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十梦忆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八十梦忆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28.98 6.5折 198 全新

库存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梦溪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73051

出版时间2022-0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98元

货号1202580574

上书时间2024-09-04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题序

第一章忆少年

亲情与“家学”

一架子书和“一所荒凉的花园”

心感

古韵乡情

第二章念故人

悼朴老

挽元化

念育之

忆希凡

甲午岁尾悼庞朴

追念吴小如先生

“士之君子,学之诤友”——思念朱维铮先生

“高文博学,海外宗师”——怀念柳存仁先生

文化儿童丁聪

悼念一位早逝的学界友人

李学勤先生逝世敬致唁电

第三章望远行

追念王昆仑先生

茅盾与红学

周汝昌先生的学术贡献——在新版《红楼梦新证》发布会上的讲话

张舜徽和《自学成才论》

季羡林先生的精神履痕

难以忘怀的李亦园先生

萧萐父先生西行感怀

王小波的记忆

芦荻老师

第四章忆旧游

季先生教我感受学问

学术所寄之人——在《汤一介文集》座谈会上的发言

我与钱锺书先生的文字缘

访学记情——和余英时先生的“谈讲之乐”

京港两地书——我与金耀基先生的学缘和友缘

和叶嘉莹先生的相遇相熟

戴逸的“心史”

读《漫述庄禅》致李泽厚

“提前进入死的状态”——读《道家哲学与现代生死观》致叶秀山

思想的力量——读朱维铮《走出中世纪》(增订本)和《走出中世纪二集》

看《范曾》寄遐思

第五章思佳客

“说真话的时候已经到来”——张申府其人其事

悲剧天才张荫麟

学问天才陈梦家

傅斯年的胆识

学术独行侠何炳棣

陈寅恪的学说为何有力量

明清易代与士人之出处大节

第六章思远人

“西方皇帝”费正清——在哈佛大学与傅高义教授的对话

狄百瑞的风格

西方大儒史华慈

史华慈后发表的思想

“在中国发现历史”的柯文

与亨廷顿失之交臂

《红楼梦与百年中国》韩文版译者后记

第七章长相思

王国维的诸种矛盾和后归宿

陈寅恪的“家国旧情”与“兴亡遗恨”

蔡元培与中国哲学的现代化

马一浮的佛禅境界和“方外诸友”

钱锺书的学问方式

张舜徽百年诞辰述感

陈从周的淡泊人生

新文化背景下的文言与白话

我们该怎样向大师致敬——《解放周末》对话刘梦溪

第八章寻芳草

“竹柏春深护讲筵”——白鹿洞书院访学记

“桃花得气美人中”——虞山访柳如是墓

“书生留得一分狂”——波士顿郊外的女作家

杜甫草堂背杜诗的喜乐与感伤

白先勇和青春版《牡丹亭》

茅威涛和《藏书之家》

王朔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第九章学士吟

文化自觉与“美美与共”——费孝通晚年的思考

大学之道和“止于至善”——金耀基的《从大学之道说中国哲学之方向》

因名见物由物正名——读孙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书后

红学研究的集成之作——黄一农《二重奏:红学与清史的对话》

“忆旧还寻陶令盟”——序龚鹏程《北溟行记》

高占祥《仁义礼智信简明读本》跋

《读书》与“读书人”和“知识人”

第十章忆岁月

我的一次学术历险——《中国现代学术要略》后记

敬意与温情——《学术思想与人物》后序

“了解之同情”——《学术与传统》后记

学术典范与文化传承——《学术与传统》商略雅集侧记

隆隆作响的震撼——《陈寅恪论稿》自序

“由史入经”——《马一浮与国学》自序

看不见的传统——《中国文化的张力》后记

孔子为何寄望狂狷——《中国文化的狂者精神》韩文版序

大观园里和大观园外——《红楼梦与百年中国》韩文版导言

第十一章意难忘

中国文化研究所小引

乙酉新年嘉会致辞

丙申仲春所聚义述

《所聚义述》与范曾先生互函

思想小集

《中国文化》创刊词

《世界汉学》发刊寄语

《红楼梦学刊》创刊词

《中国文化》创刊周年座谈会纪要

海上访学记——《中国文化》上海座谈会纪实

为中华文化护法传薪——《中国文化》20周年戊子岁尾雅集发言集锦

第十二章有所思

一只飘立在空中的洁白羽毛——台湾地区归来所聚谈话

人生小语

爱为何物

“敬”之一字可以升华世界

文化大观园——王鲁湘对话刘梦溪

大师与传统——刘梦溪在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演讲全记录

第十三章失调名

俞曲园《病中呓语》的“呓语”

内容摘要
本书是刘梦溪先生近期新书稿,概述其对学界先贤学术思想的研究、讲述其与中外学界名人的交往、评点诸多学人的学术观点与著作,兼及自己的学术研究历程。书稿成于作者八十周岁,故曰“八十梦忆”。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亲自组织参与许多重要的文化活动(成立中国文化研究所、创办《中国文化》等),使其得以广泛接触国内外中国历史、考古、文学、哲学等领域的硕学耆老,了解他们的个人经历、学术观点、学术创获,尤其是他通过访谈或者沙龙的形式,对许多学者的言行进行了详细地记录,通过作者的笔,我们可以看到诸如王国维、陈寅恪、马一浮、钱锺书、赵朴初、季羡林、何炳棣、汤一介、余英时、李泽厚、庞朴、金耀基等人一些不太为人熟知的方面,是作者为这些人的画像,这类文字具有广泛的读者,自有其出版价值。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