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61.55 5.7折 ¥ 108 全新
库存19件
作者李继明,杜杰慧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319539
出版时间2021-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08元
货号1202560749
上书时间2024-08-06
《中医中药入门一本通》原为陈景岐编辑,选辑了历代重要中医文献,以及通俗易懂的中医入门书籍,如《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珍珠囊》《崔真人脉诀》《医宗金鉴》《神农本草经》《傅青主女科》《大生要旨》《长沙方歌括》《金匮方歌括》《斑论萃英》《温热论》《温病条辨》《伤寒指掌》《伤寒舌鉴》《笔花医镜》《正骨心法要旨》《伤科证治》《经验喉科紫珍集》《喉痧正的》《白喉治法忌表抉微》《汤头歌括》《药性歌括》等50余种中医传世经典。每一子目下包括一种至数种前代文献,并在某些疑难处增有注解。本书体现出如下特点:①内容全面。本书涵盖中医基础理论、脉诊、舌诊、方剂、中药以及临床各科,基本上覆盖了学习中医学所的基础和临床知识。②选材精当。中医文献浩如烟海,欲以一本书来较全面地反映中医药知识并非易事,本书从“入门”与“实用”两点出发,较好地解决了选材难的问题。③切于实用。本书偏重于临床应用,除了的基础知识外,内科、妇科、儿科、外科、五官科等临床各科内容囊括无遗,病症与方药相对应,十分便于应用。④篇幅适中。本书内容精炼,便于阅读研习。⑤通俗易懂。本书多选取通俗易懂的书籍,同时有许多便于记诵的歌括,并附有一些插图,难于理解的内容还增有注解,即便是初学者,阅读起来也不会有太多的障碍。原书印行时题为“中国医学入门”,又题“中医百日通”,虽不一定百日之内即可学通,但只要认真阅读研习,入中医药学之门也不是不可企及的事情。
陈景岐原书也存在校勘不精、错讹较多、文字窜乱等问题,原书仅有圈点,且句读错误较多,插图也模糊不清,不利于阅读学习。所以,我们对原书进行了校勘和标点整理。选择所引原书善本,对全书进行了仔细校勘,改正其错脱衍倒,调整其文字窜乱。对明显的错字予以迳改,其有校勘意义之处则出校语说明。原书中句读符号一律不予保留,而使用新式标点符号。统一全书体例,重新分篇立目,使之条目清楚。对原书中插图进行了描绘涂改,务求清晰美观。全书使用简化汉字横排印刷。
学习中医,对中医古籍文献的阅读学习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但中医古籍文献的数量众多,往往使初学者难于选择,无从着手。即使是中医药专业人员,既要忙于做好本职工作,又要忙于学习和吸收科技新知识,难于有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阅读、学习中医古籍文献。所以,一部选材精当,部头适中,内容全面,既有学术价值又能指导临床运用的中医古籍文献,是目前所急切需要的,《中医中药入门一本通》恰恰是这样一部符合要求的书籍。我们编写本书的目的就是为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和学习者提供一部具有参考和实用价值的好书。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介绍了中医诊脉、辨舌、药性和汤头入门等基础理论知识,其中包括寒性、热性、温性与平性药物248种,汤头方剂200余首及各种舌苔插图120余幅。中篇介绍了《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论》《温病条辨》等中医经典理论知识,其中包括中医名家张仲景、陈修园、吴瑭、薛雪和叶桂等的主要理论与方剂,仅陈修园的《金匮方歌括》和《长沙方歌括》中的方剂就达300余首。下篇介绍了妇科、产科、外科、疔科、伤科、眼科和喉科入门等中医临床应用知识,包括傅山、亟斋居士、陈若虚和曹心怡等中医名家治疗各科疾病的主要理论与方剂。根据临床需要作者对原书进行了部分修改,增加了“食鉴本草”和“药症忌宜”等内容。本书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可供中医师、中药师、中医院校学生及中医爱好者参考阅读。
李继明,成都中医药大学国学院研究员,从事中医教学、科研和临床工近40年,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古籍文献整理、中医文化、地方医学史和出土医药文献研究,出版中医古籍整理专著10余种,发表中医学术论文30余篇,著有《四川中医药史话》《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李斯炽》《中华中医昆仑李斯炽卷》《李斯炽医集》《揭秘敝昔遗书——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医学文物文献初识》等专著。
目 录
篇 中医基础
第1章 诊脉入门 2
一、《南雅堂医书》平辨脉法歌诀
2
(一)平脉法 2
(二)辨脉法 4
二、《珍珠囊》脉法诸歌 6
(一)诊脉至捷歌 6
(二)妊娠脉歌 6
(三)小儿脉歌 7
(四)《玉函经》注解 7
(五)生死歌诀 8
(六)诊杂病生死歌诀 12
(七)诊暴病歌 12
(八)形证相反歌 12
(九)诊四时病五行相克歌诀
12
(十)伤寒决生死脉歌 12
(十一)阳毒阴毒歌 12
(十二)诸杂病生死歌 13
(十三)察色观病生死歌 14
(十四)五脏察色候歌诀 15
(十五)难产生死歌 15
(十六)新产生死歌 15
(十七)妊娠伤寒歌 15
(十八)产后伤寒歌 16
三、《医宗金鉴》四言脉诀 16
四、梦觉道人《三指禅》辑要 25
(一)脉学源流 25
(二)定脉部位 26
(三)寸尺解 26
(四)六部脉解 26
(五)定至数 27
(六)二十七脉名目 27
(七)缓 27
(八)有胃气生 27
(九)脉贵有神 28
(十)读缓字法 28
(十一)四时平脉 28
(十二)浮沉迟数四大纲 28
(十三)对待总论 29
(十四)奇经八脉 32
五、金溪龚信《脉诀》 32
(一)脉学大要 32
(二)脉体捷法 37
(三)诸脉相类 39
(四)止脉 39
(五)分人迎气口脉诀 39
(六)内因脉 40
(七)外因脉 40
(八)不内不外因脉 40
(九)死绝脉 40
(十)动止脉 40
(十一)诸脉宜忌类 41
第2章 辨舌入门 42
一、江笔花《望舌色》 42
二、方耕霞《舌苔歌诀》 42
三、吴坤安《察舌辨证歌》 43
四、张诞先《伤寒舌鉴》 49
(一)白苔舌总论 49
(二)黄苔舌总论 54
(三)黑苔舌总论 58
(四)灰色舌总论 61
(五)红色舌总论 63
(六)紫色舌总论 67
(七)霉酱色舌苔总论 70
(八)蓝色舌苔总论 70
(九)妊娠伤寒舌总论 71
第3章 药性入门 73
一、青囊药性赋 73
(一)诸品药性阴阳论 73
(二)寒性类 73
(三)热性类 74
(四)温性类 74
(五)平性类 75
(六)药性赋 75
(七)诸品药性赋 76
(八)引经药报使歌 81
(九)六陈歌 82
(十)十八反歌 82
(十一)十九畏歌 82
(十二)妊娠禁服歌 82
(十三)药相主治五脏法 83
(十四)用药身梢论 83
(十五)用丸散论 83
二、药性歌括 83
三、分类药性 96
(一)补气药性 96
(二)下气药性 96
(三)破气药性 97
(四)补血药性 97
(五)止血药性 97
(六)破血药性 97
(七)健脾强胃药性 97
(八)温脾暖胃药性 97
(九)调脾开胃药性 97
(十)补肺虚嗽药性 97
(十一)泻肺实嗽药性 97
(十二)治诸咳嗽药性 97
(十三)诸喘急药性 98
(十四)退诸火热药性 98
(十五)退虚热药性 98
(十六)退劳热骨蒸药性 98
(十七)发汗药性 98
(十八)止汗药性 98
(十九)消食药性 98
(二十)宽中药性 98
(二十一)散膨消痞药性 98
(二十二)止渴药性 98
(二十三)解郁药性 98
(二十四)通大便药性 98
(二十五)利小便药性 98
(二十六)消水肿药性 99
(二十七)止呕吐及吐酸药性 99
(二十八)止泄泻药性 99
(二十九)治痢疾药性 99
(三十)治疟疾药性 99
(三十一)辟瘟消胀药性 99
(三十二)治头痛药性 99
(三十三)治头风药性 99
(三十四)治头眩药性 99
(三十五)治脑痛药性 99
(三十六)治心痛药性 99
(三十七)治腰痛药性 100
(三十八)治胁痛药性 100
(三十九)治膝痛药性 100
(四十)治咽喉肿痛及声音
不出药性 100
(四十一)治眼目不明及肿痛
药性 100
(四十二)治身体风痛药性 100
(四十三)治齿牙疼痛药性 100
(四十四)治耳聋药性 100
(四十五)去风药性 100
(四十六)去寒药性 100
(四十七)去湿药性 101
(四十八)补肾益精药性 101
(四十九)兴壮元阳药性 101
(五十)滋补真阴药性 101
(五十一)正心定聪药性 101
(五十二)强筋壮骨药性 101
(五十三)治梦泄遗精药性 101
(五十四)补益虚损药性 101
(五十五)破积块药性 101
(五十六)理伤损药性 101
(五十七)治痈疮止痛排脓
消肿药性 101
(五十八)治乳痈药性 102
(五十九)治黄疸药性 102
(六十)治心烦难眠药性 102
(六十一)治肠风下血药性 102
(六十二)治淋病尿血药性 102
(六十三)治吐血药性 102
(六十四)通经水药性 102
(六十五)调经水药性 102
(六十六)安胎药性 102
(六十七)治产后血迷药性 102
(六十八)治产后气血诸病药性
102
(六十九)治血崩药性 102
(七十)治带下药性 102
(七十一)治腹中诸虫药性 102
(七十二)治堕胎药性 103
(七十三)治霍乱转筋及祛
烦暑药性 103
(七十四)治辟岚瘴药性诗 103
(七十五)肠风酒痔药性歌 103
(七十六)药性治中有制诀 103
(七十七)膨胀忌服 103
(七十八)用药凡例 103
四、本经便读 104
(一)《神农本草经·上品》 104
(二)《神农本草经·中品》 108
(三)《神农本草经·下品》 112
五、名医别录 114
(一)梁·陶弘景《名医别录》
114
(二)唐·苏恭《唐本草》 116
(三)唐·陈藏器《本草拾遗》
116
(四)唐·甄权《药性本草》
117
(五)蜀·韩保升《蜀本草》
117
(六)宋·马志《开宝本草》
117
(七)宋·苏颂《图经本草》
118
(八)宋·掌禹锡《嘉祜本草》
118
(九)宋·大明《日华子诸家
本草》 118
(十)元·朱震亨《本草补遗》
118
(十一)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119
第4章 汤头入门 120
一、徐灵胎方剂论 120
(一)方药离合论 120
(二)古方加减论 120
(三)方剂古今论 121
(四)古今方剂大小论 121
(五)煎药法论 122
(六)服药法论 122
二、方耕霞《新辑汤头歌诀》 122
(一)表散之剂 122
1.人参败毒散 122
2.杏苏散 123
3.银翘散 123
4.桑菊饮 123
5.防风解毒汤 123
6.竹叶柳蒡汤 124
7.普剂消毒饮 124
8.甘露消毒饮 124
9.麻黄汤 124
10.桂枝汤 125
11.大青龙汤 125
12.小青龙汤 125
13.葛根汤 125
14.九味羌活汤 126
15.小续命汤 126
16.再造散 126
17.五积散 126
18.羌活胜湿汤 127
19.三物香薷饮 127
20.川芎茶调散 127
21.金沸草散 127
22.苍耳散 127
23.清震汤 128
24.香苏饮 内伤外感 128
25.牛蒡豆豉汤 128
(二)攻里之剂 128
1.大小承气汤 128
2.调胃承气汤 129
3.大小陷胸汤 129
4.增液承气汤 129
5.大柴胡汤 129
6.凉膈散 129
7.蜜煎导 130
8.木香槟榔丸 130
9.枳实导滞丸 130
10.疏凿饮子 130
11.舟车丸 131
12.滚痰丸 131
13.实脾饮 131
14.清气化痰方 131
15.枳实消痞丸 132
16.八正散 132
17.五苓散 132
18.茵陈蒿汤 132
19.龙胆泻肝汤 132
20.导赤散 133
21.泻黄散 133
22.泻白散 133
23.泻青丸 133
24.葶苈大枣汤 133
25.洁古芍药汤 134
26.附子泻心汤 134
27.半夏泻心汤 134
28.润肠丸 134
29.通幽汤 134
30.万氏牛黄丸 135
31.至宝丹 135
32.紫雪丹 135
33.太乙玉枢丹 135
34.苏合香丸 136
35.活络丹 136
(三)和解之剂 136
1.小柴胡汤 136
2.黄连汤 136
3.逍遥散 137
4.藿香正气汤 137
5.六和汤 137
6.平胃汤 137
7.保和丸 138
8.越鞠丸 138
9.四磨饮 138
10.苏子降气汤 138
11.旋覆代赭汤 138
12.橘皮竹茹汤 139
13.丁香柿蒂汤 139
14.二陈汤 139
15.半夏天麻白术汤 139
16.三子养亲汤 139
17.定喘白果汤 140
18.五皮饮 140
19.清脾饮 140
20.绝疟七宝饮 140
21.何人饮 140
22.鳖甲饮子 141
23.达原饮 141
24.橘核丸 141
25.中满分消汤 141
26.韭汁牛乳饮 142
27.瓜萎薤白汤 142
28.栀子豆豉汤 142
29.黄土汤 142
30.脚气鸡鸣散 142
31.顺风匀气散 143
32.独活寄生汤 143
33.奔豚汤 143
34.痛泻要方 143
35.清暑益气汤 143
36.三仁汤 144
(四)寒凉之剂 144
1.白虎汤 144
2.竹叶石膏汤 144
3.犀角(代)地黄汤 144
4.六一散 144
5.葛根芩连汤 145
6.消斑青黛饮 145
7.化斑汤 145
8.清宫汤 145
9.冬地三黄汤 146
10.玉女煎 146
11.清瘟败毒饮 146
12.神犀丹 146
13.甘露饮 146
14.沙参麦冬饮 147
15.杏仁滑石汤 147
16.清燥救肺汤 147
17.清胃散 147
18.当归六黄汤 147
19.秦艽白术汤 147
20.滋燥养营汤 148
21.左金丸 148
22.补肺阿胶汤 148
23.千金苇茎汤 148
24.猪肾荠苊汤 149
25.消渴方 149
26.小蓟饮子 149
27.清心莲子饮 149
28.白头翁汤 149
29.黄连阿胶汤 150
30.清骨散 150
(五)温热之剂 150
1.理中汤 150
2.真武汤 150
3.四逆汤 150
4.白通汤 151
5.吴茱萸汤 151
6.四神丸 151
7.苓桂术甘汤 151
8.芪附汤 152
9.天台乌药散 152
10.回阳救急汤 152
11.大顺散 152
12.来复丹 152
13.黑锡丹 153
14.半硫丸 153
15.浆水散 153
(六)补益之剂 153
1.四君子汤 153
2.四物汤 154
3.小建中汤 154
4.补中益气汤 154
5.归脾汤 154
6.参苓白术散 155
7.养心汤 155
8.人参养营汤 155
9.金匮肾气汤 155
10.炙甘草汤 156
11.生脉散 156
12.地黄饮子 156
13.右归饮 156
14.当归补血汤 157
15.七宝美髯丹 157
16.天王补心丹 157
17.紫菀汤 157
18.黄芪鳖甲散 157
19.妙香散 158
20.黑地黄丸 158
21.虎潜丸 158
22.通关滋肾丸 158
23.河车大造丸 159
24.斑龙丸 159
(七)固涩之剂 159
1.金锁固精丸 159
2.真人养脏汤 159
3.茯菟丹 159
4.桑螵蛸散 160
5.诃子散 160
6.桃花汤 160
7.柏子仁丸 160
8.阳虚自汗牡蛎粉 160
9.猪肚丸 161
10.萆薜分清饮 161
(八)因证之剂 161
1.瓜蒂散 161
2.稀涎散 161
3.乌梅丸 162
4.化虫丸 162
5.集效丸 162
6.葛花解酲汤 162
7.烧祥散 162
8.妊娠六合汤 163
9.达生散 163
10.交加饮子 163
11.清魂散 163
12.黑神散 164
13.羚羊角散 164
14.牡丹皮散 164
15.天仙藤散 164
16.白术散 164
17.竹叶汤 164
18.紫菀良方 165
19.失笑散 165
20.如圣汤 165
21.生化汤 165
22.保产无忧散 165
23.参术饮 165
24.升阳举经汤 166
25.真人活命饮 166
26.托里十补汤 166
27.痴狗咬灵方 166
28.锡类散 167
第二篇 经典理论
第5章
内经入门《灵素辑要》 170
一、道生 170
二、望色 175
三、闻声 177
四、察问 178
五、切脉 179
六、经络 186
七、病机 194
八、审治 230
九、生死 233
十、杂论 235
第6章 金匮入门 236
一、张仲景《金匮要略》 236
(一)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236
(二)痉湿暍病脉证 237
(三)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
238
(四)疟病脉证并治 239
(五)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239
(六)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240
(七)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
证治 241
(八)奔豚气病脉证治 242
(九)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
242
(十)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
242
(十一)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
并治 243
(十二)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244
(十三)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
并治 246
(十四)水气病脉证并治 246
(十五)黄疸病脉证并治 248
(十六)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
血病脉证治 249
(十七)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
250
(十八)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
并治 252
(十九)趺蹶手指臂肿转筋
狐疝蛔虫病脉证治 252
(二十)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
252
(二十一)妇人产后病脉证治
253
(二十二)妇人杂病脉证并治
254
二、陈修园《金匮方歌括》 255
(一)痉湿暍病方 255
瓜蒌桂枝汤 255
葛根汤 255
大承气汤 255
麻黄加术汤 255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255
防己黄芪汤 255
桂枝附子汤 白术附子汤
甘草附子汤 256
白虎加人参汤 256
瓜蒂汤 256
(二)百合狐惑阴阳毒方 256
百合知母汤 256
百合滑石代赭石汤 256
百合鸡子黄汤 256
百合地黄汤 256
百合洗方 256
瓜蒌牡蛎散 256
百合滑石散 256
甘草泻心汤 257
苦参汤 257
雄黄熏法 257
赤小豆当归散 257
升麻鳖甲汤 257
升麻鳖甲汤去蜀椒雄黄 257
(三)疟病方 257
鳖甲煎丸 257
白虎加桂枝汤 257
蜀漆散 258
附外台秘要三方(牡蛎汤、
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根汤、
柴胡桂姜汤) 258
(四)中风历节方 258
侯氏黑散 258
风引汤 258
防己地黄汤 258
头风摩散 259
桂枝芍药知母汤 259
乌头汤 259
矾石汤 259
附方(古今录验续命汤、千
金三黄汤、近效术附汤、
崔氏八味肾气丸、千金
越婢加术汤) 259
(五)血痹虚劳方 260
黄芪五物汤 260
桂枝龙骨牡蛎汤 260
天雄散 260
小建中汤 260
黄芪建中汤 260
八味肾气丸 260
薯蓣丸 260
酸枣仁汤 261
大黄虫丸 261
附方(千金翼炙甘草汤、
肘后獭肝散) 261
(六)肺痿肺痈咳嗽上气方 261
甘草干姜汤 261
射干麻黄汤 261
皂荚丸 261
厚朴麻黄汤 261
泽漆汤 262
麦冬汤 262
葶苈大枣泻肺汤 262
桔梗汤 262
越婢加半夏汤 262
小青龙加石膏汤 262
附方(外台炙甘草汤、千金
甘草汤、千金生姜甘草汤、
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
外台桔梗白散、千金苇茎
汤、葶苈大枣泻肺汤) 262
(七)奔豚方 263
奔豚汤 263
桂枝加桂汤 263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263
(八)胸痹心痛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