萃文斋散文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37.8
5.6折
¥
68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赵生伟 著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98855
出版时间2018-06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68元
货号1201727987
上书时间2024-08-0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赵生伟,字天弘,号“萃文斋斋主”、又“三境山人”,祖籍山西省柳林县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铁路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社会书画院会员、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1978年12月应征入伍,在部队时任打字员、文书、子弟学校教师;1984年1月铁道兵改工遂定居北京继续任教。1993年调局机关工作,先后从事企业培训、劳资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现为中国铁建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副部长(正处级)、不错工程师。业余爱好写作,著有《天趣堂诗稿笺注》《萃文斋诗集》。
目录
妙笔运思萃文清怀——序《萃文斋散文》
第一辑留住乡愁
乡情
拜见华老
母亲
梦里情怀
铁平的婚事
我心中的老师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
故乡的春天
老家的变迁
故乡的柏洼山
门前的老槐树
家的感觉
山路弯弯
厚重的山西文化
神秘的五台山
王家大院的楹联
从“丰德票号”家训看晋商文化
写尽江南风流的山西诗人
三晋文人知多少
第二辑东鳞西爪
难忘新兵岁月
在当兵的日子里
五十岁的男人
老婆的手
家书两则
幸福的眼泪
系在心灵的红线
做真实的自己
别了,劳资培训部
小黄的园丁梦
甘奉爱心育桃李
感悟“匆匆”
找乐“同学会”
懂得尊重
杨柳情
叩击心扉的钟声——参观国博《复兴之路》大型展览
第一次去延安
哦,苍茫云台山
东北秋色
北疆随笔
海南的树
非洲印象
第三辑如园谈艺
“他乡阅迟暮,不敢废诗篇”——读《天趣堂诗稿》
诗林辨体——关于竹枝词的问与答
叩问“赋比兴”
蛰伏心灵中的诗意
李白的豪放诗风
追梦兰亭
人比黄花瘦
离情别恨话春愁
水葬文豪的考索
澹然空水对斜晖
也谈“严以修身”
《易经》的易理
删繁就简三秋树——说说行文的简与苟简
说“气象”
说“意境”
“三”的寓意
从自号“三境山人”说起
结缘书法
第四辑书序传记
习从大家泼翰墨,诗成珠玉正挥毫——读《天趣堂诗文选》
皖公传略
附:我的学诗之路
后记
内容摘要
赵生伟的散文集《萃文斋散文》,分“留住乡愁”“东鳞西爪”“如园谈艺”“书序传记”四部分,题材广泛,是作者多年文字累积。
全书收录了《乡情》《母亲》《梦里情怀》《铁平的婚事》《我心中的老师》《我家住在黄土高坡》《故乡的春天》《老家的变迁》等散文作品。
精彩内容
妙笔运思?萃文清怀——序《萃文斋散文》田望生赵君生伟的散文作品结集,即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希望我为这本书作一则小序,我没有理由推却,我何尝不想借此谈谈我与他的那份儿缘。光阴荏苒,眨眼间我已经退休十二年。按说,退休该是退职休息、在家养老,但前几年,我不知老之将至,经不住好友浦争鸣、王秉良、程光平、陈多硕、张建宾、赵守民等的盛情邀请,退而未休。其间,先后到浙江、江苏、江西、山东、安徽、山西、陕西、广东、深圳、天津、香港、澳门等地采访写作,当总计十五万字的专题报道在报纸上发表后,我才真的觉得有点累了,年龄不饶人啊!一日,偶然读到清代名臣翁同龢的父亲翁心存的律诗《栖霞阻风》,“鹢不因风先自退,山如欲语笑人忙”,先贤那种谦退、散淡、缓慢、悠闲的人生态度,顿时触动了我这颗不甘落寞的心。翁老先生的警句是借典事表明自己当时的行旅处境,忙忙碌碌的行役,究竟为了什么,又有什么意义?故而遐想山若有灵,肯定会嘲笑人们的汲汲仕途。想我昔日在报社驻闲,无论是得志还是失意,都不过处在“终日昏昏醉梦间”;待到退休大梦醒来,美好的青春已经消逝殆尽。幸而读书有得以至于顿悟,渐怀素心,无欲无求,最终选择了隐逸山林。二○○八年八月,我从位于京城西长安街的原铁道兵机关大院移居京畿小西山。羁鸟归林,身无尘累,总算“偷得浮生半日闲”了。“心如浮云常自在,意似流水任西东”,息影林泉,深居简出,绝了俗务的欲求,没有纸媒的诱引,少了杯光斛影的喧嚣,宁静中听着尘封的心开合吞吐,浑身犹如一片花瓣飘落小溪,随波逐流,不知去向。某日,记不得是哪一天了,一位不速之客来到寒舍。他的敲门声,惊起老朽门前的雀儿纷纷向山林中逃匿。当他自报家门,未等他说完我便答道:“赵生伟,很熟悉的名字,在报上读过你的诗文,只是未曾谋面。”让他进屋打坐甫定,我依然习惯地端上清茶一杯。定睛一看,小伙子修长的身材,白晳的面庞,举手投足有一种细腻委婉的儒雅风范。当他说找到我是慕名而来,我的脸不免有些发烧。一个退休的糟老头,何德何能,受此礼遇。好在生伟的三分侠气,碰上我这一点素心,于是一见如故,常来常往。他赞赏我晚年选择山居,曾恳切而激动地说:“您这里真好!春天看着山花微笑,秋日闻着野菊幽香,人的心灵之花想不绽放都难。”也许是当过教师,生伟的表达能力超强。交谈中,他善拉扯、带情感、缓缓道来,犹如一股流泉,一路潺潺地流淌着,发出叮当悦耳的声音。言行举止的那种洒脱飘逸的风度,透着一股阳刚之气。他是晋西吕梁人,记得他当初来我舍下,带着老家的汾水老白干和阴山蒙古王,原来赵君是喝着汾河与黄河的浑水长大的。吕梁人的羊肉汤莜面窝窝和荞面圪团儿,他爱吃;阴山人的奶茶奶酒手把肉,他也喜欢。看得出,是吕梁山与阴山的连绵——敞开怀抱接纳下众多河川,养育、成就了他既豪爽又委婉的个性。生伟待人的热情诚恳,如同一壶浓茶,半轮秋月,细品慢嚼,况味浓烈。他不是那种附庸风雅的人,而是谦虚好学,于知识追求渊综广博。这样的品质渊源有自,生伟当过兵,任过教师,后来又长期从事教育培训工作,知道解惑从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的疑而叩问,不耻相师,孜孜进学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我乐于同他交往。收入本书第三辑“如园谈艺”中的《关于竹枝词的问与答》和《叩问“赋比兴”》,即是我们在交流学习心得时的切磋。所谓“如园”,兴许是指我的西山野墅如园,抑或指生伟的宅邸京东奥林匹克花园小区。生伟不只能文,还好赋诗。他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铁路作家协会会员,常有诗文见诸报端。一天,他在我的书斋“天趣堂”,翻阅我的旧诗手稿,兴味盎然,不仅怂恿我出版诗稿,还主动提出要为我的旧体诗歌作注。我虽犹疑,最终还是被他的热情和诚恳所打动,把“诗稿”交给了他。岂料,未逾百日,一本《天趣堂诗稿笺注》摆到了我的案头,这是我始所未料的。仔细阅读生伟的注文,第一感觉就是翔实、准确、鲜明、生动,他的沉潜发掘,不仅使我的拙作蓬荜生辉,也为他的“洞明世事,练达人情”找到了令人信服的注脚。我信任他,欣赏他,二○一四年九月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我的《人间辞话——古典诗词修辞例话》,书后传记《望生先生传略》即出自他的手笔;二○一六年三月新华出版社出版我的《天趣堂散文选》,我又将其更名《皖公传略》附录书后;二○一七年九月新华出版社出版我的第二本“文选”——《天趣堂诗文选》,我请他作序,他百忙之中不辞劳碌。所言虽多过誉之辞,却不乏理解与包容;尤其是文笔天马行空,锋芒四射,文采丰赡,文气沛然,让人服膺。在我们交往的七八年中,生伟的进步跨度非常大,特别是他步入“天命”之年后,读书写作,成果丰硕:最近五年,他在圆满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一边向报社投稿、且频频刊用,一边又忙着整理旧作、添加新作,竟然在五年内出版发行了三本书。就拿这本《萃文斋散文》来说,我因要给该书写序,得以先睹为快,且有惊喜。全书分为《留住乡愁》《东鳞西爪》《如园谈艺》《书序传记》四辑,后两辑我在前面零星点点地谈了些读后感,容不赘述。前两辑中的文章,不少篇什虽已在报刊发表过,但更多的是第一次露面,因此读来有一种全新的感受。生伟离乡既久,那种皈依的情怀早已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磨殆尽。然而,一旦还乡探亲,见到家人、故旧,思乡之情又会浮上心头。第一辑《留住乡愁》,让我们了解生伟在喧嚣浮躁的社会中沉浮,却从没忘记为自己寻找一块安放灵魂的地方。他的《拜见华老》《母亲》《铁平的婚事》《故乡的柏洼山》《门前的老槐树》等思乡怀人之作,书写那些随着日子的邅递而苍老的乡愁,笔端自然流走,一泻而下,不事雕琢,带着亲历的体温,怀着如海的深邃和若水的柔情,尽情地赞美他的故乡,歌颂故乡人那种朴实、善良、坚韧和乐观的精神品质。生伟的故乡山西素有“华夏文明摇篮”“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誉。他故土难舍,带着内心的留恋和向往,热情地书写着山西那迷人的风物,但更多的是挚爱着它绵长的历史和人文,如写故乡山西的《王家大院的楹联》《从“丰德票号”家训看晋商文化》《写尽江南风流的山西诗人》等,完全是在用自己的爱——一种对人类的大爱,去点亮古老沉默乡里村落的文化光辉,运思巧妙,落笔清怀。读了这一辑,不禁使人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中国人信仰血统和传承,正是血统和传承营造的庄园,安放着每个中国人虔诚的灵魂。少时仗剑走天洼,故乡是一轮明月,照亮你志存高远的梦想;老来断肠在天涯,故乡是一缕青烟,迷漫在重峦叠嶂的远方。背井离乡的人,即使富贵显赫,也不过是锦衣夜行;人生最后的慰藉,是落叶归根,魂归故里。无论今宵何处,谁都走不出故乡的宿命。第二辑《东鳞西爪》乍读似觉平常寡淡,但仔细地读下去,却能给人一种意味绵绵、不绝如缕的透心感觉。这些篇什,不是鼓虚弄悬、铺陈炫技,而是从生活出发,从感觉出发,直抒胸臆。他没有文人易犯的穷酸之气、做作之病。通篇少见华丽的词藻,而自然平实的文字,却时不时撩起读者心中的波澜。从题材和内容看,有随笔散记,有评论杂谈,还有一些也许很难归入到哪种文体。可以说,它既是评论,又是随笔;或者说它既是散文,又是新闻体的速写。这正是生伟的特点,也是他的长处。无疑,生伟是在以一种独特的书写带给我们一种独特的阅读享受。生伟多才多艺,其于诗文之外还酷爱书法。他学书虽师法王、颜、柳、苏、黄、赵诸家,但对二王行草、颜氏真书尤为着力。每每泼墨疾书,必是凝神聚气,集全身之力发于指端,笔不停辍,文不加点,洋洋洒洒,厚重陡峭。这本“散文集”前面扉页展示的两幅墨宝,是我亲自看他一气呵成的。他的书法作品运笔圆转流利,元气充盈,活力弥漫;墨色赫奕凝重,线条苍浑老辣,凸现他深厚的书外之功。生伟是那种执著且能坚守的人。当兵也好,当老师也好,干教育培训乃至人事工作,他都有自己的“立身之本”。参加中国铁路作家协会之后,他曾对我说:“入会给我一种紧迫感、责任感,它是荣誉,更是一种激励。今后,职场的工作再忙,我都要以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指导,继续努力坚持读书写作。作品是作家的立身之本,只有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读者,才配得上这个光荣称号。”凭着生伟的人品和才智,我深信他是一定能够实现这种美好愿望的。毋庸讳言,收入本书的散文作品,水平上有些参差不齐,如早期作文中有个别篇什失之粗疏,但这有什么要紧,世界上从来没有什么十分完美的事,人的十个手指头伸出来还有长有短呢,做文章概莫能外。生伟的谦虚好学、求知热情和聪明才智使我深信,随着时间的流逝,阅历的丰富,他一定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写出属于自己的高峰式的作品。人生在世,剎那便是永恒,蓦然回首,苍老的是岁月,永葆青春的却是朋友间的相知与温暖。读着生伟的散文集,回忆往日与之切磋之乐,不胜欣喜之至,故略作序引焉!七十三叟?农历鸡年仲秋写于京畿小西山如园(序文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铁道建筑报社原副总编辑,曾任原铁道兵第五师司令部作战参谋,《铁道兵》报记者、编辑,中国传媒大学特约研究员,中国根艺研究会秘书长。)后?记我的第一本书《萃文斋诗集》于二〇一四年九月出版,其时正值马年,我属虎,小时候听母亲说,虎年出生的人逢马年交运。视读书写作如生命的我,便选择了这样一个吉祥的年份,出了“第一桶金”。诗集出版后,我便期待着出版一本“散文集”。因为赋诗作文对我来说是一件乐此不疲的大事。收入这本“散文集”的作品,有早期的,也有近期的。它们都是我有感而发、信手拈来的。早期的作品虽有些稚嫩,却和着泥土的芬芳、带着青春的气息,抒发了我儿时的欢乐,留住了我十分珍视的乡愁。当我步入中年,闲暇之余,携妻带子,足迹踏遍祖国的大好河山,《北疆随笔》《东北秋色》《哦,苍茫云台山》,成为我体验人生、享受生活、陶醉于大自然的真实写照。在我天命之年,即将告别职场时,我动情地写下了《别了,劳资培训部》。我的散文虽说题材拉杂,内容纷繁,但毕竟真实地记录了我为文的心路历程。敝帚自珍,我是看重自己所记所写的,因为它是我生命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诚然,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时期,对生命和生活的体悟是不同的。天命之年的我越来越晓得人生皆是“缘”。我为我一生结缘文字而感到欣慰。上初中时我就喜欢上语文课,因为语文成绩优异被班主任推荐上了高中;高中因为偏科而没有考上大学。到部队后当了文书,改工后任过子弟学校的语文老师,再后来调机关做教育、人事管理工作,也都是一直与文字打交道。我爱写作,经常向报纸杂志投稿,没有这些努力,我是不会接二连三地出书的。结缘文字苦中有乐,乐中含苦,苦乐从来就是相伴相生的。我一日不看书、三天不动笔,就觉得无所事事。我能用文字记录生活,书写心灵,“千里快哉风”矣!曼妙人生,如少年时的遐想、青年时的拼搏;或迎着清晨的旭日、或在悠闲的假日;或迷恋南国的葱茏、或寄情于北国的风雪……皆成为我笔下美丽的风景。王蒙在他的散文《我的写作》中写道:“我叹息一切美好的瞬间的短促”“只有文学才能使美好的瞬间与永恒连接起来”。人生之美好,我渴望我这些瞬间的、短促的美好,一旦与永恒连接起来,便成了我生命的延续。一千多年前,我的山西籍老乡白居易,在江州完成了他的八百多首诗编辑成册时叹曰:“世界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我很高兴能与这位伟大的诗人心灵契合。这也是文学对我的引力。我的《萃文斋散文》能顺利出版,我要特别感谢田望生先生。我与田老是忘年之交,我时时庆幸自己,能交上这样一位值得尊敬的老师。这位《中国铁道建筑报》原副总编辑,是一位鬼才,他集作家、诗人、根艺美术家于一身,在职时,利用“三余”时间出版发行了十六本书,退休后又出了四部,给后世留下了五百万字的著作,真是令我景仰。我的诗集出版后,引起了很大反响,许多读者向我打听这位序言的作者,都被他深厚的学养、超群的才情所折服。我出诗集后,一直在想,如果有机会能出版散文集,还请田老为我作序。后来,我在电话中提及此事,已逾古稀之年的田老,欣然应允,使我的散文集蓬荜生辉,我真是深深地感激田老,谢谢您——望生先生!2017年孟冬于海南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