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罢溪声数落梅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23.65
5.3折
¥
45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汤炳正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62000
出版时间2020-10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5元
货号1202158897
上书时间2024-08-0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代序
辑
失落的童心
海滨拾趣
关于“书”的故事
我写《彩云曲》的前后
忆太炎先生
章太炎先生之日常生活
“孤岛”三五事
从鲁迅先生的“像”说起
海岳烟尘记
重过双石铺
伍非百先生传并附记
追记“花溪小憩”
狮子山的初一瞥
“劳改犯”的自白
万里桥畔养疴记
屈里寻踪
无名书屋话沧桑
龙泉驿看花所想到的
记姜亮夫教授
学术与友谊
屈原
我与《楚辞》
治学曝言
自述治学之甘苦
自述治学之经过
第二辑
《东庐诗钞》序
《古韵学管见》前言
“太炎先生遗照”跋
《文字之初不本音说》跋
《论章太炎》序
“屈原问题学术讨论会”书怀并序
《语言之起源》自序
《渊研楼酬唱集》序
《湘西民歌集》序
《自在》序
《千家诗新编》序
《渊研楼屈学存稿》自序
题《刘伯骏先生绘画册》
旧校本《顾亭林诗文集》跋
“”和“针”
《〈成均图〉与太炎先生对音学理论的建树》结语
第三辑
致李恭(三通)
致汤国梨(四通)
致姚奠中(四通)
致王焕镳(一通)
致汤浩正(二通)
致姜亮夫(二通)
致金德建(一通)
致饶宗颐(一通)
致郭在贻(二通)
致郑文(一通)
致汤棣正(三通)
致章念驰(二通)
致赵逵夫(二通)
致黄中模(二通)
致朱季海(一通)
致汤序波(五通)
致毕庶春(一通)
致崔富章(二通)
致杨乃乔(一通)
致竹治贞夫(三通)
致敏泽(一通)
致汤序波、孟骞(五通)
致陈怡良(二通)
致力之(二通)
致张中一(一通)
编后记
内容摘要
该书是有名学者汤炳正的作品集。全书共分三辑,辑为自述成长、治学、游历履历。其中关于师从章太炎的回忆,关于屈原和楚辞的治学经过,关于个人成长和对书的感情等篇章,很好有名。第二辑为序跋集,间有关于语言学、散文创作和治学态度的精妙议论。第三辑为书信集。全书以作者生平为暗线编排,堪称散文中的口述史、文零散文字间的传记。从中亦能看出时代发展变迁,以及中国现当代学者随社会、境遇而转变的治学历程。
媒体评论
汤炳正: “承继绝学惟一有望之人”
李浴洋
汤炳正(1910—1998)是太炎晚年弟子之一,也是有名的语言学家与楚辞学家。其一生经历与同门姚奠中多有若合符节之处。以其高寿,也因其不懈,汤炳正亦可谓“二十世纪风云的见证人”。出生于山东荣成的他,早年曾到北京游学,1935年毕业于马君武创办的私立民国大学。同年考入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就读,也是太炎指导的研究生之一。此后历任“章氏国学讲习会”讲师、贵阳师范学院教授、贵州大学教授、川北文学院教授与四川师范大学教授,是屈原与《楚辞》研究重镇,同时在语言学尤其是语源学方面具有重要建树。主要著作有《屈赋新探》《楚辞类稿》《渊研楼屈学存稿》与回忆录《剑南忆旧》等。在学术研究之余,亦为诗词名家,早在青年时期就以《故宫行》《彩云曲》等长诗著称于世,被誉为“有元白遗风”。太炎夫人汤国梨曾言:“章生前对汤极赏识,以为乃承继绝学惟一有望之人。”
太炎晚年得意弟子
早在成为“章门弟子”之前,汤炳正其实就已经开始了自己的治学生涯。1931年,他离开家乡,前往北京游学。原本计划报考北京大学的他,因为没有正式的中学毕业证书而作罢。1933年,他入读私立民国大学新闻系。两年以后,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他的毕业论文《小型报的缺点及其改善办法》被推荐到当时专享的新闻理论期刊《报学季刊》上发表。这是汤炳正生平抢先发售发表学术论文。
不过,虽然就读的是新闻系,但汤炳正真正的学术志趣还是在传统的文史研究。在读书期间,他广泛利用北京的图书资源,开始研究杨雄的《法言》。他曾回忆道,自己在这一时期“风雨无阻,寒暑不辍必到北京图书馆看书”。他以前辈学者汪荣宝的《法言》研究作为参照,发现其《法言疏证》与《法言义疏》两部巨著中存在不少错讹,于是写作了十余万字的《〈法言〉补正》,从而奠定了自己的学术基础。
1935年,汤炳正在民国大学毕业以后报考了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次年,他又报考了章太炎的研究生。根据他的回忆,太炎所出试题为“自述治学之经过”。而汤炳正的答卷,正是回顾了其北京时期的《法言》研究。值得一提的是,章太炎的弟子、时掌“讲习会”教席的中央大学教授汪东便是汤炳正批评的汪荣宝之弟,而为汪荣宝的《法言义疏》作序的又是章太炎的另一有名弟子黄侃,还有为汪荣宝亲撰墓志铭,对其大加表彰的更是章太炎本人。在此情形下,汤炳正仍旧坚持有礼有节地陈述了自己在《〈法言〉补正》中的观点。此举获得了太炎的极大好感,不仅将其录取为研究生,还把他的答卷发表在了自己主编的《制言》杂志上。成为研究生之后,太炎也多次招其谈话,以得意弟子视之。
汤炳正也不负太炎期望,不仅其学在太炎晚年弟子中出类拔萃,其人也深得太炎夫妇赏识。太炎去世以后,汤炳正被同门公推为代表,负责在追悼大会上发言。《大公报》的报道便是“汤炳正述章氏讲学精神”。太炎夫人汤国梨表示:“章生前对汤极赏识,以为乃承继绝学惟一有望之人。”
在治丧期间,汤炳正还应《大公报》之约,写作了一篇《章太炎先生之日常生活》,成为时人与后世了解太炎晚年生活的重要文献。此后他又出任“章氏国学讲习会”讲师,负责讲授“声韵学”与“文字学”两门课程,承继了太炎之学的核心部分——小学。直到“抗战”全面爆发,“讲习会”被迫停办,他才离开苏州,返回故乡。汤国梨迁往上海之后,复办“太炎文学院”,也向汤炳正寄去了聘书。但因炮火阻隔,他无法到任。
苏州两年,是汤炳正的学术黄金阶段。他先后完成了五部著作——《广韵订补》《经典释文反切考》《说文部首疏义》《齐东古语》与《杨雄年谱》。不过书稿在继踵而来的战争迁徙中大都遗失,只有已经发表的部分章节,保存了下来。
转向“现代文学”研究
返回故乡的汤炳正,一边潜心著述,一边在当地中学任教。1943年,他乔装成商贾,逃往了大后方。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迁徙以后,他于1946年出任贵阳师范学院副教授,同年又转任贵州大学副教授,次年被评为教授。此后他便一直流寓西南,直到去世。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汤炳正出任川北文学院国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次年川北大学成立,他任中文系教授,同时开始讲授“现代文学”课程。1952年,川北大学改为四川师范学院,他又任“现代文学教研组”主任。其后二十余年,汤炳正的主要学术领域便转向了“现代文学”研究。
汤炳正主要讲授 “现代文学史”与“诗词讲座”两门课程。讲授这类课程,在当时自然是政治标准,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他还是进行了很多思想与意识层面上的探索。他写作了多篇关于“五四”与鲁迅的研究论文,并有“现代文学史讲稿”存史。在诗词研究中,他也独出机杼。而他的研究始终与讲授相生相成。听过他的“现代文学史”课程的同学回忆道:“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这篇被高年级学长们称作‘天书’的文章,汤老师的讲述如剥笋一般,层层剖析,丝丝相扣,使我们对鲁迅和这两位现代文学的大师,有了较准确的认识和把握。”听过他的“诗词讲座”的同学也说,他“那铿锵的语调”,“似乎带有一种金石的韵味”,“他对诗词形象性的讲解”,“颇引人遐想”。
在汤炳正之孙汤序波所著《汤炳正传》中,专门为他的“现代文学”研究单列了一章。据说,汤炳正本人对此是持反对意见的。他说:“对这方面,我是以学习心想事物的态度来对待的,并不是做什么‘研究’”,“优选不要立专章专节”。汤炳正此说,固然出于自谦,但他不愿再回首自己的这段经历,想必还有更为重要的两个原因。一是转向“现代文学”研究的二十余年,也正是其置身政治运动,正常的学术与生活状态被严重干扰的一个阶段;虽然其在这一领域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付出与收获远远不成比例,何况其中间杂的还有其他蹉跎与创痛。二是作为“章门弟子”,其致力传统文史之学的信念一生不渝,“现代文学”研究尽管也可以做出成绩,但与古典学术相比,孰轻孰重在他的心中相比自有判断;而这也可以说明为何一旦条件宽松,他就即刻开始了屈原与《楚辞》研究,并在语源学领域大放异彩——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才是他念兹在兹的学术事业。
对于汤炳正的“现代文学”研究,既不宜过高评价,也不应轻易否定。时过境迁,他本人可以有所取舍,但在看待与评述这段历史时,无疑应当更具一种“了解之同情”。这种“了解之同情”的态度,既指向历史中的个体,也指向历史进程本身。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975年,汤国梨致信时任国务院,呼吁组织专人整理太炎遗著。汤炳正与姚奠中都是信中推荐的理想人选。姚奠中自此从“”动乱中恢复学术状态,日后与弟子董国炎一道编成了《章太炎学术年谱》。而汤炳正大略也在同一时期重新回到了古典学术的研究之中。
在1950年代,汤炳正把主要精力投入了“现代文学”研究。进入1960年代以后,他虽然有意系统研究屈原与《楚辞》的相关问题,但受到时代氛围影响,只发表有《〈屈原列传〉新探》与《〈楚辞〉成书之探索》两篇论文。直到1976年,他才重新规划了自己的学术生涯,其标志便是编定了《屈赋新探》一书的写作提纲。
从1977年开始,汤炳正以每年数篇论文的速度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其学术状态仿佛回到了青年时代。1982年,《屈赋新探》全书便告完成。1985年,他的另外一部力作《楚辞类稿》也顺利杀青。两书分别于1984年与1988年出版,问世以后成为了“新时期”以来楚辞学界的重要创获。前者被认为是“楚辞研究中的一座里程碑”。汤炳正也因此成为了楚辞学界的泰斗。他晚年招收的研究生便均为楚辞学方向。
在屈原与《楚辞》研究取得非凡成就的同时,汤炳正还在其早年从事的语言学研究中继续推进。除去“楚辞讲座”,他晚年开设的另外一门主要课程即是“《国故论衡》讲疏”。1986年,汤炳正根据其中一讲的讲义完成了《〈成均图〉与太炎先生对音学理论的建树》一文。此后,他在语源学领域用功甚勤。1990年,他的《语言之起源》一书出版,收录了他在这一方面的主要成果。他自信地表示:“我把有清一代的语源学全部给推翻了。”
正如太炎晚年一样,汤炳正晚年在学术研究之余,也把更多精力放在了不遗余力的奖掖后学上。他生命的很后近二十年,留下了大量为年轻学者的著作撰写的序言以及同他们的通信论学。后者今已辑录到《汤炳正书信集》一书中。这些序言与通信,毫无客套与敷衍之处,皆为针对具体学术问题与研究方法提出的中肯意见。汤炳正在信中不仅以接近平等的姿态与晚辈学者进行交流,同时也将自己的毕生经验“金针度人”,读来实在令人感动。
(载《南方教育时报》2016年9月16日)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