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电影往事 限量珍藏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香港电影往事 限量珍藏版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1.34 3.7折 58 全新

库存1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魏君子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ISBN9787503967115

出版时间2021-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8元

货号1202181030

上书时间2024-09-04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香港电影往事》是一本讲述香港电影发展史的访谈类图书。作者通过对香港电影史上一些代表性人物的记录,如邹文怀、田丰、王羽、吴宇森、黄百鸣、甄子丹等,以及电影公司,如“新艺城”“嘉禾”“邵氏”等,从多个侧面展现了香港电影的发展和历程。

作者简介
    魏君子,影评人、制片人,编剧,导演。
    2006年担任搜狐娱乐专题评论部主编,2008年担任央视网电影频道主编,2009年担任新浪娱乐策划部主任,2020年任澳莱坞影评人协会副会长。
    先后任《后会无期》(韩寒导演)、《小时代》(郭敬明导演)文学策划;《华丽上班族》(杜琪峰导演)运营总监;《万物生长》(李玉导演)编剧;《奇门遁甲》(徐克监制、袁和平导演)、《素人特工》(袁锦麟导演)制片人。2019年导演纪录片《龙虎武师》,讲述香港动作电影60年风云故事。
    出版有《光影里的浪花:香港电影脉络回忆》、《领袖访谈录:华语电影势力探秘》等著作。

目录
邹文怀自述

从“邵氏”权臣到“嘉禾”霸主

田丰自述:“邵氏”十年打工史

进入“邵氏”

“邵氏”经验

告别“邵氏”

王羽的“罗生门”

从游泳冠军到“独臂王”

“独臂王”与“侠客们”的起起落落

独立制片先锋:吴思远

“思远电影公司”创业记

管理独立公司如何控制成本

开拓海外市场与进军内地

“新艺城”骄雄自白:麦嘉

坚持就是胜利

三顾草庐,七星聚义

集体创作与自由创作

很好拍档与光头神探

黄金年代,各显神通

割地封侯,落幕时刻

吴宇森“本色”

与张彻的师徒之情

与胡金铨的未尽之情

与徐克的兄弟之情

关于成龙、李子雄:对新人要予以鼓励

关于陈可辛:给他们创作表达的机会

关于周星驰:我不要他记得

施南生:影坛“女诸葛”

青葱岁月:我如何遇见电影

峥嵘岁月:“新艺城”七星聚义

辉煌岁月:工作室双剑合璧

蹉跎岁月:北上合拍今与昔

泰迪罗宾:卧底主流港片的“边缘人”

童星娱乐圈三步走:乐队、TVB、电影

监制“新浪潮”四部曲

“新艺城”主演、监制、导演

三家公司和两个女人

黄百鸣的“后新艺城时代”

分账不分家

百鸣影业

合组“永高”:成功太快,散得也快

自组“东方”恶斗“永高”,商战升级

“东方”制作,院线成败

岑建勋、冼杞然回首“德宝时代”

岑建勋篇

冼杞然篇

向华胜:黄金时代的最后“永盛”

出师不利(1978)

重返战圈(1984—1988)

开创潮流(1989—1990)

一统天下(1991—1992)

挥师北上(1993)

暂离江湖(1994 之后)

向华胜制片宝典攻略

庄澄:“后港片时代”的“寰亚”

“七武士”创业:除了没导演哪个岗位都有人

林建岳入主之后

杜琪峰:“银河映像”制作之道

市场篇

运营篇

创意篇

甄子丹:一个人的“动作史”

精“武”家庭

——寻求“武功的真谛”

初涉影圈

——动作演员的“为什么”

八爷传奇

——我眼中的袁和平

武行风气

——很要面子,也很爷们

个人风格

——从《特警屠龙》到《杀破狼》

乐观受伤

——只要我“爆红”,戏肯定“爆红”

命悬一线

—— 一匹马引发的“惨案”

跨界荧屏

——电视跟电影没有分别

自我总结

——“武行”“班底”“类型”

胡大为、林安儿揭秘“夺命剪刀脚”

入行:学徒时代

江湖:胶片时代

导演与剪接

剪接与主题

如果素材不够

剪接师们

胡伟立谈香港电影配乐

黄霑已随云影杳,港片配乐漫回忆

内容摘要
《香港电影往事》一书通过讲述台前幕后的影史秘闻、细节考据,窥视影人心态、类型创作、环境影响、产业格局……由细节入手,积少成多,相对全面的掌握香港电影的今昔概貌。本书内容多来自香港影人的口述亲历。

主编推荐
采集影人自述的传奇往事,再现流金岁月的无尽风采,“港片百晓生”魏君子带你回顾香港电影往事。

精彩内容
 邵氏兄弟缘起“邵氏”起家于上海。邵氏兄弟之中,老大邵醉翁是律师。当时有一件按揭,有人用戏院抵押贷款,经由邵醉翁工作的律师事务所办理手续。后来这人还不清贷款,而醉翁又很喜欢电影,他的太太陈玉梅还是电影明星
,所以就把戏院接收过来做舞台剧,邵氏电影王国就是这样开始的。
邵氏兄弟公司在新加坡开办娱乐事业,包括游乐场和电影院。在新加坡做得很好,于是就向马来西亚联邦发展。后来需要的片量多了,就要求稳定片源,因为当时“星马”(即新加坡与马来西亚)最流行粤语片,片源除了来自上海外,最多的是来自广东和香港,所以就考虑在香港拍片。
邵仁枚(三老板)到星
马开拓事业,当时很辛苦。
三老板在星马做得比较好之后,需要人帮忙,就把六老
板邵逸夫先生叫过去。因为那个时候就有三老板、六老
板两个人,所以就叫“邵氏兄弟”。他们在星马那边戏院开多了之后,发觉影片的供应量不大够,就想能不能在香港拍片。后来就委托他们的二哥邵邮人在香港成立电影制片厂。那时候二老板还没片厂,就有一个制片公司,拍广东片。后来发展得很快。
邵逸夫跟他哥哥邵仁枚的思想非常接近。两人做事非常默契,而且还来了个“易子而教”。邵逸夫的儿子在新加坡跟邵仁枚干,邵仁
枚的儿子跟邵逸夫干。当时邵逸夫自己一人从新加坡回到香港,造成了很大的轰动。
邵逸夫把时间全部用在了工作上,没有娱乐。他一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