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促进协同创新的人文社科科研评价体系研究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16.04
4.5折
¥
36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陈喜乐 等 著
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562239
出版时间2016-06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6元
货号1201384309
上书时间2024-08-0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第一章促进人文社科协同创新的背景和意义
第一节促进人文社科协同创新的背景
一、“协同创新”与“大科学”概念的提出
二、“协同创新”是大科学时代的模式
第二节促进人文社科协同创新的意义
一、协同创新是人文社科知识生产的新范式
二、人文社科协同创新是知识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协同创新是人文社科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人文社科协同创新是国家“2011计划”的重要任务
第三节人文社科评价相关研究现状
一、人文社科评价理论的研究
二、人文社科评价方法的研究
三、人文社科评价标准和指标的研究
四、人文社科评价实践的研究
第二章人文社会科学协同创新的内涵与特点
第一节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及内涵
一、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人文社会科学协同创新的特点
一、纵向比较:人文社会科学协同创新的时代特点
二、横向比较:人文社科协同创新与自然科学协同创新的差异
第三章科学评价范式的转变
第一节经验证实评价范式
一、经验证实的科学本质观
二、观察与归纳的理论产生方法
三、逻辑与经验证实的评价方法
四、符合论和融贯论真理观
第二节理性批判评价范式
一、经验证伪的科学本质观
二、“猜想与反驳”的理论产生方法
三、逻辑与经验证伪的评价方法
四、逼真性真理观
第三节历史理解评价范式
一、相对主义的科学本质观
二、科学理论形成的多因素观
三、比较的评价方法
四、科学理论评价的整体论
第四章科学评价模式研究
第一节科学社会学家的科学评价模式
一、默顿模式
二、齐曼模式
第二节科学知识社会学家的科学评价模式
一、巴恩斯-布鲁尔模式
二、柯林斯模式
三、拉图尔模式
第五章科学评价系统分析
第一节科学评价系统要素
一、实体性要素
二、联结性要素
第二节科学评价系统层次结构
一、个体自我评价
二、民众评价
三、非常不错评价
第三节科学评价系统环境
一、经济环境
二、政治环境
三、文化环境
第四节科学评价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一、环境对科学评价系统的制约
二、科学评价系统对环境的影响
第六章人文社科协同创新的模式与机制
第一节人文社科协同创新的模式
一、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体现人文社科研究生命力
二、构建跨学科大平台,发挥人文社科研究综合创造力
三、面向社会需求,强化人文社科研究社会贡献力
第二节人文社科协同创新系统的构成
一、人文社科协同创新系统外部要素
二、人文社科协同创新系统内部要素
第三节人文社科协同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
一、人文社科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
二、人文社科协同创新的条件机制
第七章国内外人文社科科研评价体系研究
第一节国外人文社科科研评价体系研究
一、英国REF评价制度
二、美国的科学评价制度
三、法国的科学评价制度
第二节国内人文社科科研评价体系研究
一、复旦大学双轨制评价体系
二、湖南大学科研评价体系
三、深圳大学人文社科科研评价制度
第八章人文社科科研评价体系的实证分析和构建
第一节人文社科科研评价制度的实证分析
一、实证调查前期准备
二、人文社科科研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分析
三、国内人文社科科研评价指标选择的分析
第二节人文社科科研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指标体系构建总则
二、指标体系
第九章高校人文社科协同创新的障碍与对策
第一节目前高校开展人文社科协同创新的障碍
一、高校学科设置和管理机制的阻碍
二、传统的学术评价制度
三、政府在协同创新中引导作用缺失
四、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二节高校开展人文社科协同创新的对策
一、健全人文社科协同创新管理体系
二、完善协同创新发展规划,健全协同人员评价体系
三、加强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完善资源共享机制
四、完善创新性人才聘任与培养制度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以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构建跨学科大平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发挥人文社科的综合创造力和社会贡献力。并深入分析人文社科协同创新系统的构成及运行机制,探寻评价促进协同创新的着力点。这是教育部项目“构建促进协同创新的人文社科科研评价体系研究(13JDXF007)”的研究成果。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