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上众生 巴蜀石窟与古代供养人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31.07
3.6折
¥
86
全新
库存61件
作者萧易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59865427
出版时间2024-03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86元
货号1203193289
上书时间2024-08-0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萧易,1983年生于江苏扬州,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中国国家地理》《南方周末》等报刊专栏撰稿人,出版有《空山——寂静中的巴蜀佛窟》《知道——石窟里的中国道教》《影子之城——梁思成与1939/1941年的广汉》《寻蜀记:从考古看四川》等书。
目录
001 开石窟的人
京华冠盖,不绝于路(隋—盛唐)
016 广元千佛崖:大唐官吏开巴蜀石窟之风
016 唐朝官吏带来石窟风尚
022 皇泽寺 :四川少见的中心柱窟
025 蜀王杨秀与则天武后
030 大唐王朝兴衰的晴雨表
040 巴中石窟:长安不见 河西驼铃
040 捡来的隋朝佛像
042 长安不见使人愁
053 循米仓道入蜀的唐朝官吏
058 来自河西走廊的凉商
067 米仓道上的天宝遗事
067 员外尉王伟
069 历史碎片
073 留下题记或是面容
079 蒲江石窟:皇帝、胡人与供养人
079 隋大业十四年
082 两京的粉本,西域的胡人
089 优选胆的唐代供养人
092 广安冲相寺:刺史、郡守与破贼僧
092 广德年间的叛乱
098 巴蜀专享的隋代定光佛
102 岩壁上的史书
集社结邑,开龛祈福(盛唐—中晚唐)
115 营山透明岩:供养人安禄山谜案
115 令人困惑的安禄山
119 姓名雷同或余情未了?
123 造像与毁佛
130 佛佑众生:唐朝的集社与结邑
130 天宝十三载的集社
136 从皇室到民间 :平高里的善男信女
143 经幢上的唐人信仰
147 夹江千佛岩 牛仙寺:青衣江畔的唐代风情画
147 中国大地遍地“千佛”
156 解读《营造法式》的线索
160 那些抵御南诏军队的武将们
162 农田里的三千佛影
168 唐代古刹造像传奇
168 洪水“冲出”龙兴寺
173 石笋山,历时四年的开龛
183 花置寺,正在隐去的唐人面庞
184 磐陀寺,因战乱戛然而止
大佛林立,弥勒盛行(盛唐—中晚唐)
196 乐山大佛 天下第一佛
203 大佛之国:乐山大佛和它的兄弟们
203 牛角寨大佛,深山中的半身大佛
206 荣县大佛,鲜为人知的第二大佛
209 半月山大佛,巴蜀耗时最久的大佛
212 潼南大佛,僧人道士三百年接力
214 它们是不是乐山大佛的蓝本?
金戈铁马,乱世离苦(中晚唐—五代)
228 崇贤里的广明二年
228 千秋万岁,寿命延长
235 九户人家,联合造像
237 倾听者与拯救者
243 咸通六年:大唐都虞候与资中石窟
243 北方天王背后的乱世
253 拨云见日的录事参军
258 来自敦煌莫高窟的信仰
266 内江石窟:晚唐风雨 五代离歌
266 圣水寺,唐人徐庆与阿谢往事
271 资圣寺,循古道而来的中原风尚
278 东林寺,千手观音冠巴蜀
285 高粱寺,远迁蜀地的戎昭军将士
市井生活,人间情趣(宋代)
296 安岳石窟 :隐秘的佛息之地
296 杨义的卧佛院之旅
302 中国最集中的摩崖经窟群
307 九死一生的比丘怀真
309 削发为僧的孙孔目
316 在佛祖身边占据一席之地
321 中国晚期石窟的代表作
337 大足石刻 :宋代市井中的石窟史
337 右手握兵器,左手持佛经
341 中国宋代造像的绝巅
352 石篆山庄园主严逊
358 化首岑忠用的烦恼
365 经变故事,宋人的生活史
372 圣寿本尊殿僧人赵智凤
日暮残阳,星星落落(明代)
387 泸县玉蟾山 :铁骑下绽放的莲花
387 明代石窟凤毛麟角
389 家家念弥陀,户户拜观音
397 明人笔记小说中的鲜活生命
398 一代代供养人的身影
内容摘要
本书从石窟创造者供养人的角度对巴蜀石窟重新解读。所谓供养人,是指提供资金、物品或劳力开凿石窟的人。本书分为初入、生莲、大佛、乱世、梵音、涅槃6个章节。作者寻访了大量四川、重庆荒野中的石窟,并对石窟进行分期,勾勒出不同时代的造像题材与风格,第一次将视角放到供养人上,揭示石窟供养人的希冀、哀伤、欢喜,往往会决定石窟的题材。作者通过对巴蜀石窟题记的解读与辨识,找寻出近百位供养人的故事,通过他们的故事,串联巴蜀石窟的脉络,还原其生活与时代。四川石窟艺术的题材、艺术的变化与供养人的身份有直接关系。
主编推荐
"★ 作者 本书作者萧易一直致力于对巴蜀地区考古遗址、石窟造像的研究整理,并陆续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于《中国国家地理》《南方周末》等报刊,以专栏的方式连载。本书是萧易在探访巴蜀地区石窟时,从供养人(指因信仰某种宗教——在本书中专指佛教,通过提供资金、物品或劳力,制作圣像、开凿石窟、修建宗教场所等形式弘扬教义的虔诚信徒)这一特殊的视角,对四川地区隋唐至五代及宋和明代造像历史的介绍。作者不但从大量调查记录中梳理出不同时代造像的风格、特点等并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述出来,还从不同供养人的人生经历中管窥人的命运和时代的沉浮,延续了《寻蜀记》《知道》等作品的风格,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巴蜀石窟,作者之前还出版过《空山——静寂中的巴蜀佛窟》(2012)、《知·道 石窟里的中国道教》(2018)两种图书。从已经出版和即将出版的著作看,作者十多年来几乎实地探访了巴蜀地区所有存在石窟、摩崖造像的地方,采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三本关于巴蜀石窟的图书,凝结了作者大量的心血,作者对巴蜀地区石窟的探索,相比德国建筑师柏石曼、法国探险家色伽兰,营造学社梁思成、刘敦桢等同仁、杨家骆、顾颉刚、马衡率领的考察队,可以说毫不逊色。
★ 内容 四川是中国石窟造像延续时间最长、分布最广的地区之一。本书着眼于对开凿石窟的供养人的考证,在对巴蜀佛教石窟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时期造像题记的整理与研究,结合历史背景,考证石窟供养人的信息,力图透过微观的个人史,照见宏观的社会史。
本书基本上按照巴蜀石窟的开窟时间与分布地点为线索展开,时间上从北魏开始,终于明代,涉及广元石窟、巴中石窟、安岳石窟、大足石窟等在中国佛教史和艺术目前占有重要的地位的石窟代表。供养人的身份,既有来自当时京城的高官、皇族,也有来自中原北方地区的普通官员,北方的将士,当地的官员、乡绅和普通百姓等——上至皇室、官吏、武将,下有士兵、乡绅、百姓等,基本上涵盖了社会各个阶层。每一处、每一个窟、龛、像的开凿,都有供养人的故事。由造像及题记,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他们当时的处境和心境,也很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或许是在江畔路边,或许是在偏僻的村寨里,或许是在田地旁,或许是在不起眼的老宅后,都可能在不经意间看到慈眉善目的观世音、低眉顺眼的菩萨、竖眉怒目的金刚……经由隋代、盛唐、宋代的发展,可以想象佛教在巴蜀地区所拥有的巨大的信众团体和当时的盛况。
随着时间的流逝,大量石窟和摩崖造像逐渐消逝,作者扎实而的田野调查、深入而系统的历史研究,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看到了巴蜀佛窟的变迁,也为我们了解佛教在巴蜀的流传做了巨大的贡献。
★ 特质 佛教在汉朝晚期传入中国,即与中国本土文化不断交流融合,至于魏晋—唐代,佛教不断世俗化、民间化。在社会环境不断变动,民众信仰需求多样化的前提下,汉地佛教造像逐渐开始大范围的脱离印度佛教造像的规制,不同佛、菩萨、罗汉等信仰相互融合,因而佛教造像的题材有了极大的变化,出现了大量不见于佛经记载的新的题材组合,例如药师佛、观音与地藏组合。又因战争、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佛教造像又在不同地域呈现出本土色彩,而川蜀一带的造像则多高大、精致且保存完好。从作者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巴蜀地区佛教造像数量多,体量大,但一直以来都缺乏系统性的梳理和研究。本书即是作者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川蜀佛教造像进行分类记录、考证,从而一窥佛教在川蜀的发展情况。
作者在书中对巴蜀佛教造像的现状进行整理、记录,可为巴蜀地区相关考古工作提供借鉴,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作者对其中一些造像的考证,以及作者选取的供养人角度,都相当独特且多不见于史传,而又能与历史、社会广泛联系,也是很有学术价值的内容,有助于巴蜀地区古代佛教文化的研究。"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