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觉寺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188
6.3折
¥
298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姬脉利 等 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97082
出版时间2016-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298元
货号1201403762
上书时间2024-08-0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姬脉利,男,1955年生,北京市人。北京西山大觉寺管理处主任。代表作有《雍正皇帝御制大觉寺诗的历史价值及赏析》、《暘台集》等。
目录
第一章建筑布局和建筑艺术
第二章佛教造像
第三章馆藏文物
第四章辽金元时期的清水院
第五章明代的大觉寺
第六章清代的大觉寺
第七章民国时期的大觉寺
第八章新中国成立后的大觉寺
第九章佛教宗派与法脉传承
第十章寺庙园林及古树名木
附录
内容摘要
西山大觉寺是中国北方一座有名的禅宗寺院。该寺院创建至今,已逾千载,历辽、金、元、明、清五代的世事沧桑与荣枯兴衰,虽然琳宫梵宇时增时损,山门浮屠时圯时复,但钟磬声声不绝,香火袅袅如缕,法脉相连,千年未断,可谓一直独颖丛林,享誉京师。本书全面展示了千年古刹大觉寺的历史风貌,突出了其古建筑特色和碑刻、契约文书等遗留文物的独优惠值。
精彩内容
引 言 坐落在北京西郊旸台山东麓的大觉寺,是中国北方一座著名的禅宗寺院。该寺创建至今,已逾千载,历辽、金、元、明、清五代的世事沧桑与荣枯兴衰,虽然琳宫梵宇时增时损,山门浮屠时圯时复,但钟磬声声不绝,香火袅袅如缕,法脉相连,千年未断,可谓一直独颖丛林、享誉京师。 大觉寺始建于辽代,时称清水院。因为文献无征,其具体的创立时间,目前尚难确定,今天我们仅能根据原立于门头沟区斋堂川村双林寺的统和十年(992年)石经幢题记及现存于大觉寺内的阳台山清水院藏经记碑的记文,推知早在辽圣宗耶律隆绪统和年间,该寺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并在属地辽玉河县内诸寺中,居“领衔”地位;而到了辽道宗耶律洪基咸雍四年(1068),该寺院已有“幽都胜概”之誉,并能募得信士捐资计八十万(缗),用来修葺僧舍和印刷大藏经五百七十九帙(计5790卷)龛藏于寺内,可知当时清水院的规模之大、香火之旺,在辽南京(今北京)地区的众多佛寺中,居于前列。 大觉寺在金代的情况,不见载籍,至今也未发现相关的金石文献。但据明末刘侗、于奕正所撰《帝京景物略》一书,记述该寺即“金章宗西山八院,寺其清水院也。”可知有金一代,不仅仍沿袭了清水院之名,法脉相续,而且被金朝的第六代皇帝完颜璟辟为离宫别苑,列为西山名胜“八大水院”之一,因此使这座帝都远郊的佛教寺院与皇家发生了直接的联系。可以想见:最迟在章宗明昌年间,由于帝王和后妃们的游幸、驻跸,清水院的殿阁及园林建设,定然极一时之盛,呈现了其发展历史中的第一个繁盛阶段。 金、元易代之际,战乱频仍,蒙元大军数围金中都,畿辅糜乱。当此时,西山八大水院多成劫灰瓦砾,清水院恐亦不能幸免。推测元代初期,清水院作为前朝旧寺兼离宫,因破坏甚巨而一度荒圮凋敝,直到元代中期方渐次修复,然而虽钟磬声声,当亦非复旧观。关于元代大觉寺的情况,至今未见同时代任何文献记载,仅从明宣德三年(1428)《御制大觉寺碑记》中“北京旸台山故有灵泉佛寺”的记述推知,元代和明初的百余年间,该寺曾名灵泉佛寺。 明代宣德三年,宣宗朱瞻基奉其母孝昭太后之命,出内帑翻修了凋敝已久的灵泉佛寺,并更其名为大觉寺。除这次大规模的翻修外,明英宗正统十一年(1446)、明宪宗成化十四年(1478),明朝皇室对于大觉寺又先后进行了两次较大规模的修葺,而后一次修建,乃由宪宗生母周太后出资,竣工后,则派周太后从弟周吉祥主持寺务。 至此,大觉寺这座敕建禅院,也就兼有了太后家庙的地位了。明代的中早期,是大觉寺历史上第二个兴盛阶段,由皇家内廷出资修建的寺院建筑,基本保留至今,也奠定了今天大觉寺殿堂门庑的格局和规模。 明代末年,世乱年荒,义军蜂起,经济衰败,佛事不兴,大觉寺年久失修,廊宇多圮。这种局面持续了许多年,直至清代康熙四十五年以前,尚未有较大的改观。康熙五十九年(1720)至清中期,为大觉寺历史上的第三个兴旺时期。是年,时在藩邸的皇四子胤禛,不仅出资修缮大觉寺,还力荐临济正宗三十四世嗣法传人迦陵(性音)禅师主大觉寺方丈。迦陵与胤禛交往甚密,他任大觉寺住持后,开堂演法,辑纂、刊印佛教典籍,一时丛林大振,遐迩闻名。可能因为有雍亲王这个背景,康熙末年,迦陵和尚一度拟将旸台山一带开创成弘扬佛教教义的一座大道场,而把大觉寺改称“佛泉寺”,进而使其成为临济宗的祖庭。不过,在胤禛成为皇帝后,鉴于某种政治上的微妙原因,迦陵卸寺务离京南行,既而猝死江西,旸台山和大觉寺更名一事,自然作罢。自康熙五十九年至清末近二百年中,除雍正末年至乾隆初年及道、咸年间,大觉寺或因某种政治压力,或因国家内忧外患影响,有过几次低谷时期外,终清一代,大觉寺作为京郊的一座敕建禅寺和雍、乾两代皇帝的行宫,不仅得到皇家的格外重视和多次修缮,建筑面积与日俱增,而且以其园林的秀丽、环境的幽雅,及当家僧侣法理修养的精湛,一直都是远近缁素求法拜佛、修心明性的一处伽蓝圣地。 民国和抗战时期,军阀混战,日寇入侵,社会秩序混乱,国民经济衰敝。大觉寺虽然香火冷落,但它作为京西名刹,不仅年年游人不断,而且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环境,还吸引了达官贵人、民族志士等各种层面的人物及文人学者游览或栖止。民国十八年(1929),开封中山大学(今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胡改庵,出资修补寺内所藏《宗鉴法林》一书书板并刊印流传,这是民国期间大觉寺两次较大的修缮和弘法活动。1937年,北平沦陷,西山一带寺庙均落入敌手,大觉寺则一度被日伪军强占为军事据点。在此期间,千年古刹,遭到了严重破坏。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在积极保护的基础上,对破旧的建筑进行了多次维修,并进行了有力的保护,今天已基本恢复了明、清两代寺院建筑的面貌。该寺坐西朝东,依山就势,步步递高。全寺有殿堂九处,建筑布局大体上分为中路、北路和南路。院内中轴线长约四百米。山门内有一长方形水池,名功德池;过池有钟、鼓二楼南北对峙;再往后,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无量寿佛殿、大悲坛、龙王堂等殿阁依次坐落。其中,天王殿、大雄宝殿、无量寿佛殿,是明代的遗存。龙王堂是全寺最后,也是最高的一座建筑,楼前有高15米的覆钵式白塔一座。寺的北路为旧时僧舍,南路亦称行宫,是由四宜堂院、憩云轩、领要亭及山石、泉瀑组成的园林式建筑,均系清代雍、乾年间所建。大觉寺南约一公里的山坳间,有塔院一处,曾建有该寺明、清两代僧人灵塔百余座。塔院清代光绪五年(1879)曾奉敕重建,四围有院墙、门楣,并设置人员看护,可惜在20世纪七十年代被毁,现仅余一片老松古柏,森森而立。 大觉寺是一座高僧辈出的古刹。见于载籍的,如辽道宗时期的觉苑,赐号总秘大师,位至公卿,有名冠京师之誉。再如明宣德年间曾主大觉寺的智光和尚,更是明初的著名高僧,他一生政教成就卓著,生前被封为大国师,圆寂后朝廷赐授 “大通法王”封号。明成化十四年(1478)开始兼大觉寺主持的周吉祥,是明朝僧录司的最高官员 —— 左善世钦命掌印,他在大觉寺主寺务达十五年之久,死后建灵塔两处分葬。清代迦陵(性音)禅师,为临济正宗第三十四代嗣法传人,他深通佛学,独悟禅机,示寂后敕封“国师”之号,平生著述甚丰,有多种佛学著作传世。乾隆九年(1744)圆寂的佛泉(实安)禅师,也是一位精通佛理的高僧,他是迦陵的大弟子,临济正宗第三十五代传人,曾继其师主大觉寺方丈,著有《语录》数卷传世。 历经一千多个寒暑交替和五个封建王朝的政权更迭,大觉寺在多变的沧桑世事中虽几衰几兴,却衣钵相传,既完整地保存了一处古代建筑群落,也保留了造像、碑刻、经板等许多珍贵的佛教文化遗存。大觉寺是一处典型的汉传佛教寺院,她的建筑设计、殿堂配置和园林布局,是中华民族光辉文化的凝结,具有比较高的研究价值与美学价值。除了这些古代建筑外,大觉寺还藏有各类文物千余件,这里,应该重点提到的是经板和契约文书两种。 大觉寺所藏经板计519块,均雕镌于清代前期,最早的雕于康熙末年,最晚的刊于乾隆初期。书板的内容为佛教著作,共九种,多为迦陵禅师编撰,有《宗鉴法林》等内典,也有《杂毒海》等外集。其中少部分收入雍正乾隆年间清政府编印的《龙藏》,多数因微妙的政治影响,如《宗鉴语要》、《宗鉴指要》和《集云百问》等,被雍正帝敕令撤出。而幸存至今的这些未正式印刷行世的著作,对于研究清代佛教史和清初宫廷史,都有珍贵的资料价值。 另有寺藏契约文书百余件,其时间上迄清代康熙初年,下至民国十三年。这些契约文书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土地制度、宗法制度、赋役制度、风俗人情等多方面,不仅直接反映了大觉寺二百多年来寺院经济的各个方面,也间接反映了北京地区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具有研究寺院经济、社会风俗、土地制度等多方面的价值。 为了更好地传承大觉寺这座千年古刹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北京西山大觉寺管理处曾经两次出版以大觉寺为主题的专著。相关专著出版后,蒙广大读者垂爱,认真阅读者有之,反复推敲者有之,前来问询者有之,给出通篇校对意见者有之。彼时,因研究水平有限,出版时间亦仓促,校对不够充分,故该书存在着很多瑕疵。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研究的推进,有些学术问题也有了新的诠释。所以我们决定静下心来,将存在的问题一一拣选,认真校正,删改增添,出版《大觉寺》一书,以飨读者,不负大家一直以来的广泛关注和深切厚爱。 《大觉寺》作为研究与记载北京地区佛教寺院的专著,在广泛搜集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基本遵循了“事以类聚、依时叙事”的史家编纂法则,将本书内容分为若干主题,对大觉寺的建筑布局、馆藏文物、历史脉络等内容进行了重点研究及阐述。在文字叙述之外,本书附加了相当数量的图片,以期对大觉寺古建佛像、馆藏文物等进行更加形象的说明和记录。书中十地菩萨造像和三大菩萨图片为祁庆国先生拍摄,二十诸天造像图片和大觉寺夜景图片为于志忱先生拍摄,部分风光文物图片为陆岗先生拍摄,封面背景国画为郭乾峰先生所绘,在此对这些同志的无私奉献与辛勤付出表示诚挚感谢!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