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移与思易 侨易个体的精神质变及其文化空间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31.84
4.0折
¥
80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叶隽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72259289
出版时间2023-06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80元
货号1203008433
上书时间2024-08-0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叶隽:同济大学特聘教授、人文学院文化史与文化哲学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中北欧研究室副主任,兼任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南京大学中德比较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中国社科院青年人文社科中心理事、中国德语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等。
目录
小 引 为什么需要侨易学的案例? / 1
一、方法与案例
——侨易学理论的建构问题 / 1
二、个案如何聚焦? / 9
三、侨易个体的意义:“个体载像”与“由象见道” / 16
第一章 作为侨易个体的萨义德及其理论形成 / 24
一、作为精神质变的萨义德理论建构:“东方主义”与“理论旅行” / 24
二、观侨取象与察变寻异 / 34
三、侨易条件的语境因素:侨易事件的重要性 / 41
四、“文明冲突”“权力话语”抑或“求真之惑”?——以萨义德 vs. 亨廷顿为例 / 51
五、二元三维与主体消解 / 66
第二章 侨易视域里的精英个体及其文明体“载像”
——以卡内蒂与卡夫卡所表现的“犹太之奥”与“犹太之华”为例 / 73
一、“犹太之奥”的流散意义 / 73
二、“犹太之华”的精神漫游特质 / 88
三、精英个体表现的文明体侨易 / 96
第三章 从“普通知识”到“高深知识”的范式转型及其制度依托——以严复、辜鸿铭、王国维、陈寅恪的侨易背景
与代际评价为中心 / 110
一、严复、辜鸿铭的侨易背景简析:从“非学者说”谈起 / 110
二、王国维对辜鸿铭、严复一代的批评及其侨易背景简析 / 119
三、陈寅恪对王国维的肯定及其侨易背景简析 / 126
四、从“普通知识”到“高深知识”的范式转型:兼论知识类型、立体系统与制度依托 / 131
第四章 角色符号、观念侨易与制度变迁——以民国首任教育总长蔡元培及其教育国家理念为例 / 142
一、角色符号: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的事功 / 142
二、制度变迁的视角: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 146
三、观侨取象:“教育国家观”的形成及其作为精神质变现象的意义 / 164
四、察变寻异:留德时代的功用及二元文化系统之碰撞 / 168
五、观念、制度、事务及其资本语境驱动关联 / 182
第五章 全球语境、中德关系与侨易经验——以关良与李可染1957年的访德画旅为中心的
考察 / 187
一、1950 年代的“旅外访问”与“东德友谊”
——以全球语境与中德关系为背景 / 187
二、关良与李可染 1957 年的访德画旅 / 196
三、艺术家的精神质变:侨易有度 / 205
综 论 作为个案的侨易个体及其拓展空间 / 223
一、学者使命与宏大叙事 / 223
二、拓展空间之形成:如何通向侨易群体与侨易共同体? / 229
三、侨易构序与混沌之眼 / 239
四、“学术灵魂”的呈现与证验 / 250
主要参考文献 / 273
人名及关键词索引 / 295
西文—中文名词对照表 / 311
后 记 / 317
内容摘要
“侨易学”理论是学者叶隽提出的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化理论,关注的是人们在移居异地及其过程中所发生的精神面貌及其行为的变化。“侨”侧重地理位移和位置变化,承继了留法学人李石曾(1881-1973)的“侨学”资源,“易”源自《易经》,体现思想层面的变化。“侨易学”的目标是分析并阐述这两种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观察、分析和研究异文化中、跨文化间的地理侨动及思想变异现象;同时力图完成阐述中国文化的现代话语体系之构建,并改善异文化与中国文化交流的原有二元模式,增强“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叶隽“侨易学”三部曲的前两部——观念篇(《变创与渐常:侨易学的观念》)、方法篇(《构序与取象:侨易学的方法》)——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法兰西科学院院士巴斯蒂称赞侨易学“可以解释各种变化和交流——不仅在中国内部或是中国与世界之间,而且在世界各地和各种人群之间。在此意义上,中国学术重新获得了创造理论的能力以及主体地位”。法国的《Monde Chinois Nouvelle Asie》杂志还以“中国文化交流:通过侨易学棱镜看西方”为题,组织专题讨论,寻求文化交流的新路径。复旦大学的邹振环教授认为侨易学可在文化生命体、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心理认知、话语象征代码等五个层面“大有作为”。
《位移与思易:侨易个体的精神质变及其文化空间》是叶隽教授的近期新力作,也是该理论在“文化生命体”层面的一次“专题拉练”:萨义德、卡内蒂、卡夫卡、严复、辜鸿铭、王国维、陈寅恪、蔡元培、关良、李可染等悉数登场。作者将侨易学的方法落实到这些历史语境下的作家、史学家、艺术家,以知识精英个体所表现出的精神质变线索作为解“时代命题”之引,给出了一份本土学人使用中华传统文化思想资源、汲取中西理论所长、传承学术思脉的答卷。它的出版将是中国人文学科原创理论的又一次尝试。该书对我们这个时代特有的文化现象(如人口的大规模跨文化流动、精英个体的文化主体认知)给出了细致阐释,并回应了建设一种“文化共同体”的可能。
主编推荐
《位移与思易:侨易个体的精神质变及其文化空间》可视为“侨易学”理论在“文化生命体”层面的一次“专题拉练”:萨义德、卡内蒂、卡夫卡、严复、辜鸿铭、王国维、陈寅恪、蔡元培、关良、李可染等悉数登场。作者将侨易学的方法落实到这些历史语境下的作家、史学家、艺术家,以知识精英个体所表现出的精神质变线索作为解“时代命题”之引,给出了一份本土学人使用中华传统文化思想资源、汲取中西理论所长、传承学术思脉的答卷。
媒体评论
一个人从未离开过出生地,又缺乏精神上远航的勇气,不会对家乡有深刻的认知。其实我们不断投入各种意义上的旅行,在异样、多元的语言文化环境中汲取营养,审视故我,“日日新,又日新”。尤其在现代社会中,“侨居”和“易位”是一种常态。而对于这一时代现象的专业观察往往陷入纯粹的“为学而学”或“分而治之”,对发展中的文化交流现象及其背后原因、未来影响缺乏脚踏实地、鞭辟入里、细致全面的分析和阐释。《位移与思易:侨易个体的精神质变及其文化空间》一书以其丰富多样的个体案例为治学提供了详实参考:研究现场该如何进入?思想史线索与学人主观精神的关联如何建立?如何在“统分结合”中对案例进行科学分类?本书无疑给出了很好的范例。
叶隽十几年前提出“侨易学”理论,随后写出一本本格局宏大而又论证详实的著作,为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别开生面。这本书又见证了他的勤奋和不拘一格的创新意识。
陆建德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厦门大学
此著为叶隽多年以来发明、钻研侨易学的研究成果之一。相比较此前的理论建构,本书更侧重以个体作为验证侨易学理论的实证研究。同时又充分体现出对“历史主体”的通观之态:不论是对知识精英个体的实证,还是对所属之群体之归纳,均展示出作者立意于文明和文化发展的充分历史观察,更昭示了侨易学理论立足理解文明、研究历史的可贵初心。这同时也为本土学人推进跨领域之通观历史理论提供了借鉴。
左玉河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河南大学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