岁的土观奉诏进京,当他第二年到达北京的时候,恰逢清漪园落成。作为乾隆皇帝的御前常侍禅师,土观经常陪同乾隆前往清漪园。那首诗大概就是当时土观与乾隆的唱和之作。

  乾隆时朝,清政府已经实现了对蒙藏地区的完备管理。不少蒙藏的高僧学者在朝为官,乾隆与各宗教领袖关系密切,在相互交往当中,乾隆被尊称为菩萨,而乾隆也喜欢以文殊菩萨的化身来替代自己帝王的形象。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皇帝七十寿辰。这一年,昆明湖里新造了一艘长达四十多米的大船,名叫昆明喜龙舟。九月初三,乾隆皇帝下旨,喜龙舟要做好一切准备,迎接一位从西藏远道而来的贵宾。这位客人就是六世班禅额尔德尼。他亲自来到北京为乾隆皇帝祝寿,成为历史上首位进京的班禅。

  乾隆四十五年农历九月十六日,班禅额尔德尼从绣漪桥乘上插有绣龙旗的喜龙舟,然后,从云辉玉宇码头登岸,到大报恩延寿寺拈香礼佛。

  当时,在皇家建筑中必有各种宗教的佛堂寺庙。清漪园的宗教建筑之多在皇家园林中数一数二。园中各处供奉的佛教、道教、藏传佛教等佛像共有15120尊。晨钟暮鼓,梵音袅袅,香火繁盛,堪称佛国天堂。



主编推荐

● 央视纪录片经典《颐和园》同名图文书

● 央视纪录片经典《故宫》姊妹篇

● 随书附赠《万寿庆典图》长卷

● 创纪录片收视高峰 

● 豆瓣评分9.1

● 获国内外多项大奖

● 特种纸四色印刷 

● 超值精装、插图精美


【内容简介】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