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31.22 4.6折 ¥ 68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李瑊 主编 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委宣传部、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渔阳里历史文化研究会 编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ISBN9787548616405
出版时间2020-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8元
货号1202066469
上书时间2024-08-06
总 序
徐建刚
经过几年的努力,“上海渔阳里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研究丛书”这套令人期待的党史研究丛书,作为上海“党的诞生地挖掘宣传工程”的成果之一,将陆续出版,非常值得祝贺。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中国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在中国共产党的孕育、诞生过程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大量史料的挖掘公布,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史研究,已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厘清了许多历史谜团,使人们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史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但就总体而言,囿于各方面的条件,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的研究,仍然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中相对薄弱的一个环节,这也是李 教授主编这套研究丛书的意义所在。
冠以“渔阳里”,这套丛书当然是以渔阳里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同以往的中共创建史研究不同,其独特的价值就在于从一个新的视角,以具体的城市空间为切入点,把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历史置于渔阳里这个上海城市具体区域开展研究。渔阳里是新老渔阳里的泛指,即是现在的南昌路 100 弄 2 号(老渔阳里 2 号)和淮海中路 567 弄 6 号(新渔阳里 6 号)。从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创建过程来看,风云激荡,群星璀璨,渔阳里始终是一个*重要的核心活动区域,许多重要的中共创建者,如陈独秀、李达、李启汉、俞秀松、*、李汉俊、刘少奇等,包括共产国际的代表维经斯基等人,都在这里生活工作,留下了大量印迹。以这一区域为中心,创造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诸多*:*个党的组织,*个团的组织,*个干部学校(外国语学社),*份党刊,*个《共产党宣言》中文版全译本,*份中国共产党的宣言,等等,包括中国共产党*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都在此完成。而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后,党的中央局领导机关有一年多的时间,也设立于此,可谓地位特殊,意义重大。所以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同渔阳里密切相关。因此,将渔阳里视为中国共产党*重要的红色起点和源头之一,是实事求是的历史定位。
李 教授近年来致力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的研究,特别是渔阳里历史研究,制定了详细的研究计划,收集整理挖掘了大量相关资料,并在此过程中组建了一个精干务实的研究团队。由她领衔的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渔阳里历史文化研究会,自成立以来,举办各类学术论坛、讲座,大力研究和宣传渔阳里的历史,已产生比较大的社会影响,“上海渔阳里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研究丛书”,即是近年来研究成果的一次汇集。丛书包括《上海渔阳里: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孕育之地》《中国共产党渔阳里时期(1920—1922)史料选编》《渔阳里研究文集》《渔阳里图志》《渔阳里人物故事》等。多位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以渔阳里为中心,把人物和事件研究进行了很好地结合,围绕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开展了深入研究,角度新颖独特,结论令人信服,无疑为深入研究这一课题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渔阳里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是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特别是将党史同城市史、区域史结合起来,极大地拓展了党史研究的空间和视角,对于新时代如何拓展党史研究的领域和方法,也很具启发意义。
2020 年是中共早期组织在渔阳里成立 100 周年,2021 年是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正式成立 100 周年,期待李 教授和渔阳里研究团队能够再接再厉,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面世。
是为序。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渔阳里: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孕育初创 (代序)
20 世纪初年,适逢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上海城市集聚展示的现代性、国
际性,使其成为文明新知的荟萃之所,变革潮流的策源之地,也为中国共产
党的成立提供了相应的社会环境。诸多因素和历史合力的综合作用,促使对
中国社会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而“渔阳里”成为展
演这“开天辟地”精彩序幕的历史舞台。
“渔阳里”是当年上海法租界的一条石库门弄堂,其间有两幢小楼,因建
成年代不同,分别称为环龙路渔阳里 2 号(今南昌路 100 弄 2 号),及霞飞路
渔阳里 6 号(今淮海中路 567 弄 6 号),这两处看似寻常的石库门建筑,却与
中共的诞生及初期活动紧紧地维系在一起,“渔阳里”因此成为中国共产党的
发源地。
1920 年 2 月,为躲避北洋政府的追捕,陈独秀经李大钊秘密护送至天津,
乘船悄然来到上海,随后入住法租界环龙路渔阳里 2 号(老渔阳里 2 号),开
始了筹建一个新型先进政党的政治实践。近代以来,中国知识阶层由于历史
传统和自身特质,以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成为中国社会发展与变革的推
动者。陈独秀既是“思想界的明星”,又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他以在思
想、文化、政治等多领域的巨大影响力,吸引了一批朝气蓬勃、富有理想的
年轻人,其中包括从日本归来的李达、陈望道、李汉俊等人,*亦于此
际途经上海,曾到老渔阳里 2 号拜访陈独秀。聚集在陈独秀周围的精英群体
是“那批有志于搞政治而倾向于马列主义的新朋友”,他们构成了上海共产党
早期组织的主要成员,其共同特点是,文化程度较高、年纪较轻、对新兴事
物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富有革命朝气。
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诞生地
1920 年 4 月,俄共(布)远东局海参崴(即符拉迪沃斯托克)分局外国
处代表维经斯基来华,经由北京来沪,在老渔阳里 2 号会见陈独秀,及陈望
道、俞秀松、李汉俊等人,商讨创建共产党的问题。1920 年 5 月,陈独秀与
沈雁冰、李汉俊、陈望道、邵力子等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6 月,陈独
秀、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在老渔阳里 2 号开会,决定成立共产
党,当时名为“社会共产党”,选举陈独秀为书记,并起草了具有党纲、党章
性质的若干条文。8 月,陈独秀与李大钊商议决定,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正式
定名为中国共产党,这是中国的*个共产党组织,*初成员有陈独秀、杨
明斋、李达、李汉俊、陈望道、俞秀松、沈玄庐等。
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即致函各地,建议“组织支部”;联络有
关人员;11 月拟订了《中国共产党宣言》。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在筹建全
国政党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组织和发起作用,因此被称为“中国共产党
发起组”。
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
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们深谙大众传媒在现代社会中的力量和作
用,正如陈独秀曾说:“要改变思想,须创办杂志。”李汉俊也说:要搞社会
革命,便不得不依靠宣传。1920 年陈独秀寓居上海,影响巨大深远的《新青
年》的编辑部即设在老渔阳里 2 号陈家。1920 年 9 月,成立新青年社,这是
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的*个出版机构,专事出版发行《新青年》,因
此,《新青年》杂志从第八卷*号开始,与群益书店脱离,正式成为上海的
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机关刊物,先后刊登了列宁的《民族自决》《过渡时期的经
济》及苏俄《劳动法典》等;还特设“俄罗斯研究”专栏,开展社会主义讨
论。该刊在全国各地拥有大量读者,销售量达“一万五六千本”,成为宣传马
列主义理论和思想的重要阵地。
在“上海新学书报风行”的社会环境中,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通
过创办刊物,设立出版机构等多种途径,翻译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加大
宣传革命理论的广度和力度。1920 年 8 月 15 日,《劳动界》周刊创刊,这是
*早向工人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刊物,李汉俊、陈独秀为发起人,并
主持编辑;1920 年 11 月 7 日,创办《共产党》月刊,是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
的内部理论刊物,李达担任主编;1920 年,成立又新印刷所,出版陈望道翻
译的《共产党宣言》*个中文全译本;1921 年 6 月,以望志路 106 号即树
德里李书城寓所为通信处,组建新时代丛书社,出版《新时代丛书》,扩大马
克思主义著作的出版渠道。这些刊物的编辑部和出版机构,大都设在渔阳里
区域内,形成了一个以老渔阳里 2 号《新青年》编辑部为核心的具有全国影
响的马克思主义宣传与出版中心。上海先进的出版发行机制、发达的通信网
络,为《新青年》等报刊作为政治实践的“粮食供给”,起到了巨大的推助作
用。“通过上海的印刷出版网络,源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更加深入地在各
地传播开来,由此培育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
培养青年人才的基地
20 世纪初年,以学生为核心的“青年”作为一种社会角色,被赋予了
担负“救国使命”的特殊义务。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敬告青年》
中明确宣示:“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渔阳里”也是上
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培养青年人才的基地。新渔阳里 6 号,原为戴季陶寓
所,后来为中俄通信社社址,1920 年 4 月维经斯基来华后创办,负责人杨
明斋,对外挂“外国语学社”的牌子,因此,外国语学社实际上是中国共
产党早期组织建立的*个培养青年干部的学校,由杨明斋任校长,俞秀
松任秘书。外国语学社的办学目的,一为掩护团的工作,二为培养党团干
部。学社表面上公开招生,实际上都由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推荐。1921 年
春起,学员分批派赴苏俄留学,其中有刘少奇、罗亦农、任弼时、萧劲光
等人。
1920 年 8 月 22 日,在陈独秀、杨明斋的指导下,俞秀松等人成立了全
国*个团组织——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俞秀松担任书记,发起人有陈望
道、李汉俊、俞秀松、沈玄庐、施存统、叶天底、袁振英、金家凤等 8 人。
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不论年龄大小,都加入青年团,开展工人运动。上海社
会主义青年团组织建立后,向各地分发团章和信件,要求建立团的组织,并
经常与北京、广州、武汉等地互通情况,交流经验。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实
际上起到了发动和组织成立青年团组织的作用。
开展工人运动的重地
阶级的规定性是政党的政治象征,也是政党动员民众、整合社会的“天
然力量”。上海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1920 年,全国工人数 194.6 万
人,其中上海有 51.38 万人,占全国工人总数的四分之一。此时寓居沪上的
陈独秀开始“转向工农劳苦大众方面”。1920 年 4 月,陈独秀在出席由上海
码头工人发起的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成立大会上,发表了《劳动者底觉悟》
的演讲,称颂“社会上各项人只有做工的是台柱子”,“做工的人*有用*贵
重”。陈独秀、俞秀松、李汉俊等人通过调查、演讲、成立工会组织、创办工
人刊物、开办工人学校等多种方式,“面向无产阶级,使之觉醒,使之振作,
使之组织起来”。1920 年 8 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劳动界》在“发
刊词”中阐明该刊的宗旨:是“教我们中国工人晓得他们应该晓得他们的事
情”。《劳动界》以朴素的语言、生动的事例,深入浅出地向工人说明劳动创
造世界、创造价值、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被工人称誉为自己的“喉舌”和
“明星”。《劳动界》的出版发行深受工人的欢迎,还影响到其他城市,各地
效仿上海,也相继创办了工人刊物,如北京的《劳动音》等。《新青年》第
7 卷第 6 号亦为《劳动节纪念号》专刊,不仅有孙中山、蔡元培的题字,还
刊载了李大钊的《五一运动史》、陈独秀的《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
等文章,并全文刊登苏俄*次对华宣言,成为宣传工人、启发工人的好
教材。
1920 年 11 月,上海机器工会在白克路 207 号(今凤阳路 186 号)上海公
立学校召开成立大会。孙中山、陈独秀等到会发表演说,这是全国*个由
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的工会团体,从此上海工人阶级才真正有了自己的组织。
中国工人在先进知识分子的宣传启发下,由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转变,工人
阶级的觉悟觉醒,成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坚实阶级基础。
中共一大筹备之处
1921 年 6 月,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以老渔阳里 2 号为联络处,由李达、
李汉俊出面进行具体的筹备,确定会议地点和日程,致函各地的共产党早期
组织委派代表到上海参加会议,起草并刻印有关文件。
1921 年 7 月 23 日,中国共产党*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望志路 106 号
(今兴业路 76 号)召开。
7 月 30 日,中共一大会议因租界密探闯入而中断。当夜,李达、毛泽
东、周佛海等部分代表在老渔阳里 2 号商议继续会议的办法。
*届中央局所在地
“渔阳里”是建党初期中央局所在地。中共一大选举成立了由陈独秀、张
国焘、李达组成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特别是 1921 年 9 月后,陈独秀由
广东回到上海,专任党中央工作,仍居住在老渔阳里 2 号。当时,陈独秀、
李达、张国焘三人常在此商量工作。“当时决定宣传工作,仍以《新青年》为
公开宣传刊物,由陈自己主持。”李达编辑《共产党》月刊,作为秘密宣传刊
物;张国焘主持劳动组合书记部的工作。中央局会议、会晤各地来沪的同志,
亦在老渔阳里 2 号举行;《中央局议决通告》《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等
重要文件,都由此发出;1922 年 7 月下旬至 10 月上旬,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
国代表大会后,中共中央仍驻陈独秀寓所,老渔阳里 2 号成为中执委议事处。
正如至今仍悬挂在南昌路 100 弄 2 号(即老渔阳里 2 号)a 陈独秀故居内的一
块铭牌所写的:“中国共产党*次全国大会决定成立中央工作部,领导当时
党的日常工作,一九二一——二三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工作部在这里办公。”
因此,老渔阳里 2 号实为中共创建初期的决策中心和党中央首脑机关所在地。
1921 年 10 月 4 日、1922 年 8 月 9 日,陈独秀两次在老渔阳里 2 号家里
被捕,于是党的工作机构进一步隐蔽化。1922 年 10 月中旬党中央迁往北京,
至此老渔阳里 2 号作为中共中央办事地点的历史任务结束。
“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的古诗句,使人油然而生慷慨悲歌的豪迈
之意,而 20 世纪 20 年代的上海渔阳里,亦是风云际会、群英会集之地。辛
亥革命后的中国,传统社会秩序处于分崩离析之中,文化的认同与整合、社
会的失范与无序、精神的困惑与迷茫,多种危机同时迸发,使近代中国处于
变局纷乱之中。极富使命感的革命志士亟须在组织化的基础上寻找一个动员
民众的新形式,特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促使了现代新型政党的出现。汇聚渔阳
里的精英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灾难深
重的民族开太平,为水深火热的众生谋福祉。在这片街区内,中国先进知识
分子完成了精英集聚、理论宣传、阶级动员、人才培养、组织创建、筹建成
立大会等项工作,“渔阳里”因此成为中国共产党孕育初心之地、红色征程
原点。
“渔阳里”与中共党史上的“*”
7
1920 年 6 月,成立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是中国*个共产党早期
组织;
1920 年 8 月 22 日,成立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是中国*个社会主义
青年团组织;
1920 年,建立中俄通信社,是*个同建党有关的无产阶级通信社;
1920 年 8 月 15 日,创办《劳动界》周刊,是*早向工人阶级宣传马克思
主义的通俗刊物;
1920 年,成立又新印刷所,出版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个中
文全译本;
1920 年 9 月,成立外国语学社,是中国共产党*个培养青年干部的
学校;
1920 年 9 月,成立新青年社,专事出版发行《新青年》,是上海早期共产
党组织建立的中共*个出版机构,自此《新青年》正式成为上海的共产党
早期组织的机关刊物;
1920 年 10 月,在新渔阳里 6 号召开上海机器工会发起会,11 月 7 日,
上海机器工会成立,这是全国*个由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的工会组织;
1920 年 11 月,创办《共产党》月刊,是上海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内
部理论刊物,也是在中国擎起的*面共产党大旗。
上海渔阳里:中国共产党
全书以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孕育之地“渔阳里”为线索,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人付出的努力和牺牲。书稿分为“渔阳星火”“人物风采”“渔阳里大事记”“媒体报道”“附录”五个部分,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的事迹,回忆那段历史,体会中国共产党建党的初心。
李瑊,本名李坚。山东蓬莱人,历史学博士。1999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现在上海大学社科学部(马克思主义学院)任教,并担任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渔阳里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长期致力于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海历史文化、宁波商人群体的研究。
总序
渔阳里: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孕育初创(代序)
渔阳星火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发祥地:上海老渔阳里 2 号 徐云根
建党伟业,1920 年从渔阳里开始 俞亮鑫
老渔阳里 2 号,一个被遗忘近百年的革命圣地 钱厚贵
中国近代大变革中的*弄:新老渔阳里 许洪新
百年风雨渔阳里 李 瑊
人物风采
陈独秀坐镇老渔阳里 2 号 徐光寿
陈望道在渔阳里 霍四通
李汉俊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起源 李丹阳
杨明斋:对党的创建多有贡献的“忠厚长者” 陈安杰
忆秀松 安志洁
老渔阳里与早期上海工人群众运动领袖“二李”袁士祥
坚忍无悔的执著诉求
——记继父俞秀松冤案平反的艰辛历程 俞 敏
渔阳里大事记
媒体报道
寻访陈独秀上海旧居 2011 年 6 月 10 日《青年报》
渔阳星火 红色源头闪烁信仰之光 2017 年 7 月 23 日《新民晚报》
渔阳里:红色征程的起点 2017 年 11 月 27 日《新民晚报》
92 岁老人回忆往事:新中国成立后陈毅市长考察了上海这个地方,筹建包括一大会址的三个馆 2018 年 4 月 8 日《解放日报》
“秘密摇篮”将建成红色纪念馆——老渔阳里 2 号汇聚建党风云 2018 年 7 月 1 日《新民晚报》
老渔阳里 2 号:红色基因孕育地 2018 年 11 月 28 日《党史信息报》
老渔阳里 2 号见证我党早期组织诞生 有专家呼吁在老渔阳里旧址上建立纪念馆 2018 年 12 月 7 日《青年报》
搬进老渔阳里四十载 赵文来与一段历史结下情缘 苦心学党史“变身”义务讲解员 2018 年 12 月 7 日《青年报》
附录
渔阳里历史文化研究会简介
渔阳里历史文化研究会纪事
渔阳里历史文化研究会在上海成立
“渔阳里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大学
举行
不忘初心,继续前行:首届渔阳里文化论坛聚焦建党历史
“薪火相传 坚定信仰”:第二届渔阳里文化论坛在复
旦大学召开
烈士的英名 我们永远铭记:纪念陈延年、陈乔年烈士
座谈会
后记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也是初心孕育之地。其中,渔阳里是一个不得不提的重要红色地标。这里不仅是《新青年》编辑部,更是中国共产党的孕育之地——*个党组织、*个团组织、*所干部学校……红色基因从这里迅速复制、传播,植入千千万万个热血青年和革命志士的心中。让我们在渔阳里,在这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孕育之地,感悟信仰之力、理想之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