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17.96 3.7折 ¥ 49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禹风 著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ISBN9787553513027
出版时间2019-09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49元
货号1201939071
上书时间2024-08-06
《静安1976》以一年四季夏、秋、冬、春四个季节为章节结构,以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主人公葛小宝)的视角,描绘了上世纪七十年代落于尘土之中的上海里弄生活,以及主人公的自我成长。小说抓住江宁路房东朱家、前资本家房客武家、主人公小宝家、晓静家、音乐家一家以及弄堂里“拉三”马红娣一家的命运浮沉。在结尾处,主人公小宝看似毫无缘由地告别了他的童稚的初恋,让一辆铁皮火车告诉晓静:我们将全速向未知的将来前进……
禹风
上海人,出生于静安区。复旦大学本科毕业后担当城市记者十余年,辞职欧游,获巴黎高等商学院硕士学位,后供职于跨国企业。亦为上海作协会员及PADl高阶潜水员。
自2015年起,其小说作品陆续发表于《当代》《人民文学》《十月》《花城》《山花》等文学刊物,亦常为《小说月报》《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等文学选刊所选登。
作品《洋流》及《鳄鱼别墅》曾获评“上海作协2017及2018年度中篇小说”,《番石榴故事》获评“中国作协2017年度短篇小说”,《炮台少年》获“2018山花文学双年奖”,《梦潜》获“广州文艺2018都市小说双年展二等奖”。
长篇小说代表作为《静安1976》《巴黎飞鱼》及《圆舞浜黑蜀葵》。
《静安1976》曾以《静安那一年》之名刊登于2017年第六期《当代》杂志,从儿童视角还原了1976年的上海小市民生活,在动荡时代不动声色的转折点上,充满理想的八十年代已然在望……
静安,1976——富有延伸空间的两个词,它们的组合,像一盏聚光灯打在真实的地段和时段上,搭好了往事的舞台。而沪语的大量运用,更瞄准了靶心的目标读者。写上海,前有张爱玲,后有王安忆、金宇澄,而禹风致力于独辟蹊径。几年来,禹风以惊人的执着、独特的经验,拼贴出了别样的上海版图,他的故事,既有弄堂里的秘密、都市中的庸常,也有大时代的哀伤。道不尽的上海,因少年的单纯心思而更显迷魅。
——《花城》杂志主编 朱燕玲
在中国,有两个城市的故事似乎天生吸引所有人注目,一是北京,一是上海。读过《静安1976》,我这个北京人也对上海有了兼具家常味道与历史分量的理解和体贴。
——《当代》杂志编辑 作家 石一枫
喜欢用漂泊的灵魂丈量世界的禹风是一个执着于让生活舞动起来的小说家,他的小说始终坚持开启生活深层的“现实性”,揭示当代中国日常化情境中蕴藏的精神“灾变”。
——《钟山》杂志副主编 文学评论家 何同彬
小说呈现某种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美。这是一部关于时间的小说,静安那一年,人生几十秋。在许多成长小说和关于那个特殊年份的小说中,它是独特的:小生活中大历史。
—— 《福建文学》副主编 文学评论家 石华鹏
《静安1976》,极其“上海”的表述,细腻,饱含真情,丝丝缕缕的生活气息实则就是一个时代*为真实动人的地方。特殊年代带着破茧之前的阵痛袒露国人的生存哲学。小说用一种宛如成长的缓慢的洞见方式,道出一个时代的演变。
——《山花》杂志编辑 作家 李晁
1976,上海。孩子的视角。小市民的人间百态,作者对于人们价值观的描述有令人欣喜的冷静,赋予整个故事知性的美感,一曲人生的咏叹调。
——作家 走走
《静安1976》,快意而悲凉,人生交响乐绵长悲怆。浓浓的上海味道,不是只有南京路黄浦江大白兔奶糖或软糯的上海话,而是流淌在物质表象下深入到骨子里的化不开的腔调,有点浅薄又有点豪气,心底牢牢守着做人的分寸。真好文字!
——《当代》读者 黄宁
小说以江宁路和陕西北路上两栋居民宅院当年小市民生活为蓝本,透过西康路小学几位男女小学生活泼的眼睛,观察了1976年上海中心城区独特的居民生涯;以丰富传神的诸多细节,质感还原出那个年代的市民脸谱。用少年的视角去切入一个政治运动频繁的时代,于时代空白页,填写逼真往昔。
《静安1976》凭借深厚生活体验及长时间对以往的反思,如陈年佳酿,试图重塑真实的七十年代。七十年代的静安上海,没有沉溺于运动,没有从属于文化,只有琐细和落在尘土里的生活本身。弄堂里会发生什么?弄堂里能发生什么?弄堂埋葬了只属于弄堂的人群,吐出了走向广阔未来的那些人……
小说语言风格清淡自持,于淡淡惆怅中铺陈故事,娓娓道来,带着恬淡自如的海上气派。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