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22.61 6.2折 19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建平,李闽榕,高燕京 主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87694

出版时间2016-0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98元

货号1201261868

上书时间2024-08-09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李建平,男,1946年11月出生于福建莆田,浙江温州人。从1984年起,历任福建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副主任、主任,经济法律学院院长,副校长、校长。现任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分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术带头人,福建省特色重点建设学科与省级重点建设学科理论经济学学科负责人。同时兼任福建省人民政府经济顾问、福建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全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副会长、全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等。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发展史、《资本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学方法论、区域经济发展等问题研究。

李闽榕,男,1955年生,山西安泽人。经济学博士。现为福建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党组书记、副局长。福建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宏观经济学、区域经济竞争力、现代物流等问题研究。
高燕京,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杂志社社长、中国企业评价协会秘书长。著有《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等。

李建建,男,1954年生,福建仙游人。经济学博士。曾任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福建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带头人之一。主要从事《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思想史、城市土地经济问题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社科规划基金以及福建省发改委、福建省教育厅和靠前合作研究课题20余项。
苏宏文,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杂志社竞争力部主任。著有《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等。

黄茂兴,男,1976年生,福建莆田人。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分中心常务副主任、福建师范大学青年联合会副。同时兼任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青年政治经济学学者学术委员会执行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经济学分会专家委员、中国工业经济学会理事、福建省中青年经济研究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主要从事技术经济、区域经济、竞争力问题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国家、部厅级课题40多项。

目录
Ⅰ总报告
B.1全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评价报告
一全国各省、区、市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评价
二全国各省、区、市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区域分布
三全国省域宏观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
四全国省域产业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
五全国省域可持续发展竞争力评价分析
六全国省域财政金融竞争力评价分析
七全国省域知识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
八全国省域发展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
九全国省域政府作用竞争力评价分析
十全国省域发展水平竞争力评价分析
十一全国省域统筹协调竞争力评价分析
十二2013~2014年全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变化的基本特征及启示
十三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基本路径、方法和对策
Ⅱ分报告
B.21北京市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1.1北京市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分析
1.2北京市经济综合竞争力各级指标具体分析
B.32天津市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2.1天津市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分析
2.2天津市经济综合竞争力各级指标具体分析
B.43河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3.1河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分析
3.2河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各级指标具体分析
B.54山西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4.1山西省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分析
4.2山西省经济综合竞争力各级指标具体分析
B.65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5.1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分析
5.2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各级指标具体分析
B.76辽宁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6.1辽宁省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分析
6.2辽宁省经济综合竞争力各级指标具体分析
B.87吉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7.1吉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分析
7.2吉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各级指标具体分析
B.98黑龙江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8.1黑龙江省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分析
8.2黑龙江省经济综合竞争力各级指标具体分析
B.109上海市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9.1上海市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分析
9.2上海市经济综合竞争力各级指标具体分析
B.1110江苏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10.1江苏省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分析
10.2江苏省经济综合竞争力各级指标具体分析
B.1211浙江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11.1浙江省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分析
11.2浙江省经济综合竞争力各级指标具体分析
B.1312安徽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12.1安徽省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分析
12.2安徽省经济综合竞争力各级指标具体分析
B.1413福建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13.1福建省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分析
13.2福建省经济综合竞争力各级指标具体分析
B.1514江西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14.1江西省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分析
14.2江西省经济综合竞争力各级指标具体分析
B.1615山东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15.1山东省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分析
15.2山东省经济综合竞争力各级指标具体分析
B.1716河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16.1河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分析
16.2河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各级指标具体分析
B.1817湖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17.1湖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分析
17.2湖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各级指标具体分析
B.1918湖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18.1湖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分析
18.2湖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各级指标具体分析
B.2019广东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19.1广东省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分析
19.2广东省经济综合竞争力各级指标具体分析
B.2120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20.1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分析
20.2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各级指标具体分析
B.2221海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21.1海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分析
21.2海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各级指标具体分析
B.2322重庆市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22.1重庆市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分析
22.2重庆市经济综合竞争力各级指标具体分析
B.2423四川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23.1四川省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分析
23.2四川省经济综合竞争力各级指标具体分析
B.2524贵州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24.1贵州省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分析
24.2贵州省经济综合竞争力各级指标具体分析
B.2625云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25.1云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分析
25.2云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各级指标具体分析
B.2726西藏自治区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26.1西藏自治区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分析
26.2西藏自治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各级指标具体分析
B.2827陕西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27.1陕西省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分析
27.2陕西省经济综合竞争力各级指标具体分析
B.2928甘肃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28.1甘肃省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分析
28.2甘肃省经济综合竞争力各级指标具体分析
B.3029青海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29.1青海省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分析
29.2青海省经济综合竞争力各级指标具体分析
B.3130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30.1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分析
30.2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各级指标具体分析
B.323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31.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分析
31.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各级指标具体分析
Ⅲ专题分析报告
B.33专题一国际层面:“十三五”时期国际经济竞争格局与发展态势
一当前国际经济发展的形势判断
二当前国际经济竞争格局及特点
三国际经济竞争格局的发展趋势
四国际经济竞争新格局下中国的战略应对
B.34专题二国家层面:“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综合竞争力提升的关键领域与战略突破
一中国经济综合竞争力在新常态中寻求新机遇
二“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综合竞争力提升的关键领域
三“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综合竞争力提升的战略突破
四“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综合竞争力提升的实施对策
B.35专题三区域层面:“十三五”时期中国区域竞争与合作新格局
一“十二五”时期中国区域发展的总体回顾
二“十三五”时期中国区域竞争与合作的新棋局
三“十三五”时期中国区域竞争与合作的新特点
四“十三五”时期优化中国区域竞争与合作新格局的战略思路
B.36专题四产业层面:“十三五”时期提升中国产业竞争力的领域与方向
一“十二五”以来中国产业竞争力发展现状与国际比较
二“十三五”时期提升中国产业竞争力所面临的环境分析
三“十三五”时期提升中国产业竞争力的重点领域与现实困境
四“十三五”期间提升中国产业竞争力的路径
B.37专题五企业层面:“十三五”时期中国企业竞争力提升的新动力与新模式
一当前中国企业经营总体情况及国际竞争力分析
二“十三五”时期中国企业竞争力提升的新动力
三“十三五”时期提升中国企业竞争力的保障措施
Ⅳ附录
B.38附录1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B.39附录22014年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得分和排名情况
B.40附录32014年全国31个省、区、市主要经济指标数据
B.41参考文献
B.42后记

内容摘要
省域经济作为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衡量一个省域或地区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能否占据优势的关键因素。在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中,中国要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活力和动力,就必须大力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由李建平、李闽榕和高燕京共同主编的这本《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14-2015十三五趋势分析与政策展望2016版)/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共三大部分。靠前部分为总报告,旨在从总体上评价分析2013-2014年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发展变化,揭示中国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优劣势和变化特征,提出增强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基本路径、方法和对策,为我国省域经济战略决策提供分析依据。第二部分为分报告,通过对2013-2014年中国31个省、区、市(不包括港澳台)的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价和比较分析,明确各自内部的竞争优势和薄弱环节,追踪研究各省、区、市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演化轨迹和提升方向。第三部分为专题分析报告,专题报告开辟了“‘十三五’趋势分析与政策展望”这个话题,分别从靠前层面、国家层面、区域层面、产业层面和企业层面深度剖析了“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竞争力的内在和外在表现、发展趋势和战略举措,深入追踪研究了省域经济发展与中国国家竞争力的内在关系,为提升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依据。
附录部分,收录了本书关于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的指标设置情况和各级指标得分及排名情况,以及2013-2014年中国31个省、区、市主要经济指标的统计数据,可为广大读者进行定量化分析提供数据参考。

精彩内容
前    言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自然属性和基本要义。省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就是省域拥有的经济综合竞争力,任何一个省域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具有能够占据优势的经济综合竞争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要提高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文化、企业等方面的竞争力。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列为十年来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并将“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强调要“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提高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新的表述,标志着中国宏观管理思路的重大变化,将会构筑起下一阶段经济发展的新型驱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也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2015年12月18日至21日在京举行的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这些论述充分表明,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我们党越来越重视国际竞争力和产业、行业竞争力的提升。 省域经济是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同属性要求于一体、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类型,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日益引起理论界、学术界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发展的产物,国际竞争力理论的兴起和发展过程为它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和理论背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为它的产生提供了“沃土”。研究和提升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既要借鉴国际竞争力、国家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又要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具体实际,不能全盘照搬西方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既要搞好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评价,也要加强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未来发展变化的预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新增债务等指标的权重,更加重视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这是我国首次以党的决议形式作出的关于调整政绩考核指标体系的规定,是党中央对新形势下“政绩观”和“发展观”的有效廓清,引导地方政府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到转方式、调结构、增效益上来,更加注重“提质增效”和“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有助于推动各级地方政府和官员从“为数量增长而竞争”“唯GDP论英雄”到“为科学发展而竞争”的重大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2007年首次发布“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以来,课题组在致力于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研究过程中,就一直极力淡化GDP的色彩,注重对经济发展质量的综合性评价,强调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当然,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将继续按照新的考核体系的要求,进一步修改完善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推动全国各省、区、市更加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更加重视安全生产和社会和谐稳定,追求符合长远利益的发展目标,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包容性增长”。只有这样,才能对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乃至整个中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有鉴于此,为了适应国际竞争力发展和国内区域经济竞争格局的需要,早在2006年1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杂志社、福建师范大学等单位就联合成立了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同年,福建师范大学设立了分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原校长、博士生导师李建平教授担任分中心主任。10年来,该分中心主要从事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环境竞争力、国家创新竞争力、低碳经济竞争力、创意经济竞争力及其他竞争力问题的研究。本蓝皮书具体由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分中心负责组织研究。2007年3月,由李建平、李闽榕、高燕京担任主编的部省域竞争力蓝皮书《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5~2006)》首次面世,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引起了各级政府、理论界和新闻界的广泛关注,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随后在2008年3月、2009年3月、2010年2月、2011年2月、2012年2月、2013年2月、2014年3月、2015年2月,分别编撰、出版了《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6~2007)》《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7~2008)》《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8~2009)》《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9~2010)》《“十一五”期间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11~2012)》《“十二五”中期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13~2014)》等9部系列蓝皮书,国内外新闻媒体持续对该系列蓝皮书的最新研究成果作了深入报道,引起了各级政府、学术界、理论界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反响。据不完全统计,每年互联网上报道的信息超过50万条。经过这些年的努力,该系列蓝皮书已跃升为中国皮书“家族”中很有影响力的蓝皮书。2009年8月17~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辽宁丹东举行中国首届优秀蓝皮书表彰大会,在全国100多种蓝皮书中仅评选出6种优秀皮书,其中“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荣获“中国首届优秀皮书‘最佳影响力奖’”。2011年9月,在安徽合肥召开的中国优秀皮书颁奖大会上,表彰了10部优秀皮书,“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再次荣获“中国优秀皮书奖”,这是入选10部获奖皮书中唯一一部由地方高校承担的研究成果。2012年9月,在江西南昌举行的第三届“中国优秀皮书奖?报告奖”评选中,该分中心完成的“2009~2010年全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评价报告”和“2001~2010年集团国家创新竞争力总体评价与比较分析”双双荣获第三届“中国优秀皮书奖?报告奖”一等奖,是唯一一个课题组同时获得两项一等奖。2013年8月24~25日在甘肃兰州召开的中国优秀皮书颁奖大会上,省域竞争力蓝皮书又荣获第四届“中国优秀皮书奖”。2014年8月,在贵州贵阳举行的第五届“中国优秀皮书奖”评选中,“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再次获得殊荣。2015年8月,在湖北恩施举行的第六届“中国优秀皮书奖”评选中,“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再次荣获中国优秀皮书奖,连续六次荣获中国优秀皮书奖。一系列皮书成果的科研奖励,充分展示了这一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本年度的研究报告在充分借鉴国内外研究者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内涵,紧密跟踪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最新研究动态,结合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新变局、新情况、新挑战,深入分析当前我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变化特点、发展趋势及动因,同时深度探讨了“十三五”时期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面临的环境,并作出相应的政策判断。全书将以课题组对2013~2014年中国31个省级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全面深入、科学的比较分析和评价回顾为主要内容,深刻揭示不同类型和发展水平的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特点及其相对差异性,明确各自内部的竞争优势和薄弱环节,追踪研究中国各省、区、市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演化轨迹和提升方向,为提升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和决策借鉴。全书共三大部分,基本框架如下。 部分:总报告,即2013~2014年全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评价报告。总报告是对2013~2014年中国除港澳台外31个省、区、市的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价分析,构建了由1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5个三级指标和210个四级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在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全国2013~2014年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变化态势的评价分析,阐述2013~2014年全国各省、区、市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区域分布情况,明示我国各省域的优劣势和相对地位,分析评价期内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变化特征及发展启示,提出增强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基本路径、方法和对策,为我国区域经济战略选择提供有价值的分析依据。 第二部分:分报告,即对2013~2014年各省域进行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对2013~2014年中国除港澳台外31个省级区域的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全面深入科学的比较分析和评价,深刻揭示2013~2014年中国不同类型和发展水平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特点及其相对差异性,明确各自内部的竞争优势和薄弱环节,追踪研究各省、区、市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演化轨迹和提升方向。 第三部分:专题分析报告,即“‘十三五’趋势分析与政策展望”,该专题分别从国际层面、国家层面、区域层面、产业层面和企业层面深度剖析了“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竞争力的内在和外在表现、发展趋势和战略举措,深入追踪研究了省域经济发展与中国国家竞争力的内在关系,为提升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依据。 最后为附录,其中附录一列出了本书所构建的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为读者详细品读本书的各项研究结论提供分析依据;附录二列出了2014年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各级指标得分和排名情况,为读者提供可量化的分析依据;附录三列出了2013~2014年中国31个省、区、市主要经济指标的统计数值,为读者进行定量化分析提供分析依据。 本报告是在过去九年系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图在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理论、研究方法和实践评价上尝试做一些创新和突破,但受到研究能力和占有资料有限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在一些方面的认识和研究仍然不够深入和全面,还有许多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未研究。此外,对各省、区、市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具体对策,也需要我们在今后继续深入探索和研究。课题组愿与关注这些问题的研究者一起,不断深化对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使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评价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为有效地指导省域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 作  者 2015年12月30日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