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枚诗选(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袁枚诗选(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7.58 4.9折 36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英志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61638

出版时间2021-03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6元

货号1202324360

上书时间2024-08-07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作者简介】 

 

 

钱塘江怀古

 

琵琶亭

 

同金十一沛恩游栖霞寺望桂林诸山

 

别常宁

 

黄鹤楼

 

题柳毅祠

 

汉江遇风

 

黄金台

 

举京兆

 

释褐

 

入翰林

 

陇上作

 

新燕篇

 

西施(二*一)

 

张丽华(二*一)

 

意有所得辄书数句(四*一)

 

改官白下留别诸同年(四*一)

 

良乡雾

 

落花(十五*一)

 

抵金陵(二*一)

 

谒长吏毕归而作诗(二*一)

 

苦灾行

 

淮上中秋对月

 

署中感兴

 

捕蝗曲

 

留须

 

征漕叹

 

分校

 

李昌谷有《马诗二十一首》,余仿之作剑诗(二十二*二)

 

沭阳移知江宁,别吏民于黄河岸上

 

府中趋

 

扬州回泊燕子矶登亭望雪(二*一)

 

偶见

 

晚坐

 

春日郊行

 

元旦后二日过牛首宿丛云楼(二*一)

 

挂冠(四*一)

 

洲上寄南台

 

 

解组归随园(二*一)

 

归家即事

 

正月十七夜

 

江中看月作

 

芟竹

 

偕香亭、豫庭登永庆寺塔有作

 

读书(二*一)

 

宿白土不寐

 

好作古文苦无题目,寻春辄不如意,戏题一首

 

老将行

 

七月二十日夜

 

杂诗八首(选二)

 

南楼观雨歌

 

水西亭夜坐

 

对日歌

 

葛岭遇雪

 

元夕过关山岭雪不止

 

大风过凤阳

 

茅店

 

峡石望二陵

 

沙沟

 

山泥

 

阌乡道中

 

寄聪娘(六*二)

 

马嵬(四*一)

 

登华山

 

古意(四*二)

 

再题马嵬驿(四*一)

 

边歌

 

温泉

 

归随园后陶西圃需次长安,入山道别(三*一)

 

山居绝句(十一*二)

 

以琴与古林禅师易竹

 

 

雨后步水西亭

 

瘗梓人诗

 

南楼独坐(二*一)

 

题竹垞《风怀》诗后有序

 

买梅

 

白衣山人画梅歌赠李晴江

 

登*峰

 

削园竹为杖

 

秋夜杂诗并序(十五*一)

 

病起六首(选一)

 

午倦

 

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二*一)

 

即事

 

编得(二*一)

 

还武林出城作(二*一)

 

过葵巷旧宅

 

题柳如是画像

 

咏钱(六*一)

 

偶然作(十三*三)

 

书所见(六*一)

 

客至

 

投郑板桥明府

 

推窗

 

子才子歌示庄念农

 

春日杂诗(十二*二)

 

哭三妹五十韵

 

起早

 

明月

 

 

夜立阶下

 

除夕望山尚书赐荷囊、胡饼、鹿肉,戏谢四绝句(选一)

 

自嘲

 

九月十一日夜

 

偶作

 

送鱼门舍人入都(四*一)

 

嫁女词四首(选一)

 

早开梅冻伤矣,慰之以诗

 

春日杂诗(十二*二)

 

虎丘悬一鱼头,长三丈,询其被获情节,为作巨鱼歌

 

小仆琴书事我有年,今年赎券去,跪辞泪下,作诗

 

送之

 

 

病中赠内

 

偶作五绝句(选一)

 

雨过湖州

 

题史阁部遗像有序(四*二)

 

除夕读蒋苕生编修诗即仿效其体奉题三首(选一)

 

二月十六日苏州信来,道孀女病危,余买舟往视,

 

至丹阳闻讣

 

续诗品三十二首(选四)

 

落日

 

渡江大风

 

还杭州五首(选二)

 

在邓尉忆家中梅花,莞然有作

 

苦旱

 

 

升沉

 

题宋人诗话

 

所见

 

玩月

 

谒岳王墓作十五绝句(选三)

 

施将军庙

 

湖上杂诗(二十一*二)

 

谢赵耘松观察见访湖上,兼题其所著《瓯北集》(二首

 

选一)

 

西湖小竹枝词(五*一)

 

自题

 

遣兴杂诗(七*一)

 

仿元遗山论诗(三十八*一)

 

新昌道中

 

斑竹小住

 

从国清寺到高明寺看一路山色

 

山行

 

黄岩道中

 

观大龙湫作歌

 

卓笔峰(二*一)

 

山行杂咏(六*一)

 

看山有得作诗示霞裳

 

太白楼

 

从慈光寺步行穿石洞上木梯到文殊院

 

土人能负客游山者号曰“海马”,作歌赠之

 

悼松

 

小心坡

 

品画

 

登小姑山

 

从端江到桂林,一路山水奇绝,有突过天台、雁荡者,赋六

 

言九章,恐未足形容,终抱歉于山灵也(九*二)

 

独秀峰

 

舟中遣怀四首(选一)

 

兴安

 

日日

 

新正十一日还山(六*一)

 

遣怀杂诗(二十四*一)

 

哭蒋心馀太史(二*一)

 

憎蝇

 

渔梁道上作六绝句(选一)

 

在舟中回望天游一览楼已在天上

 

雨过

 

春日偶吟(十三*二)

 

对书叹

 

庚戌春暮寓西湖孙氏宝石山庄,临行赋诗纪事(十二首

 

选一)

 

遣兴(二十四*四)

 

纸鸢

 

高青士、左兰城两生远送江口,依依不舍,不能无诗

 

(二*一)

 

成败

 

二闺秀诗

 

重阳

 

笔不老

 

记得

 

歌者天然官索诗(二*一)

 

嘲守岁者

 

杂书十一绝句(选二)

 

示儿(二*一)

 

诗城诗(四*二)

 

病剧作绝命词留别诸故人

 

再作诗留别随园

 

 

 

[附录]

 

袁枚传记(选四种)

 

随园先生年谱方濬师编纂王英志校注

 

袁枚年谱简编王英志撰

 

袁枚评论

 

一览表(二种)王英志编制

 

我与袁枚的因缘王英志

 

 

 

后记



 

在随园故址教书,在随园故址安家,在缅怀诗人謦咳的同时,我感到袁枚对我吸引力*的是崇尚人情、揣摩人情、珍惜人情、歌咏人情,而“尊情”亦即合理。他这一种文艺思想的核心,分明是从明代李贽、汤显祖和公安派三袁承传而来的,顺乎时代的潮流,得到东南沃土的孕育,在晚明的春雷一度发生强烈震撼后,追求个性的自由和解放的星星火花,只留下一些小说和戏曲了。由于生产力破坏而带来的市民经济枯竭,人性、人情的呼声早已转为低沉。在诗文领域中,出现像袁枚这样强烈的反儒传统和人性复苏的光彩,不能不说是十分珍贵了。

 

为了勾画下作为中国市民经济和资本主义嫩芽的文艺奇葩,为了探索晚明之后文艺思潮究竟是体现为一段什么样的流程,我近年来经常注意与此有关的一系列问题。我写下了几篇有关这方面研究的文章,还初步考虑了一个整体的构制,也许可以不揣冒昧地写成一本《中国文艺启蒙思潮》吧。那么,在这本书中,为十八世纪初期个性复苏的人唱赞歌,我是不会忘记几乎是同时的文坛双星——曹雪芹和袁枚的。

 

出于这种心情的我,读到《袁枚诗选评》后的高兴是可想而知的。大约是三十年代,我曾经读过一本薄薄的《袁蒋诗选》,但作为袁氏专集的诗选还不曾见过,更不必说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点去选评的了。英志同志的这一手笔,确乎是嘉惠士林,而对我的从文艺启蒙角度来写历史说来,更是大有启迪了。

 

去粗取精,是要有眼力的。要能从四千多首诗篇中,探龙取珠,斟酌各篇特点,阐发它们的思想或艺术的优长,移步换形,互不雷同,谈何容易!特别是在“点评”中,能联系袁枚的性灵说作为印证,力求创作与理论相结合,这对读者就更有帮助,使他们对诗歌的意蕴和技法的领略更为深化。英志同志研究古代文论有素,而于子才性灵说又早有专门著述。在这点上,对于我们的心灵中的“随园”任导游之职,是更多一层有利的条件的。

 

让我们从选评者的指引中走进这一位“不失其赤子之心”(《随园诗话》卷三)诗人的心灵世界吧。鄙视道学之情,流连山川风物之情,离别相思之情,特别是哀悼骨肉和亡友的沥血之情,因为“得其真” (《寄程鱼门之五》)而深深印着自我,孕育了一切出自肺腑的诗篇。精华所在,都成为我们深切领悟这一位性灵派大诗人的绝妙印证了。

 

可以保证,我们这次的心灵漫游,不会漏去任何一个非游不可的、代表性的佳景,而且是可以获得此中佳趣的,因为我们很幸运,有这么一位杰出的导游者。


【免费在线读】

商品简介

作者简介

王英志,(1944-2021),原《苏州大学学报》编审,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导。著作有《灵境诗心-中国古代山水诗史》(清代编)《清人诗论研究》《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新探》《古典美学传统与诗论》《性灵派研究》《袁枚评传》《袁枚全集》《李清照集》等约20种。


【媒体评论】

寂寞的名山事业——纪念“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面世六十年

 

(作者:尚晓岚)

 

 

 

*近,《红楼梦》的作者署名忽然成了热门话题,“无名氏续”挑战了高鹗作为续书者的“常识”。实际上,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署名早在2008年就已发生变动,此后一直延续,如今竟随着“四大名著珍藏版”的推出发酵成了“新闻”。

 

 古典文学的研究和出版,或许就是这般“炒冷饭”的事业。年复一年,修订、再版、加印,署名也好校注也罢,即使细小变化的背后,都可能有大量研究成果甚至学术争论,但读者和媒体对此并不敏感,能像《红楼梦》署名这样传播开的,极少。正是这寂寞的事业,构筑了传统与经典的坚固大厦。

 

 在《红楼梦》署名问题沸沸扬扬之际,人文社悄然推出了“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版*辑。实际上,该社的“四大名著”,按传统亦属于这套丛书,数十年来堪称*通行、读者认知度*的版本。古典文学的阅读,绕不开读本丛书,而丛书的故事,要从六十年前讲起。

 

 在那个时代,古籍整理面向普通读者

 

 朝内大街166号,人文社所在地,破旧得令人倍感亲切。在书和资料足以把人埋起来的古典编辑室,青阅读记者看到了一份1958年9月的油印材料——《人民文学出版社五年出版规划草案(中国古典部分)》,内容是三套古典文学书系的选目和基本方针,其中就包括“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涵盖历代的诗词文曲小说等等,共五十种,还详细列出了丛书序言或后记的写作要求。

 

 

 

 “读本丛书,是请有影响力的学者,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编选、标点、注释。所谓‘读本’,就是以大众普及为目的,供大家阅读用的一个版本。”长期主持古典部工作的人文社副总编辑周绚隆说,“1958年,读本丛书被正式命名,它的历史还可以向前追溯。”

 

 1951年,冯雪峰主持创建人文社,从全国招纳了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古典部主任是聂绀弩,还有王利器、顾学颉、陈迩冬、舒芜、周绍良、周汝昌等等。建社初期,为满足社会上对古籍的需要,先是快速影印了一批书。“那时候国家图书馆的宋元善本很容易借出来,我们的《玉台新咏》《乐府诗集》等等都是根据宋版书影印的。”与此同时,社里开始规划和推进古籍的整理出版。

 

 “1952年我们出版了七十一回本《水浒》,影响特别大,它实际上标志着新中国整理出版古籍的开始。”周绚隆说。在那个时代,古籍整理不是学界的自说自话,而是面向读者的,要选择优秀的底本,加新式标点,校勘注释,形成一个可供普及的版本,“供给广大人民群众阅读”。1958年是出版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不仅人文社做出了“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丛书”“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的详尽规划,中华书局的点校本“二十四史”也在这一年启动,甚至商务印书馆的“汉译名著”的规划也可追溯至这一年。回望之下,不免让人油然而生敬意,在那个国家并不富裕的时代,文化和出版体现出非凡的责任和气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并不是一句空话。

 

 选家和编辑的水平,造就了经典版本

 

 读本丛书,除了几部长篇小说和名剧,多数是选本,不仅要点校,还要求编选精当,注释准确。所以选家的眼光和水平就很重要。对此,人文社内部有一个机制,周绚隆概括为:“*,谁值得做;第二,谁能做。”就是说,先敲定经典作家作品,再据此寻找能够胜任的编选者,没有合适的人就先放下,绝不凑合。有些作品,社内编辑水平很高,自己就做了,像顾学颉的《元人杂剧选》、陈迩冬的《苏轼诗选》《苏轼词选》等;还有很多书是在全国范围内选人,皆为一时俊彦,像马茂元的《楚辞选》、王伯祥的《史记选》、萧涤非的《杜甫诗选注》、钱锺书的《宋诗选注》、夏承焘和张璋的《金元明清词选》等等,现在看都是很经典的选本。读本丛书的早期版本是很多读书人的心头挚爱,它们手工绘图、书法题签、书卷气十足的装帧设计,也备受称道。

 

 人文社早年有一个习惯,为了维护品牌的严肃性,很多书初版都用副牌社的名义,经过读者和社会检验后才能纳入“人民文学出版社”旗下,像《红楼梦》在五十年代*初就是用副牌“作家出版社”的名义印行的。读本丛书的入选标准非常严格,1958年仅有余冠英的《汉魏六朝诗选》、钱锺书的《宋诗选注》等数种列入丛书。这个规矩延续下来,直到今天,只有经过读者和市场检验的书,才能戴上“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的冠冕,之前一概先以单品种面世。

 

 老一辈学者,怎样为了这套书殚精竭虑,学者型的编辑,怎样一字一词地校改,双方怎样反复沟通琢磨,留下许多事迹。记者在编辑部看到一册七十年代《杜甫诗选注》的校样,上面写满了编辑戴鸿森先生的随文批注,以及编选者萧涤非先生的答复,两人切磋商改,细致入微,水平极高。古典编辑室的李俊仔细研读过这份校样,他说:“细读这些批注文字,戴、萧二人商榷学术的画面仿佛映现在眼前。那时‘文革’结束不久,百废待兴,学术研究在回归正轨的道路上谨慎探索,该怎么走?能迈多大步?一切尚未可知,而这本校样正是当年留下的足迹。”

 

 古籍出版和一般图书不同,即使出版了,工作也未结束。钱锺书的《宋诗选注》1958年面世,记者在编辑部看到一封杨绛先生的书信,是钱先生去世后,她逐条订正《宋诗选注》的排印讹误。李俊编辑则用“此恨绵绵无绝期”来形容他改校样的感受——这句诗里的“恨”,是遗憾之意。造就一个经典版本,需要不断修订打磨,改正讹误,补充新的研究成果,一本书经过几代人之手,历时数十年,并不罕见。只要有需求,严格来说就没有终结之时。古籍出版所蕴含的精神,一如那部讲述编纂辞书的日本电影《编舟记》,精益求精,琐细平淡,无论怎样施以审美的目光,终究是寂寞的。

 

  当代人做选本,有自己的优势

 

 “文革”之前,列入读本丛书的书有十二种。据周绚隆介绍,丛书的出版在“文革”中放缓,但并未中断。“文革”后,古籍出版迎来新局面,读本丛书也在八十年代初呈现蓬勃之势。一批在“文革”中被搁置延误的书出版了,重新活跃的学术界贡献了一批新成果,还有一批作品进行了全面修订——像今天通行的人文版《红楼梦》就是这一时期面世的。

 

 近些年,读本丛书在不断地扩充和发展,一批唐宋以后的文选和诗选陆续加入。周绚隆概括为:“断的补齐,个别版本替换,有问题的修订。”古典编辑室重整规划,丛书下设三个系列:一是四大名著;二是历代诗选,如今从《先秦诗选》到《清诗选》已出齐;三是断代文选,有《唐文选》《明文选》《清文选》等。三个系列加上已有的词选、曲选、四大名剧等,结构更为平衡。

 

 余冠英先生的《诗经选》等几个选本很有名,如今由于版权原因,已不在读本丛书之列,《诗经选》更替为褚斌杰先生的选本。至于增补新书必然涉及的编选者问题,周绚隆说,要选择在某一领域有长期投入和深度积累的学者,“我们要避开那些特别忙的学术达人,掌握各种资源的学术组织者,他们是不会给你好好干的。”

 

 周绚隆认为,今人编选古籍,借助电脑和网络技术,能掌握和利用海量信息,学术研究几十年来也有长足的发展,对作家作品和版本的研究大大细化,与纯粹靠记忆和学养的前辈学者相比,这些都是优势。“但我们的专注程度不如老一辈。另外,现在借助各种工具,互相参考,选本的独特性就不如过去那么鲜明。不过,选家的个性和经典性之间未必都是同步的,首先我们还是要追求经典性,不要遗漏重要作品,希望在保证经典性的情况下有一定独特性。”

 

 人们阅读古籍的能力普遍不如以前

 

 如今,读本丛书面临着新环境,国家大力推动传统文化的复兴,读者自发的兴趣和热情也在升温。“在目前的大环境下,明显感觉经典文学的经典版本,销量在持续回升。”周绚隆介绍说,去年人文社的“四大名著”平均销量都过了五十万套,业绩超出以往。而刚面世不久的读本丛书典藏版*辑印了5000套,很快就加印了。“如果是2000年前后,印5000想卖掉,就要费很长时间。”

 

 周绚隆觉得,随着网络的普及,读者对古典文学纸质书的依赖一度有所下降,“但是现在明显感觉到,读者重新开始关注有品质、有品牌的东西。我们再版读本丛书,也是基于这样一个市场判断。”不过,他并不一味乐观,“必须承认,古典文学在全民阅读中的占比,跟过去比还是下降了很多,人们阅读古籍的能力普遍不如以前。现当代作品,不管原创的还是引进的,有很多是消费品。但古典文学,即使很轻松的东西,在许多读者看来,也是知识性的,还是有一定的分量,不太容易接受。”

 

 *近,古典编辑室的葛云波写了一篇文章《如何识破机器人的“伪诗”》,他从作家韩少功的《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一文谈起。韩少功把宋代秦观的一首七绝和IBM的作诗软件“偶得”的一首作品并置,让三十多位文学研究生分辨,结果很多人“犹疑不决抓耳挠腮”。接下来,葛云波逐一分析了机器生产的这首诗的“不对劲”之处,实际上从字句到格律破绽都很明显。“熟读唐诗三百首,识破假作不用久”,葛云波觉得,目前并不是机器作的诗有多高明,而是我们自身阅读古典文学的经验不足,导致真伪莫辨。

 

 显然,积累这种经验,培育对古典文学的感受力,没有捷径,只能从*基本的阅读开始。历时六十余年锻造而成的“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就是一套打基础的书。曾经参与丛书工作的人文社老一辈编辑陈新先生认为:“时代变了,如今的出版社大多专注长篇大卷、总集、全集之类,对小打小闹的如选本等作品,基本上已无暇顾及,因此在书店中也很难找到新的古籍选本。但我认为,要弘扬我国优秀的古代文化,如果离开优秀的古籍选本,恐怕难以为功。不妨设想一下,一位普通的读者,哪有时间、精力和能力去从篇幅浩瀚的总集、全集中去吸收营养,何况优良的古籍选本,并非真正没有市场。”

 

 让古典文学走出学院的藩篱,真正成为大众的精神营养,前辈们已经做出了示范,能否接续这个事业,就要看出版界、学术界的志向和能力了。比起学院内部的研究和积累,普及恐怕是更艰难、更重大的课题。



目录

 

前言



主编推荐

“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总体介绍

 

“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是普通读者阅读古典文学的入门书和基础书。她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历史超过60年。这套丛书旨在把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作家作品呈献给普通读者,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品鉴古典文学可靠版本。这套丛书以中国历代文学经典名著、诗文名家作品为对象,约请相关领域卓有成就的学者整理注释,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质量可靠且方便阅读的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书和入门书。

这套丛书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是在“读本丛书”的基础上进行分化重组(四大名剧和小说部分另做新丛书)、遴选再版、增补扩充而成。该丛书分批编辑出版,*辑于2017年12月出版,第二辑于2020年1月出版。第三辑于2021年1月出版。

一、这是一套古典文学普及读本,丛书以选本为主,撷取代表性作家的代表性作品,把古典文学*精华的部分呈现给读者。

二、时间从先秦至晚清,贯穿中国古代历史,文体涵盖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诗、赋、乐府、词、散文、戏曲等主要文体。

三、整理者皆是学殖深厚的学者,如钱锺书、王伯祥、俞平伯、余冠英、游国恩、唐圭璋、萧涤非、夏承焘等,他们都是当代学术大家、名家,工作严谨细致,认真规范。这些图书也是他们的代表作。

四、众多图书经过几代读者的认可,具有良好的品质口碑。

五、丛书至今历时六十余年,图书经过多次再版修订和编辑加工,质量日臻完善。

六、本次出版,所有图书皆重排、重编、重校,版式、封面设计典雅大方。


【内容简介】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