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40.05 5.4折 ¥ 74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欧阳雪梅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ISBN9787515409665
出版时间2019-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4元
货号1201970997
上书时间2024-08-06
第二版序言
古人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全党和全国人民要加强对中共党史和新中国历史的学习。当代中国研究所作为中央赋予“研究、编撰、宣传”新中国史的专门机构和“国家队”,从2013年开始编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丛书”,并列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研究对象的时间下限为2012年中共十八大之前。到2016年10月,该项目顺利结项并出版以下6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丛书出版后,得到有关专家学者的好评,并被列入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向社会推介的创新工程重要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会会长朱佳木同志认为这套丛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构建自身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的又一创新成果,也是国史研究继续深化和细化的基础性成果。
这次出版的第二版,除了对版进行修改提炼外,主要是增补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这次增补,继续得到中共党史文献研究院、中共中央党校等单位专家的帮助,并经中央权威部门审定出版。在这里对上述单位和专家长期一贯的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感谢。此外,我们还计划于近期陆续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史》《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国两制”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文明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工作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等,不断拓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完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为广大党员干部及人民群众学习新中国史提供满意的读本,发挥好“存史、资政、育人、护国”的作用。
从人类发展的长河和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来看,新中国70年的历史很短,可以说只是一瞬间,但它却辉煌壮丽,气象万千,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也对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个重大转折及其意义,要求我们去记述好、认识好、宣传好,这是时代的要求,是党和人民的要求,我们作为新中国历史的研究者,任重道远。
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的指导下,在全国党史和新中国史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一定不辱使命,通过不断深入研究和增补修订,使这套丛书日趋完善。
当代中国研究所 武 力
2019年9月
绪 言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的研究对象
学术界关于文化词义的界定有几百种,见仁见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化定义为某一社会或社会群体特有的精神与物质、智力和情感方面的不同特点之总和,除了文学和艺术,还包括生活方式、聚居方式、价值体系、传统和信仰。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解释,文化领域代表一系列具有文化性的生产制造、活动和实践,可以归为文化和自然遗产、表演和节庆、视觉艺术和手工艺、书籍报刊、视听和交互媒体、设计和创意服务六大类,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代表着为核心的文化领域。横向领域有教育和培训、存档和保护、装备和辅助材料,相关领域包括旅游、体育及娱乐。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文化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与经济、政治相关联。恩格斯指出:“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在此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概括:“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中国共产党是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来考察文化,揭示文化的本质,认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是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下简称“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组织人民开展文化建设,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的范畴尤其是核心文化领域,是比较确定的,但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调整,表述也有所变化。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国民公德、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教育、体育、卫生、新闻出版等列入文化建设的范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概念,指出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文化与经济、政治相对应,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相对应。文化、文化建设和精神、精神文明建设,是从不同视角所作的两种表述方式。虽然前者涵盖的内容比后者更为宽广,但就实质和要义而言,二者完全吻合并相互贯通。
199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论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明确指出,文化领域包括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卫生、体育、图书馆、博物馆等各种文化事业及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科教兴国”战略确立后,在国家政策中教育与科学逐步相对独立。在1996年出台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精神文明建设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和教育科学文化,文化事业包括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哲学社会科学等。中共十五大明确了“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哲学社会科学是“科学”的一部分,“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事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2002年,中共十六大区分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2011年10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重点研究部署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相对应的文化建设,内容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哲学社会科学、新闻舆论、文学艺术、网络文化、公益性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文化人才队伍、群众性文化活动等。《决定》“对教育、科技、体育等领域,在与文化建设直接相关的问题上也有所涉及”。2012年发布的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九大任务,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设、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传播体系建设、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和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研究宣传、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思想道德建设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内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包括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与服务以及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文化规划在布局谋篇上突出了时代特征,事业与产业并重,创作生产与传播消费相连,国内与国际
呼应。
中共十八大以来,文化建设被列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突出加强思想理论建设,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加快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成熟定型,提升文化开放水平,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
从上述历史脉络可以看出,与经济、政治、社会对应的文化范畴很广泛,包括思想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文化遗产保护、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文化人才队伍等核心的文化领域;教育、科学、体育作为与文化紧密相关的领域,仍然纳入文化史研究范畴,但对教育和科技的描述偏重于其有关思想理念、政策、制度体制和成就方面的内容。本书研究的是大文化,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的文化大部分重合,但范围更广阔。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分支学科,本书从文化的角度记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全过程。由于篇幅所限,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研究不可能对上述头绪众多的文化领域一一进行全面梳理,而是以新中国发展为历史背景,以客观史实为基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探索为主线,梳理新中国成立70年来文化建设与发展的主体脉络,重点关注国家层面有关文化建设理论、方针、政策的演变及实践成果,考察文化领域的制度建设,介绍、分析文化领域具有重大意义的标志性事件、问题和社会思潮,以及人民群众有代表性的文化创造,体现每一历史时期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经验教训,把握当代中国文化发展规律。
欧阳雪梅,湖南汨罗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与发展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中华思想通史》第16卷首席研究员。代表性著作有《当代中国文化》(翻译成英、俄、波斯文)、《刘少奇强国富民思想比较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1961年卷》(执行主编);在《当代中国史研究》《党的文献》《新视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目 录
绪 言 1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的研究对象 1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建设的主要特征 4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的研究方法与历史分期 17
章 社会主义文化的奠基(1949—1956) 21
节 改造旧文化,建设新文化 22
一、确立为人民大众的文化方针 22
二、文化管理体制的建立 24
三、戏曲改革 27
四、新闻出版广播业的建设 29
五、文字改革 32
第二节 教育科技的革故鼎新 35
一、教育制度和学校课程改革 35
二、调整高等院校院系和布局 38
三、组建新的科研机构 40
四、哲学社会科学奠基起步 43
五、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的制定 46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 49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和著作的出版 49
二、普及马克思主义知识 50
三、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52
四、思想文化领域对唯心主义的批判 54
五、知识分子问题会议的召开 58
第四节 新文化建设初见成效 60
一、文化事业的成就 60
二、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建立 63
三、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65
四、“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69
五、对外文化交流 71
第二章 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良好开端与曲折发展(1956—1966) 75
节 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良好开端 75
一、提出科学文化现代化目标 76
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及贯彻 78
三、“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思想的形成 82
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局面 84
第二节 思想文化探索中的失误及调整 86
一、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对文化领域的影响 86
二、文化领域的“大跃进” 89
三、文化政策的调整 92
四、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 99
第三节 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102
一、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102
二、领导人的读书活动与干部轮训 104
三、学习雷锋和焦裕禄等先进人物 107
四、全国学习解放军、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 108
第四节 意识形态领域的过火批判 112
一、对文艺界、文艺作品的错误批判 113
二、的“两个批示”与文艺界整风 114
三、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过火批判 118
第五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化成就 121
一、教育改革的探索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121
二、科学技术事业的快速进步 125
三、文艺创作成果丰硕 127
四、新闻出版事业成就显著 130
五、文物保护工作取得进展 132
六、体育事业的突破 135
第三章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遭遇严重挫折(1966—1976) 138
节 “文化大革命”文艺界首当其冲 138
一、批《海瑞罢官》:“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索 139
二、“二月提纲”的拟定和被批判 141
三、《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及其影响 143
第二节 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严重挫折 146
一、“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的系统化 146
二、文艺百花凋零 148
三、教育遭受重创 152
四、新闻出版事业之殇 155
五、影射史学的恶性发展 156
六、知识分子遭受冲击和迫害 158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艰难发展 161
一、周恩来领导纠正“左”倾文化政策 161
二、邓小平主持文化政策的调整 166
三、科技领域在逆境中有所突破 170
四、文物保护的努力与考古发掘的重大发现 173
五、对外文化交流的特殊使命 175
六、“文革”时期的文化“新景观” 177
第四章 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时期(1976—1992) 182
节 文化领域全面拨乱反正 183
一、文艺领域的反思与“二为”方向的提出 183
二、教育事业的整顿和恢复高考 188
三、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 191
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194
第二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提出与实施 198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提出 198
二、加强对思想文化领域的引导 201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践行 208
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制定 210
第三节 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 213
一、文化热现象 213
二、文化热中的西学热 216
三、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再认识 219
第四节 文化艺术的恢复和发展 222
一、文坛艺苑空前活跃 223
二、流行文化的回归 227
三、文化体制改革的探索 230
四、文化市场应运而生 233
五、对外文化交流步入新阶段 235
第五节 教育科技出版体育的振兴 237
一、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展开 237
二、科技发展与体制改革 242
三、出版传媒的发展与变革 244
四、竞技体育的跨越式发展 250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跨世纪发展(1992—2002) 253
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新进展 254
一、精神文明重在建设 254
二、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新实践 259
三、加强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262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形成及实践 264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提出 264
二、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269
三、加快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272
四、文化体制改革的突破 275
第三节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80
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281
二、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284
三、教育改革的新发展 291
四、确立“人才资源是资源”思想 299
第四节 文化发展的成就 301
一、文化基础设施极大改善 302
二、文学艺术多元共生 304
三、文化产业崭露头角 306
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成绩显著 307
五、体育大国地位确立 309
第五节 内地与港澳台文化交流合作及中国对外文化交流 310
一、内地与港澳文化合作 310
二、大陆与台湾的文化交流 312
三、全方位对外文化交流 316
第六章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002—2012) 319
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20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阐发 320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建设 324
三、凝聚精神和道德的力量 328
第二节 文化改革与发展的新阶段 332
一、加强文化发展与改革的顶层设计 332
二、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 335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338
四、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341
第三节 传媒业的壮大和文学艺术的繁荣 345
一、新闻出版业的大发展 346
二、广播影视业的转型升级 350
三、文艺创作丰富多样 354
第四节 科教体育事业的创新发展 359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359
二、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364
三、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全面发展 368
第五节 弘扬中华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 371
一、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371
二、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 378
第七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2012—2019) 383
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的创新发展 383
一、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的新理念 384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规划 389
第二节 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392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92
二、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396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404
四、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410
第三节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417
一、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417
二、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419
三、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422
四、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 426
第四节 建设世界科技教育体育强国 429
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科技强国之路 429
二、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435
三、加快建设体育强国 440
第五节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443
一、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444
二、扩大中外文化交流合作 448
三、促进对外文化贸易 451
结 语 455
主要参考文献 459
后 记 463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丛书(第二版),由当代中国研究所主持编撰,2019年9月出版。丛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1949—2019)》《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1949—2019)》《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49—2019)》《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1949—2019)》《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9)》《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组成。
丛书开展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外交史、国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等六个专题研究,系统反映了新中国从1949年成立到2019年间各方面发展的历史,有助于全面了解新中国各领域的发展过程、历史成就与现实成就。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借鉴历史学、文化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吸收现有的当代中国文化史研究成果,史论结合,梳理和分析了1949年至2019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不同历史条件下探索文化发展道路的历程、所取得的理论和实践成就,揭示新中国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和相互推进过程中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及其与世界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中的文化创新,勾画出新中国文化建设的概貌,展示文化所发挥的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并总结经验教训,为如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提供借鉴,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历史和思想文化资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