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病学(五版教材)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温病学(五版教材)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1.48 5.7折 38 全新

库存20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孟澍江,王乐匋 编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2304882

出版时间2022-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8元

货号1202674226

上书时间2024-09-02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由国家组织编写并审定的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从初版迄今已历二十余年。其间曾进行了几次修改再版,对系统整理中医药理论、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中医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随着中医药学的不断发展,原有教材已不能满足并适应当前教学、临床、科研工作的需要。
  为了提高教材质量,促进高等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卫生部于一九八二年十月在南京召开了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中医药教材编审会议。首次成立了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编审委员会,组成32门学科教材编审小组。根据新修订的中医、中药、针灸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修订了各科教学大纲。各学科编审小组根据新的教学大纲要求,认真地进行了新教材的编写。在各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贯彻了一九八二年四月卫生部在衡阳召开的“全国中医医院和高等中医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汲取了前几版教材的长处,综合了各地中医院校教学人员的意见;力求使这套新教材保持中医理论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正确处理继承和发扬的关系;在教材内容的深、广度方面,都从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出发,注意符合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具有与本门学科发展相适应的科学水平;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同时又尽量减少了各学科间教材内容不必要的重复和某些脱节。通过全体编写人员的努力和全国中医院校的支持,新教材已陆续编写完毕。
  本套教材计有医古文、中国医学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经讲义、伤寒论讲义、金匮要略讲义、温病学、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医伤科学、针灸学、经络学、腧穴学、针灸学、针灸治疗学、针灸医籍选、各家针灸学说、推拿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等三十二门。其中除少数教材是初次编写者外,多数是在原教材,特别是在二版教材的基础上充实、修改而编写成的。所以这套新教材也包含着前几版教材编写者的劳动成果在内。
  教材是培养社会主义专门人才和传授知识的重要工具,教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要提高教材的质量,必须不断地予以锤炼和修改。本套教材不可避免地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因而殷切地希望各地中医药教学人员和广大读者在使用中进行检验并提出宝贵意见,为进一步修订作准备,使之成为科学性更强、教学效果更好的高等中医药教学用书,以期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四化建设和中医事业发展的需要。



 
 
 
 

商品简介

 《温病学(供中医专业用)/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的计量单位一律采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制。古言原用量及煎服法,请参阅《温病学(供中医专业用)/高等医药院校教材》附录。有关受法律保护的稀有动物类药材,附古方方剂名称沿用外,药物组成均由代用药代之。
 《温病学(供中医专业用)/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在处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上,采取慎重的态度,如对伏气学说等没有轻易否定。对现代比较成熟的温病学新进展、新成果,尽量整合在各章内容之中。



目录

总论
1 绪论
2 温病的概念
2.1 温病的特点
2.2 温病的范围和分类
2.3 温病与伤寒
2.4 温病与温疫
2.5 温病与温毒
3 温病的病因和发病
3.1 病因
3.2 发病
4 温病的辨证
4.1 卫气营血辨证
4.2 三焦辨证
5 温病常用诊法
5.1 辨舌验齿
5.2 辨斑疹白痦
5.3 辨常见脉象
5.4 辨神色
5.5 辨常见症状
6 温病的治疗
6.1 温病的主要治法
6.2 温病兼挟证的治疗
6.3 温病瘥后州理
7 温病的预防

各论
8 风温
8.1 病因病理
8.2 诊断要点
8.3 辨证论治
8.3.1 邪袭肺卫证治
8.3.2 热入气分证治
8.3.3 热入心包证治
8.3.4 余热未净,肺胃阴伤证治
9 春温
9.1 病因病理
9.2 诊断要点
9.3 辨证论治
9.3.1 气分证治
9.3.2 营血分证治
9.3.3 热入心包证治
9.3.4 热盛动风证治
9.3.5 热灼真阴证治
9.3.6 邪留阴分证治
10 暑温
10.1 病因病理
10.2 诊断要点
10.3 辨证论治
10.3.1 气分证治
10.3.2 骨血分证治
10.3.3 暑伤心肾证治
10.3.4 余邪未净,痰瘀滞络证治
[附]冒暑、暑秽
11 湿温
11.1 病因病理
11.2 诊断要点
11.3 辨证论治
11.3.1 湿重于热证治
11.3.2 温热并重证治
11.3.3 热重于湿证治
11.3.4 化燥入血证治
11.3.5 余邪未净证治
12 伏暑
12.1 病因病理
12.2 诊断要点
12.3 辨证论治
12.3.1 初发证治
12.3.2 邪在气分证治
12.3.3 邪在营血证治
13 秋燥
13.1 病因病理
13.2 诊断要点
13.3 辨证论治
13.3.1 邪在肺卫证治
13.3.2 邪和气分证治
13.3.3 气血两燔证治
13.3.4 燥伤真阴证治
[附]凉燥
14 大头瘟
14.1 病因病理
14.2 诊断要点
14.3 辨证论治
15 烂喉痧
15.1 病因病理
15.2 诊断要点
15.3 辨证论治
15.3.1 毒侵肺卫证治
15.3.2 毒壅气分证治
15.3.3 毒燔气营(血)证治
15.3.4 余毒伤阴证治

名著选
叶天士《温热论》
温病大纲
邪在肺卫
流连气分
里结阳明
论湿
邪入营血
辨舌
验齿
辨斑疹
辨白痦
妇人温病
叶天士《三时伏气外感篇》
概论
春温
风温
暑病
秋燥
陈平伯《外感温病篇》
风温病提纲
风温犯肺
肺胃热盛
热灼营阴
风温兼变证
薛生白《湿热病篇》
湿热病提纲
邪在肌表
邪在气分
邪人营血
湿热致痉
善后调理
其他外感疾病
吴鞠通《温病条辨》选
温病概念
温病起病
邪犯肺卫
邪入阳明
邪入心包
邪入血分
真阴耗伤
暑温证治
湿温证治
伏暑证治
温毒证治
温病治禁
汗论
治病法论
吴又可温病禁黄连论
吴又可《温疫论》选
原病
杂气论
论气盛衰
论气所伤不同
温疫初起
急证急攻
注意逐邪勿拘结粪
辨明伤寒时疫
发斑战汗合论
补泻兼施
统论疫有九传治法
解后宜养阴忌投参术
余师愚《疫病篇》
论疫与伤寒似同而异
论斑疹
论治疫
论治疹
论疫疹之脉不能表下
论疹形治法
论疹色治法
论发疮
论妊娠病疫
论闷证
清瘟败毒饮方论
疫证条辨


【前言】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