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地地缘关系史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41.76
5.4折
¥
78
全新
库存7件
作者孙冬虎等著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ISBN9787540265823
出版时间2023-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8元
货号1203019349
上书时间2024-09-0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作者团队来自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和中国历史研究院,五位成员分别从事历史地理、经济史、军事史、文化史研究,具有比较丰富的学术积累和专业互补优势。分别是:
孙冬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二级研究员、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史研究会会长;
高福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研究员;
李 诚,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助理研究员;
靳 宝,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
王建伟,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目录
"引 言 . 001
(一)研究宗旨与学术基础 002
(二)基本思路与研究内容 003
第一章 燕赵连壤:地缘关系的自然基础 007
(一)彼此为邻:山水与共的地理区位 008
(二)星罗棋布:秦汉奠定的城镇格局 . 009
第二章 分合伸缩:地缘关系的政治调适 021
(一)纷繁复杂:行政区划变迁研究由来已久 022
(二)渐入佳境:从先秦初置到汉魏北朝调整 028
(三)稳中有变:隋唐时期的政区设置与更名 036
(四)各自为政:五代宋辽军与民混杂的政区 044
(五)别开生面:首都为重心的新型政区格局 048
(六)承前启后:明清政区系统的改置与创设 053
第三章 四方会极:地缘关系的主导力量 073
(一)奔向国都:大运河系统与海上航线 074
(二)引领风气:铁路建设终成全国表率 079
(三)国都需求:周边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082
(四)京津崛起:晚近对河北辖境的“蚕食” 087
第四章 财货川流:地缘关系的经济血脉 101
(一)务尽地力:明清时期的营田水利工程 102
(二)安土重迁:传统农业社会的人口流动 109
(三)采办贡纳:围绕北京的区域资源调配 119
(四)聚粟致货:天津紧扼国都的经济命脉 126
(五)民生所系:粮食与食盐的商品化过程 134
(六)因地制宜:河北特色产业与商品流通 143
(七)经济一体:区域中心市场与广阔腹地 150
第五章 拱卫京师:地缘关系的军事纽带 161
(一)长城内外:民族纷争的用兵之地 162
(二)关塞城戍:军事防御的战略纵深 169
(三)边镇林立:京师护翼的深度拓展 176
(四)天津卫所:控扼河海的京师门户 184
第六章 风习相类:地缘关系的文化镜像 189
(一) 同源异质:多种文化相互碰撞交融 190
(二)京师气派:兼收并蓄辐射四面八方 195
(三)津门品格:多元复合融汇南北中外 203
(四)燕赵雄风:感慨悲歌渐成旧时风景 206
第七章 协同发展:地缘关系的终极归宿 223
(一)地域毗连:促使地缘关系形成的首要条件 224
(二)北京为都:主导地缘关系演变的核心因素 225
(三)地缘政治:决定地缘关系走势的现实选择 227
(四)未来趋向:以经济文化协同突破行政瓶颈 228
参考文献 231
后 记 245"
内容摘要
本书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响应国家大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求的一项学术成果,兼具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书从人文社会科学的视角,集中阐释了京津冀地缘关系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与基本规律,分析了三省市之间在生态环境、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相互关联,探讨了地缘关系在何种程度上推动或制约着各自区域社会发展等重要理论问题,不仅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学术进步,而且为区域发展提供了决策参考与理论支撑。
主编推荐
"★一部历史地理学视角下的华北区域史研究集成之作
★纵横捭阖论三地关系大势,条分缕析考证历史真相
★北京、天津、河北人近期新的硬核“谈资”
★华北地区版“三国”千年纠葛史
★京津冀“相爱相杀”的历史“故事”
★新时代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历史指南"
媒体评论
"后记
这本书稿是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京津冀地缘关系的历史考察》(批准号: 15ZDA24 )的最终成果,也是我们试图拓展研究空间、力求服务社会发展的记录。2015 年 底由北京市社科联批准立项,2019 年秋完成研究工作交付鉴定。承蒙评审专家勖勉, 2020 年6 月以优秀结项。经过随后的陆续修改补充,以《京津冀地缘关系史》之名交付出版。
本书是我们团队密切合作的结晶,依照共同讨论制定的研究大纲,结合各自的业务 专长和已有积累,每位成员的工作各有侧重。高福美撰写“财货川流:地缘关系的经济血 脉”,李诚撰写“分合伸缩:地缘关系的政治调适”,靳宝撰写“拱卫京师:地缘关系的军 事纽带”并起草了“星罗棋布:秦汉奠定的城镇格局”一节,王建伟撰写“风习相类:地 缘关系的文化镜像”。其余部分以及全书的修改定稿由我完成,李诚对全书附图做了重绘 或加工。我们的工作还只是初步的尝试,今后还需继续探索和深化。感谢各位同事的精诚 团结和积极努力!
京津冀之间的地缘关系涉及历史与现实的许多方面,本书将四篇论文作为附录以见 其一斑。我们的同事吴文涛女士是“永定河文化带”的首倡者,在 2016 年主持完成《桑干 河—— 永定河历史文化资源整合研究》课题的基础上,《永定河:连接京津冀晋蒙的一条 大文化带》(删节稿改题《永定河流域这条“大文化带”值得重视》,载于《北京日报》2017 年5 月 15 日)等论文的发表和相关建议的提出,促成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2016 —2030 年)草案》中的“西山文化带”最终调整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进而激发了此后关于永 定河文化的大量研究;赵雅丽女士《清代京津冀之缘聚与缘散》一文(《北京史学》2019 年 春季刊),对影响京津冀地缘关系演变的因素等问题,进行了颇具新意的讨论。我们的好 朋友、河北工业大学张慧芝教授《鄚州庙、庙会与京津冀地缘文化共同体》一文(《北京史 学》2019 年春季刊),通过分析鄚州庙和庙会的发展过程与文化价值,对历史悠久的地域 文化在当代条件下如何摆脱困境、有序传承,做出了深入的理论思考。连同李诚讨论清代 政区问题的《置县存废下的博弈与妥协》(《中国地方志》2018 年第2 期)一起,都是从多角 度认识京津冀地缘关系的有力臂助。诸位允准转录大作,为本书增色不少,在此谨致以衷心的感谢!征引时对个别字句略有增删修改,如有不当之处,当然都是我的责任。
本书得以列入北京燕山出版社的“北京学术丛书”系列,承蒙夏艳社长等领导和专家 鼎力支持,刘占凤、张金彪两位编辑为本书做了精心的编辑校核。我与燕山出版社同仁 的友谊由来已久,2007 年李剑波主任作为责任编辑,帮我出版了《北京近千年生态环境变 迁研究》; 2009 年《北京地名研究》(与尹钧科先生合著)与2010 年《北京地名发展史》的 出版,都有赖于常思薇女士作为责任编辑付出的辛劳。每忆及此,心中都充满深深的感激 之情!
项目进行过程中,得到了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科研处朱霞辉处长和俞音同志的热情关 照,历史研究所的同事们一如既往地提供了多方保障,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2021 年 11 月23 日
孙冬虎
识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