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碳排放计量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29.31
5.0折
¥
59
全新
库存7件
作者张孝存王凤来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709657
出版时间2022-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9元
货号1202715351
上书时间2024-09-0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序
前言
第1章绪论
1.1碳排放基本概念
1.1.1碳排放与温室效应
1.1.2碳循环
1.1.3全球碳排放现状
1.2建筑业碳排放现状
1.2.1建筑业碳排放总体趋势
1.2.2建筑业减排
1.3相关政策形势
1.3.1国际政策形势
1.3.2国内政策形势
1.3.3建筑碳排放的相关标准建设
1.4本章习题
1.4.1知识考查
1.4.2拓展讨论
第2章碳排放计算理论
2.1生命周期评价
2.1.1基本概念
2.1.2生命周期与产品系统
2.1.3评价程序
2.1.4数据库
2.1.5生命周期评价与碳排放
2.2基于过程的碳排放计算方法
2.2.1基本模型
2.2.2扩展模型
2.3碳排放投入产出分析
2.3.1投入产出分析介绍
2.3.2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原理
2.3.3碳排放投入产出分析
2.4碳排放的混合式计算方法
2.4.1分层混合法
2.4.2投入产出混合法
2.4.3整合的混合法
2.5碳排放的实测法
2.6本章习题
2.6.1知识考查
2.6.2拓展讨论
第3章碳排放因子核算方法
3.1理论框架
3.1.1基本概念
3.1.2一般程序
3.1.3关键类别
3.1.4系统边界
3.1.5功能单位与计量单位
3.1.6数据搜集
3.1.7核算方法
3.1.8质量控制
3.1.9不确定性分析
3.2能源碳排放因子核算
3.2.1燃料燃烧
3.2.2电力
3.2.3热力
3.2.4标准煤的折算碳排放因子
3.3材料碳排放因子核算
3.3.1核算方法
3.3.2数据获取
3.4运输碳排放因子核算
3.4.1核算方法
3.4.2数据获取
3.5机械碳排放因子核算
3.5.1核算方法
3.5.2数据获取
3.6经济部门隐含碳排放强度核算
3.6.1数据来源
3.6.2数据处理
3.7本章习题
3.7.1知识考查
3.7.2拓展讨论
第4章建筑碳排放计算方法
4.1建筑碳排放计算的目标范围
4.1.1目标定义
4.1.2系统边界
4.1.3清单数据
4.2基于过程的建筑碳排放计算方法
4.2.1生产阶段碳排放计算
4.2.2建造阶段碳排放计算
4.2.3运行阶段碳排放计算
4.2.4处置阶段碳排放计算
4.3计算模型扩展与时效修正
4.3.1混合式计算方法
4.3.2碳排放时效特征与修正
4.3.3规划决策阶段的碳排放估算
4.4单位项目的综合碳排放指标
4.4.1工程定额与清单计价
4.4.2综合碳排放指标编制
4.5建筑碳排放计算的不确定性
4.5.1基本概念
4.5.2数据质量评价方法
4.5.3参数不确定性分析
4.6本章习题
4.6.1知识考查
4.6.2拓展讨论
第5章建筑碳排放实例分析
5.1基本要求
5.2某少层村镇建筑碳排放分析
5.2.1案例概况
5.2.2碳排放分析
5.3某多层住宅碳排放分析
5.3.1案例概况
5.3.2碳排放分析
5.4某高层住宅碳排放分析
5.4.1案例概况
5.4.2碳排放分析
5.5本章习题
5.5.1知识考查
5.5.2拓展讨论
第6章建筑业碳排放测算方法
6.1建筑业能耗统计方法
6.1.1建筑能耗的基本概念
6.1.2建筑业能耗测算方法
6.1.3碳排放统计与能耗统计
6.2建筑业碳排放测算方法
6.2.1运行碳排放测算
6.2.2隐含碳排放测算
6.2.3全过程碳排放测算
6.3建筑业碳排放统计指标
6.3.1碳排放总量指标
6.3.2碳排放强度指标
6.3.3碳排放比例指标
6.3.4碳排放均衡性指标
6.4建筑业碳排放测算实例
6.4.1基础数据
6.4.2碳排放测算
6.4.3指标分析
6.5本章习题
6.5.1知识考查
6.5.2拓展讨论
第7章建筑业低碳发展
7.1碳达峰与碳中和
7.1.1基本概念
7.1.2双碳目标的意义
7.1.3实施阶段
7.2建筑业双碳目标实践
7.2.1发展绿色建筑
7.2.2强化建筑节能
7.2.3推行绿色施工
7.2.4推广绿色建材
7.3本章习题
7.3.1知识考查
7.3.2拓展讨论
附录碳排放因子参考值
附录A燃料燃烧的碳排放因子
附录B材料碳排放因子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本书从碳排放的基本概念与计算理论出发,结合我国现行标准要求及前沿研究动态,系统地阐述了建筑工程碳排放的来源、范围与计算方法,并通过大量的例题与案例说明了建筑工程碳排放的计算过程。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绪论、碳排放计算理论、碳排放因子核算方法、建筑碳排放计算方法、建筑碳排放实例分析、建筑业碳排放测算方法及建筑业低碳发展。本书内容丰富、重点突出,兼具理论性与实用性。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土木与建筑类专业相关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工程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相关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