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战争与战争经济
  • 经济战争与战争经济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经济战争与战争经济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2.19 3.4折 36 全新

库存29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德)卡尔·赫弗里希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ISBN9787516820957

出版时间2019-0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6元

货号1201799214

上书时间2024-08-07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译者序

编者序

上篇经济战争

第一章内务部

第一节接任内务大臣

第二节内务大臣职务

第三节战时给养问题

第二章处于围困之中的德国

第一节德国海军的实力

第二节禁运物品名单的扩充

第三节英国宣布北海为战争区域

第四节监督中立国的商业

第五节占领地的原料及粮食情况

第六节各盟国的粮食恐慌问题

第七节德国战时粮食情形

第三章德国对付各中立国的手段

第一节德国对抗的方法

第二节输出与输入的集中监管

第三节买卖混乱的结果

第四节采购总局

第五节与中立各国交易的手段

第六节德国战时的顺利输入

下篇战争经济

第一章战争经济中之科学效用

第一节提高生产能力

第二节各种企业与人工的改组

第三节消费条例与国民粮食

第四节重要原料收归国有

第二章救国服役条例与兴登堡计划

第一节缺乏子弹的难关

第二节兵役义务的扩大

第三节优选战事衙门

第四节救国服役条例

第五节救国服役条例与国会

第六节救国服役条例的施行

第七节救国服役条例的效力

附录第一次世界大战大事年表

内容摘要
本书围绕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的战争手段和经济政策展开论述,阐述了两个概念:经济战争和战争经济。经济战争,是针对经济的战争。战争的一方采用一系列军事、政治手段以期达到削弱、摧毁敌方经济力量的战略目的,最终使战争局面有利于己方。战争经济,是应对战争的经济。战争的一方为了打破敌方施加的经济封锁、或缓解因战争而造成的经济困境,而采取一系列很好手段、实施一些战时的特殊政策,以支持整个战事。

主编推荐
中国腾飞之路步步为营;美帝恐慌之心日益显露!从世界很大出口国和世界很大进口国之间的纠纷,你看出了什么?美国要全面制裁伊朗,你问过中国了吗?如果你想了解更直观、更有料的一战,请读这本书!如果你想从历史中豁然开朗、收获对当今世界形势的全新认识,请读这本书!☆专家撰写:作者是一战时德国财政部长,主持德国战时经济,其回忆还原真实历史;☆名家翻译:译者王光祈是我国有名社会活动家,留学德国学习政治经济学多年;☆很新修订:本书以民国元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版为底本,重新编校,并新增多张插图,更直观地反映历史;☆科学史观:虽然当今世界整体和平,但局部热战和各大经济体之间的经济战争此起彼伏。

精彩内容
译者序此书系出自德国战时财政大臣及内务大臣卡尔·赫弗里希(Karl Theodor Helfferich)所著《世界大战》(Der Weltkrieg)第二册中的第三部分。赫弗里希原为有名财政学者及银行专家,自欧洲战争开始后不久,被德皇威廉二世任命为财政大臣以及内务大臣,主持“全国经济动员”的相关事宜。他主张的“军费政策”,以及将“军费”作为“特别支出”,不用传统的征税方法,代之以举行公债(借贷)作为填补,虽然多次被其他德国经济学者所抨击,但他在大战之中,维持德国财政危局,并与世界列强进行“经济战争”的功劳,是不能否定的。后来德皇威廉二世主张“无潜艇战争”(德国海军部宣布的一种舰艇作战方法,对任何开往英国水域的商船,不进行警告而予以击沉,旨在对英国进行海上封锁。这也是后来美国对德宣战的导火索)时,赫弗里希曾极力劝阻,可惜没有被采纳。一九一八年七月,他出任驻俄大使,并预备“全国解除经济动员”之事。战后他成为德国社会民主党右翼首领之一,并发明“有利马克”计划,以缓解当时德国面临的金融恐慌,并奠定了现在(对于作者所处时代而言)德国货币制度的基础。一九二四年四月,赫弗里希因火车出轨而遇险丧命,享年五十二岁。无论是友党还是敌对政党,都发表文章称赞他是理财天才,是欧洲大战中的怪异而杰出的人才。所谓“经济战争”这个说法,就是指在世界大战之中,协约各国,尤其是英国,利用各种“经济封锁”的策略以围困德国。同时,德国方面,又用各种抵制手段,进行对抗。我们知道:战前德国陆海两军的预备,都已经极其充实。血战四年,除了大战刚开始的时候,俄国八十万军队曾乘机一度侵入东普鲁士(东普鲁士原是普鲁士王国的一个省,普鲁士统一德意志后,并入德意志帝国),不久被保罗·冯·兴登堡元帅全部歼灭,敌国的陆军没有侵入德国境内一步。至于海军实力,自一九一六年五月三十一日爆发的日德兰海战(Skagerrak,在挪威、丹麦两国之间)后,英国海军从此不敢正视德国海岸。所以单就军事而言,德国在“国防”上面的准备,可以说是很好充足。然而,德国最终不免于失败,是输在了“经济战争”上。当时德国海军的实力,对于保护本国沿海口岸来说绰绰有余,但是想要直捣英国根据地还是不行的。其结果,德国海军逐渐被包围于东海(波罗的海)与北海(大西洋东北部边缘海,位于欧洲大陆的西北,北部与大西洋连成一片,东经斯卡格拉克海峡、卡特加特厄勒海峡与波罗的海相通)之内。但当时与德国接壤的中立各国,如丹麦、荷兰、瑞典、挪威、瑞士、罗马尼亚(指罗马尼亚尚未加入协约国之前),等等,还能不断地接济德国各种粮食用品及海外原料。英国知道这个情况后,就宣布北海也是战争区域。所有与德国邻近的中立各邦国,从此也被划入了封锁范围之内。凡是中立各国船只,从海外运回原料的时候,必须先向英国海军当局报告,否则就要受到没收货物的处分。英国并在各中立国内勾结当地商家,共同组织“海军公司”独揽该国海军之事。凡是该国船只运入原料时,都需经由该公司负责。该公司还必须亲自向英国当局保证:所运原料确实是定制中立国自己用度,绝不会有丝毫转输入德国。同时,英国更是将人民的生活日常用品,也一一列入“禁运物品名单”之内。当时欧洲中立各国,虽然都具有一定的军事实力,但对于英国这种违背靠前公法的行为,也只能忍气吞声,听其安排。中立各国中只有美国(指美国尚未参战以前而言),具有与英国力争的资格。但后来英国又利用美国需要英属各殖民地原料的机会,与美国方面订立条约:以后不可再将羊毛、橡胶等物输入德国。于是美国也陷入了英国的圈套。至于德国方面,海外来源既然已经断绝,国内粮食就变得很好缺乏。至于其他方面的物资,则由国内的学者想尽办法,通过发明创造来补救。比如,当时的“氮素”这种东西,国内很好缺乏,曾使德国及肥料之制造,一时陷入了极其危险的境地。等到后来德国学者发明了从空气中提取出大批“氮素”的方法,这种困境才得以解除。又如当时纺织线缺乏,德国又发明了木料制丝的方法,使其纺织业不至于瘫痪。总之,在大战短短四年之中,德国人的发明之多,实在使世界各国惊骇不已。在其他方面,德国又利用中立各国需要德国煤炭、药材以及化学用品的弱点,暗中与中立各国订立交换货物的条约。这样以后,战时欧洲中立各国输入德国粮食的数额,竟然比战前还增加了;与此相反,当时欧洲中立各国输入英国粮食的数额,却比战前减少。所以专就“经济战争”一项来说,德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大战之时,德国的壮丁全都要开赴前线作战。同时,又因要赶造大批枪弹(当时德国动员了大批的女工,但仍缺乏劳动力),以至于国内其他生产事业难免面临停顿。虽然战争期间曾经试用各种“战争经济”的手段来补救,但后来终于因为各方面的力量消耗殆尽,不得不接受失败。所谓“战争经济”的说法,是指一国与其他国交战之时,一方面国内最能工作的壮丁,必须开赴前线作战;另一方面又因为敌国的封锁,以致国内原料、粮食的来源,无不大受打击。这时,国内经济生活顿时处于一种特殊状态,必须采用各种特殊的经济手段来处置。学者因此称之为“战争经济”。比如,德国在大战期间所采用的“经济效率原则”(停办一切小工厂,专用大工厂生产,以免多用人工煤炭)、《救国服役条例》(工人进退自由,以及女工代替男工)、“国民粮食消费”、“重要原料收归国有”,等等,都属于“战争经济”范围内的处置措施。依照德国以前的政治体制,全国的经济事宜由内务大臣掌管。这本书的作者卡尔·赫弗里希,曾以内务大臣的资格,主持一切 “经济动员”,他所用的方法,很多都是靠前的;都是靠辛苦的摸索,从一点一点地经历中得出来的。所以这本书的取材,并不是像普通“教科书”那样,录入各种组织条文,而是在事后追述当时创作的艰难与得失,用来给后人做个参考而已。我国的经济组织,与德国有很大不同,因此,书中所讲述的各方面,不一定都适用于我国。但是“举一隅可以三隅反”,我们也可从这本书中获益,为以后强大祖国的国防事业做准备。一九三二年七月七日王光祈写于柏林国立图书馆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