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分析基础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20.76
5.8折
¥
36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曾令琴,郑崇伟 主编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70059
出版时间2017-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6元
货号1201571111
上书时间2024-08-0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前 言
第1 章 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1
1.1 电路和电路模型 1
1.1.1 电路的组成及功能 1
1.1.2 电路模型 2
1.2 电路分析的变量 4
1.2.1 电流及其参考方向 4
1.2.2 电压及其参考方向 5
1.2.3 关联参考方向 5
1.2.4 电位及其电路参考点 6
1.2.5 电功和电功率 6
1.3 电路基本定律 8
1.3.1 欧姆定律(VAR) 8
1.3.2 几个常用的电路名词 9
1.3.3 基尔霍夫定律(KCL、KVL) 9
1.4 独立电源 12
1.4.1 理想电压源 12
1.4.2 理想电流源 13
1.4.3 实际电源的两种电路模型 13
1.5 电路的等效变换 14
1.5.1 电阻之间的等效变换 14
1.5.2 电源之间的等效变换 16
1.6 直流电路中的几个问题 18
1.6.1 电路中各点电位的计算 18
1.6.2 电桥电路 19
1.6.3 负载获得大功率的条件 20
1.6.4 受控源 20
小结 22
应用能力培养课题一: 电路测量预备知识及能力的训练 22
应用能力培养课题二: 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实验 29
习题 30
第2 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33
2.1 支路电流法 33
2.2 网孔电流法 35
2.3 节点分析法 37
2.3.1 节点电压法 37
2.3.2 弥尔曼定理 39
2.4 叠加定理 40
2.5 戴维南定理 42
2.6 互易定理 44
2.6.1 互易定理的第一种形式 44
2.6.2 互易定理的第二种形式 45
2.6.3 互易定理的第三种形式 45
小结 46
应用能力培养课题三: 叠加定理和戴维南定理的验证 47
习题 48
第3 章 单相正弦交流电路 50
3.1 正弦交流电路的基本概念 50
3.1.1 正弦量的三要素 50
3.1.2 相位差 53
3.2 单一参数的正弦交流电路 54
3.2.1 电阻元件 54
3.2.2 电感元件 56
3.2.3 电容元件 59
小结 62
应用能力培养课题四: 家庭安全用电常识 63
应用能力培养课题五: 参观电厂 64
习题 64
第4 章 正弦稳态电路的相量分析法 66
4.1 复数及其运算 66
4.1.1 复数及其表示方法 66
4.1.2 复数运算法则 67
4.2 相量和复阻抗 68
4.2.1 相量 68
4.2.2 复阻抗 68
4.3 相量分析法 69
4.3.1 RLC串联电路的相量模型分析 69
4.3.2 RLC并联电路的相量模型分析 71
4.3.3 应用实例 72
4.4 复功率 77
4.4.1 正弦交流电路中的功率 77
4.4.2 复功率 78
4.4.3 功率因数的提高 79
小结 81
应用能力培养课题六: 三表法测量电路参数的实验 82
应用能力培养课题七: 荧光灯电路的连接及功率因数的提高实验 84
习题 87
第5 章 谐振电路 90
5.1 串联谐振 90
5.1.1 RLC串联电路的基本关系 90
5.1.2 串联谐振的条件 91
5.1.3 串联谐振电路的基本特性 91
5.1.4 串联谐振回路的能量特性 92
5.1.5 串联谐振电路的频率特性 93
5.2 并联谐振 95
5.2.1 并联谐振电路的谐振条件 96
5.2.2 并联谐振电路的基本特性 96
5.2.3 并联电路的频率特性 97
5.2.4 并联谐振电路的一般分析方法 98
5.2.5 电源内阻对并联谐振电路的影响 98
5.3 正弦交流电路的大功率传输 100
5.4 谐振电路的应用 101
小结 102
应用能力培养课题八: 串联谐振的研究 102
习题 105
第6 章 互感耦合电路与变压器 106
6.1 互感的概念 106
6.1.1 互感现象 106
6.1.2 互感电压 107
6.1.3 耦合系数和同名端 107
6.2 互感电路的分析方法 108
6.2.1 互感线圈的串联 108
6.2.2 互感线圈的并联 109
6.2.3 互感线圈的T 形等效 110
6.3 空心变压器 111
6.4 理想变压器 112
6.4.1 理想变压器的条件 113
6.4.2 理想变压器的主要性能 113
6.5 全耦合变压器 114
6.5.1 全耦合变压器的定义 114
6.5.2 全耦合变压器的等效电路 115
6.5.3 全耦合变压器的变换系数 115
小结 116
应用能力培养课题九: 变压器参数测定及绕组极性判别实验 117
习题 119
第7 章 三相电路 121
7.1 三相交流电的基本概念 121
7.2 三相电源的连接 123
7.2.1 三相电源的星形联结 123
7.2.2 三相电源的三角形联结 124
7.3 三相负载的连接 125
7.3.1 三相负载的联结 125
7.3.2 三相负载的联结 130
7.4 三相电路的功率 131
小结 133
应用能力培养课题十: 三相电路电压、电流的测量 134
习题 136
第8 章 电路的暂态分析 138
8.1 暂态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定律 138
8.1.1 基本概念 138
8.1.2 换路定律 139
8.2 一阶电路的暂态分析 141
8.2.1 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141
8.2.2 一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143
8.2.3 一阶电路的全响应 145
8.2.4 一阶电路暂态分析的三要素法 146
8.3 一阶电路的阶跃响应 148
8.3.1 单位阶跃函数 148
8.3.2 单位阶跃响应 149
8.4 二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150
小结 152
应用能力培养课题十一: 一阶电路响应测试 153
习题 155
第9 章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 158
9.1 非正弦周期信号 158
9.1.1 非正弦周期信号的产生 158
9.1.2 非正弦周期信号的分解 159
9.2 谐波分析和频谱 160
9.2.1 非正弦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表达式 160
9.2.2 非正弦周期信号的频谱 162
9.2.3 波形的对称性与谐波成分的关系 162
9.2.4 波形的平滑性与谐波成分的关系 163
9.3 非正弦周期信号的有效值、平均值和平均功率 164
9.3.1 非正弦周期量的有效值和平均值 164
9.3.2 非正弦周期量的平均功率 165
9.4 非正弦周期信号作用下的线性电路分析 165
小结 168
应用能力培养课题十二: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研究 169
习题 171
第10 章 二端口网络 173
10.1 二端口网络的一般概念 173
10.2 二端口网络的基本方程和参数 174
10.2.1 阻抗方程与Z参数 174
10.2.2 导纳方程与Y参数 176
10.2.3 传输方程与A参数 177
10.2.4 混合方程与h参数 178
10.2.5 二端口网络参数之间的关系 178
10.2.6 实验参数 179
10.3 二端口网络的输入阻抗、输出阻抗和传输函数 180
10.4 线性二端口网络的等效电路 183
10.4.1 无源线性二端口网络的T形等效电路 183
10.4.2 无源线性二端口网络的п形等效电路 184
10.4.3 T 形网络和п形网络的等效变换 184
10.4.4 多个简单二端口网络的连接 185
10.5 二端口网络的特性阻抗和传输常数 186
10.5.1 二端口网络的特性阻抗 186
10.5.2 二端口网络的传输常数 187
10.6 二端口网络应用简介 188
10.6.1 相移器 188
10.6.2 衰减器 188
10.6.3 滤波器 188
小结 189
应用能力培养课题十三: 线性无源二端口网络的研究 191
习题 193
第11 章 均匀传输线 195
11.1 分布参数电路 195
11.1.1 分布参数电路的条件 195
11.1.2 分布参数电路的分析方法 195
11.2 均匀传输线的正弦稳态响应方程式 196
11.2.1 均匀传输线的微分方程 196
11.2.2 均匀传输线方程的稳态解 197
11.3 均匀传输线上的波和传播特性 198
11.4 终端接有负载的传输线 200
11.4.1 反射系数 200
11.4.2 终端阻抗匹配的均匀传输线 200
11.4.3 终端阻抗不匹配的均匀传输线 201
小结 202
习题 203
第12 章 拉普拉斯变换 204
12.1 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 204
12.2 拉普拉斯变换的基本性质 206
12.3 拉普拉斯反变换 208
12.3.1 F2(s)=0有n个单根 209
12.3.2 F2(s)=0有共轭复根 210
12.3.3 F2(s)=0具有重根 210
12.4 应用拉氏变换分析线性电路 211
12.4.1 单一参数的运算电路 212
12.4.2 耦合电感的运算电路 213
12.4.3 拉氏变换在线性电路的应用 214
小结 218
应用能力培养课题十四: 常用元器件的识别、测试及焊接技术练习 219
习题 222
参考文献 223
内容摘要
《电路分析基础》内容是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编写制定的。教材从理论上较为系统地阐述了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和基本分析方法。全书共分12章,内容包括: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单相正弦交流电路、相量分析法、谐振电路、互感耦合电路和变压器、三相电路、电路的暂态分析、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二端口网络、均匀传输线和拉普拉斯变换。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上本书提出了相关的实践教学内容:包括与理论内容相关的实验指导,还有注重学生素质培养、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电路实训项目,真正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本书各章均配有与基本内容密切相关的例题和习题,配套资源有教学大纲、高品质的教学课件、章后习题详解、节后思考题解答、试题库等。
精彩内容
“电路分析基础” 是高等工科院校电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 也是电类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才培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通过对“电路分析基础” 的学习. 学生可以掌握电类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电路基本原理、基本概念以及电路基本分析方法. 初步掌握各种常用电工仪器、仪表的使用及简单的电工测量方法.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同时.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能够提高自身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本书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立足于“加强基础. 注重应用. 精选内容. 贴近实际” 的原则. 注意到对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的合理分工与衔接、配合问题. 同时兼顾对学生的素质培养. 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广泛而复杂的课程内容进行了合理的整合. 在阐述课程中诸多重要知识点及重要概念时. 逐字逐句进行推敲. 力求做到文字方面的通俗易懂. 同时就各个知识点及概念定律. 精心选编了相关的例题与习题. 以达到对学生的学习真正起到引路作用.同时. 本书加入了实验教学指导项目. 真正把立足点移到了工程实际应用上. 做到既为学生后续课程服务. 又能直接服务于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另外. 为了给教师和学生提供教学和学习上的方便. 我们对教材进行了立体化建设. 除了纸质主教材外. 还制作了品质较高、操作性较强的教学课件. 提供与教材相配套的教学大纲、试题库、章后习题详细解析、节后思考题解答等.全书共分12 章. 第1 章和第2 章是课程的理论基础. 建议课时为24 学时. 第3 章、第4 章建议为16 学时. 第5 章建议为8 学时. 第6 章建议为10 学时. 第7 章建议为8 学时.第8 章建议为10 学时. 第9 章建议为8 学时. 第10 章建议为8 学时. 第11 章建议为6 课时. 第12 章建议为8 课时(以上课时均包括实践教学环节课时). 实验课可以单独设课时.建议全课程理论总学时数不低于86 学时. 也可根据各专业课时制定的不同选择适合于本专业的教学模块组合. 但要求保证实际教学课时数不低于各模块的建议学时数. 以保证教学质量. 若按教材全部实践教学环节实施. 则总实验、实训学时数建议不低于86 学时. 以保证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本书由曾令琴、郑崇伟主编. 曾令琴负责并完成了对教材内容的全部审核工作. 王磊、施肖菁担任副主编. 庄友谊、闫曾、原立格参加编写.为了使本书日臻完善. 敬请使用本书的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对书中存在的错漏和不足之处. 能及时给予批评指正.编 者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