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 第4版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35.11
6.4折
¥
55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梁小利,黄爱明 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349284
出版时间2023-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5元
货号1203008124
上书时间2024-08-0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一、 中医护理发展史 /1
二、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6
三、 中医护理的学习方法 /7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 9
第一节 阴阳学说 /9
一、 阴阳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9
二、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0
三、 阴阳学说在中医护理中的应用 /12
第二节 五行学说 / 14
一、 五行的基本概念、特性及归类 /15
二、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6
三、 五行学说在中医护理中的应用 /18
第三章 藏象 / 21
第一节 藏象概述 / 21
一、 藏象的基本概念 /21
二、 藏象理论的特点 /21
第二节 五脏 / 22
一、 心 /22
二、 肺 /24
三、 脾 /25
四、 肝 /26
五、 肾 /27
第三节 六腑 / 30
一、 胆 /30
二、 胃 /30
三、 小肠 /31
四、 大肠 /32
五、 膀胱 /32
六、 三焦 /32
第四节 奇恒之腑 / 33
一、 脑 /33
二、 女子胞 /34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 34
一、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34
二、 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36
三、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37
第四章 气血津液 /39
第一节 气 / 39
一、 气的基本概念 /39
二、 气的生成来源 /40
三、 气的生理功能 /40
四、 气的运动 /40
五、 气的分类 /41
第二节 血 / 42
一、 血的基本概念 /42
二、 血的生成来源 /43
三、 血的功能 /43
四、 血的运行 /43
第三节 津液 / 44
一、 津液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44
二、 津液的代谢 /44
三、 津液的功能 /45
第四节 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 45
一、 气与血的关系 /46
二、 气与津液的关系 /46
三、 血与津液的关系 /47
第五章 病因病机 / 48
第一节 病因 / 48
一、 外感病因 /48
二、 内伤病因 /51
三、 病理产物性病因 /53
第二节 病机 / 54
一、 发病 /54
二、 基本病机 /54
第六章 方药基础知识 / 58
第一节 中药基本知识 / 58
一、 中药的性能 /58
二、 中药的应用 /60
第二节 方剂基础知识 / 62
一、 方剂的组成 /62
二、 方剂的变化 /63
三、 方剂的剂型 /64
第三节 常用中药与方剂 / 65
一、 解表类方药 /65
二、 清热类方药 /66
三、 泻下类方药 /68
四、 祛湿类方药 /68
五、 温里类方药 /69
六、 理气类方药 /70
七、 消食类方药 /71
八、 理血类方药 /71
九、 化痰止咳平喘类方药 /72
十、 安神类方药 /73
十一、 平肝息风类方药 /73
十二、 补益类方药 /74
十三、 和解剂 /75
十四、 疏风剂 /76
十五、 驱虫类方药 /76
第七章 经络腧穴基本理论 / 78
第一节 经络基本理论 / 78
一、 经络的概念 /78
二、 经络系统的组成 /78
三、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临床应用 /81
第二节 腧穴基本理论 / 83
一、 腧穴的分类 /83
二、 腧穴的作用 /83
三、 腧穴的定位方法 /83
四、 常用腧穴 /85
第八章 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 / 102
第一节 预防为主 /102
一、 未病先防 /102
二、 既病防变 /104
第二节 护病求本 /104
一、 正护 /104
二、 反护 /105
第三节 扶正祛邪 /105
一、 扶正 /106
二、 祛邪 /106
三、 扶正与祛邪 /106
第四节 同病异护、异病同护 /106
一、 同病异护 /107
二、 异病同护 /107
第五节 三因制宜 /107
一、 因时制宜 /107
二、 因地制宜 /108
三、 因人制宜 /108
第九章 中医基本护理 /110
第一节 生活起居护理 /110
一、 生活起居护理的基本原则 / 111
二、 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规律与习惯 / 113
第二节 情志护理 /113
一、 情志与健康的关系 / 113
二、 情志护理的原则 / 114
三、 情志护理的基本方法 / 114
四、 预防七情致病的方法 / 116
第三节 饮食调护 /117
一、 饮食调护的基本原则 / 117
二、 食物的性味和功效 / 118
三、 饮食宜忌 / 119
第四节 病证恢复期护理 /121
一、 防止因外邪复病 /121
二、 防止因食复病 /121
三、 防止因劳复病 /122
四、 防止因情复病 /122
第五节 康复护理 /122
一、 康复护理的原则 /122
二、 康复护理的方法 /123
三、 常见人群的康复护理 /124
第六节 用药护理 /124
一、 服药方法与护理 /124
二、 服药期间的观察护理 /125
三、 中药中毒的解救与护理 /126
第七节 体质调护 /127
一、 体质的分类方法 /127
二、 九种常见体质的辨体施护 /128
第八节 传统运动养生 /132
一、 八段锦 /132
二、 太极拳 /132
第十章 常用中医护理技术 / 134
第一节 毫针刺法 /134
一、 毫针的结构和选择 /134
二、 针刺前的准备 /135
三、 针刺方法 /136
四、 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141
五、 针刺的注意事项 /143
第二节 灸法 /144
一、 灸法的概念、特点及灸用材料 /144
二、 灸法的分类和应用 /145
三、 灸法的作用和适用范围、注意事项 /148
第三节 拔罐法 /149
一、 拔罐法的概念及罐的种类 /149
二、 拔罐的方法 /150
三、 拔罐法的应用 /151
四、 拔罐法的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152
第四节 刮痧法 /153
一、 刮痧法的概念和常用器具与介质 /153
二、 刮痧的操作方法 /153
三、 刮痧的适应证、禁忌证及注意事项 /154
第五节 耳穴贴压法 /156
一、 耳廓表面解剖 /156
二、 耳穴的分布、定位与主治 /157
三、 耳穴的探查 /159
四、 耳穴贴压的临床应用 /159
五、 耳穴贴压的护理及注意事项 /159
第六节 电针 /160
一、 概述 /160
二、 操作方法 /160
三、 适应证和禁忌证 /161
四、 注意事项 /161
第七节 红外线穴位照射法 /161
一、 操作方法 /161
二、 适应证和禁忌证 /161
三、 注意事项 /162
第八节 穴位磁疗法 /162
一、 操作方法 /162
二、 适应证和禁忌证 /163
三、 注意事项 /163
第九节 推拿基本技术 /164
一、 推拿的基本手法 /164
二、 推拿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168
三、 保健推拿程序 /169
第十节 中药离子导入法 /170
一、 操作方法 /170
二、 适应证和禁忌证 /170
三、 注意事项 /171
第十一节 中药灌肠法 /171
一、 操作方法 /171
二、 适应证和禁忌证 /172
三、 注意事项 /172
第十二节 中药熏蒸法 /172
一、 操作方法 /172
二、 适应证和禁忌证 /173
三、 注意事项 /173
第十三节 药浴疗法 /173
一、 操作方法 /174
二、 注意事项 /175
第十四节 蜡疗法 /175
一、 操作方法 /175
二、 适应证和禁忌证 /176
三、 注意事项 /176
第十一章 中医护理程序 / 178
第一节 中医护理评估 /178
一、 中医护理评估的方法 /178
二、 中医护理评估的主要内容 /193
第二节 中医护理诊断 /194
一、 中医护理诊断/ 健康问题的特点 /194
二、 中医护理诊断/ 健康问题的陈述 /195
三、 中医护理诊断的形成 /195
第三节 中医护理计划的制定及实施、评价 /195
一、 中医护理计划的制定 /195
二、 中医护理实施 /196
三、 中医护理评价 /196
第十二章 辨证施护 / 197
第一节 八纲辨证施护 /197
一、 表里证候的辨证施护 /197
二、 寒热证候的辨证施护 /198
三、 虚实证候的辨证施护 /199
四、 阴阳证候的辨证施护 /201
第二节 脏腑辨证施护 /202
一、 肺与大肠病证的辨证施护 /202
二、 心与小肠病证的辨证施护 /203
三、 脾与胃病证的辨证施护 /204
四、 肝与胆病证的辨证施护 /205
五、 肾与膀胱病证的辨证施护 /207
第三节 常见急症的辨证施护 /208
一、 高热 /208
二、 神昏 /209
三、 痉厥 /210
四、 痛证 /212
附录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 / 214
主要参考书目 / 218
内容摘要
本教材的编写力争突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注重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遵循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结合岗位需求,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提高,继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特色,注重中医护理与现代护理基础理论与技术的结合应用。在《中医护理》第二版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教材结构、文字,进行了调整、删减和充实。使其内容结构更加合理,语言文字更加精炼。尤其是增加了融合教材数字教学资源,期望有利于学生学习、掌握和使用。本教材阐述了中医药基本理论,中医护理基本理论与技术,辨证施护等内容。1.课程思政,立德树人 强化教材意识形态建设,筑牢思想的根基。2.深度融合,立体构建 完善纸数融合,发挥数字化教学优势和特点。3.能力为先,需求为本 以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为根本,满足岗位需要、学教需要、社会需要。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