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传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22.47
3.2折
¥
69.8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德)费里克斯·胡赫 著;高中甫 译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ISBN9787516816776
出版时间2018-05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69.8元
货号1201709095
上书时间2024-08-0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费里克斯·胡赫,出生于德国一个文学世家,原为医生,但酷爱音乐与文学。1927年和1931年,他先后他创作了传记小说《贝多芬》靠前部《贝多芬的青少年时代》和第二部《贝多芬的成熟年代》;在四十年代又完成了以莫扎特为主人公的另一部传记文学作品《莫扎特》。这两部作品使他声名显赫,先后重版多次,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他还撰有《德累斯顿随想曲》等作品。
高中甫,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1933年出生于山东省蓬莱县,1953年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1978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从事德国文学研究。著有《德国伟大诗人——歌德》,《歌德接受史》,《德国二十世纪文学史》(与人合著)等。翻译有歌德长篇小说《亲和力》,传记小说《贝多芬》《莫扎特》,以及《马勒——未来的同时代人》《莱辛寓言》《海涅评传》等,此外还译有茨威格、施尼茨勒、雷马克等人的作品。
目录
第一部 贝多芬的青少年时代
第二部 贝多芬的成熟年代
作者后记
内容摘要
费里克斯·胡赫著,高中甫译的《贝多芬传》中,作者怀着诗人的激情,以巧妙的构思、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伟大的受难者的形象。贝多芬的一生充满了痛苦:他有一个悲惨的童年,还在少年时候,便不得不忍受成.人的苦难;他在青年时代,渴求爱,也怀着炽烈的爱去爱人,但在爱情上却一再失意,经历了多次令人痛苦和伤感的恋爱,终生孤独;正在创作力鼎盛时期,又患有了严重的耳疾,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还有比失聪更沉重的打击吗?当他处于成熟时期,又不幸陷入同弟媳和侄儿的纠葛之中……贝多芬的一生,本身就是一部同命运、同世界、同自己的灵魂进行斗争的雄浑宏伟的交响曲!
精彩内容
译 序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贝多芬我喜欢贝多芬的音乐,敬重贝多芬的人品,一直想翻译一部介绍贝多芬的书,以表达我对他的热爱。有关他的著作可谓多矣,学究式的考证、学院式的论述、学术性的专著、各式各样的传记、同时代人的回忆录、作品的分析等等,不一而足。这中间当然不乏已成为研究和了解贝多芬的经典性著述。可我想到年轻的读者,他们喜欢贝多芬的作品,或者开始喜欢。我在他们的年纪时,就渴望对这位伟大的音乐家知道得多些,更多些。我想他们也会是这样的。但专业性的、学术性的著作对一般音乐爱好者似乎艰深了些,距离也远了些。于是我挑选了费里克斯·胡赫这部描写贝多芬生平与创作的传记小说。贝多芬是位开辟了音乐目前一个新的世纪的艺术家,他有着一个天才的音乐家的禀赋,这是常人所不及的,但他也有着一个人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这是与常人相同的。把一个艺术家不仅作为艺术家来理解,而同时也作为常人来描写,我认为这是这部传记小说的一大长处。正因为如此,它使读者对这位音乐天才感到亲切,为他困厄的一生悲愤、伤怀,为他的斗争和获得的胜利欢乐、欣喜。贝多芬的一生充满了痛苦:他有一个悲惨的童年,还在少年时候,便不得不忍受成.人的苦难;他在青年时代,渴求爱,也怀着炽烈的爱去爱人,但在爱情上却一再失意,经历了多次痛苦和令人伤感的恋爱,终生孤独;正当创作力鼎盛时期,他患严重的耳疾,对于一个音乐家说来,还有比失聪的打击更沉重的吗?当他处于成熟时期,他又不幸陷入同弟媳和侄儿的纠葛之中,对他那可怜而又可憎的侄儿的病态之爱,使他丧失了宝贵的时间、精力和健康,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痛苦不能使他屈服,他在痛苦中始终高扬起头颅,在搏斗,在奋击。平庸而又爱慕虚荣的父亲,几乎使贝多芬对音乐憎恶起来,然而他的音乐禀赋和他的勤奋,终于使他踏上了一条正途。父亲的酗酒和母亲的早逝,使他失去了童年的幸福,还在别的孩子无忧无虑地享受欢乐和爱抚的时候,他却得承担整个家庭的重任,然而他成功地维持了这个陷入破灭的家庭。耳聋使他濒于崩溃的境地,还在三十二岁时就写下了令人心碎的遗嘱,然而他克服了命运的打击,喊出了:“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它决不能把我接近打倒。”差不多与此同时,他完成了清明恬静,然而激昂振奋的《第二交响曲》。他在爱情上不断遭到挫折,然而每一次痛苦和哀伤经过搏击都化为欢乐的音符,构成了壮丽的乐章。一个命定痛苦和孤独的不幸的人,却终生讴歌欢乐,鼓舞人们向上,这是何等伟大的人品,何等高尚的性格,何等坚毅的精神,何等超人的勇气!贝多芬的一生,本身就是一部同命运、同世界、同自己的灵魂进行斗争的雄浑宏伟的交响曲!在贝多芬的日记里有一句话:“谁想收获欢乐,那就得播种眼泪。”这是一个过来人的沉痛之语。他的作品中的欢乐,那是经过斗争由痛苦铸成的。“经过痛苦得到欢乐”,这是他用自己的心血凝成的一句名言,是他毕生的写照,后人,特别是身处逆境的人都能从中汲取到力量和勇气。听到贝多芬音乐的人,有谁不感到振奋,不燃起对生命对生活的热爱?你若是有更深的理解,那么,即使在悲哀沉痛的乐句里,也依然能听到斗争和希望。是啊,如同他所说的:“谁能悟透我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以振拔的苦难。”我们渴望更多地了解贝多芬的一生和他的作品,这样我们才会对这隽永之语有更深的体会。费里克斯·胡赫的这部作品,在某种程度上能满足我们的这一愿望。费里克斯·胡赫出生于一个文学世家,原是个医生,但酷爱音乐和文学。在一九二七和一九三一年他先后完成了这部小说的第一部和第二部。在一九四一年和一九四八年又完成了《莫扎特》和《莫扎特在维也纳》,这使他在文坛上博得了名声。此外他还写有《德累斯顿随想曲》等。在这部《贝多芬》中,作者怀着诗人的激情,以巧妙的构思,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伟大的受难者的形象。书中的人物都是历史上实有其人的,书中的情节也多是以事实为依据的,但在一些细节上也借助了想像力,不过它们不是作者的凭空臆想,而是符合人物思想和性格的逻辑发展的构思。传记小说应当既是传记又是小说,这一文学体裁不同于凡事都有所本的传记。亦非同于接近出于虚构的小说。它应该是总体是实,细部为虚;大处是真,小处是诗。一部普通的传记,它告诉读者的是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而一部传记小说,它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历史人物的艺术形象,或者说是形象化了的历史人物,具有审美的价值。胡赫在广泛研究和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完成了这部作品,虽然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处理,一些事实的取舍,安排的比例等方面不无值得商榷之处,但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生动的、有血有肉的形象,使贝多芬这个人物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些章节确实令读者饱含泪水,长歌当哭呵!作品中其他一些人物,如内弗、布洛宁夫人、布伦斯维克姐妹、贝蒂娜,也都是感人的,富立体感的。《新音乐观察》杂志在谈及这部作品的成就时指出:“胡赫的贝多芬小说,无疑地属于这个巨大题材中不错有力的富有诗意的创作。只有一个诗人才敢于从事这样重大的任务,把贝多芬的生活,他的发展和他的完成写成一部长篇小说。”作者在这部作品的后记中说,他既非音乐史家亦非职业音乐家。因此,我们不能从专业和学术的角度来要求和评价这部作品。这是一部小说,作者塑造的是他理解的贝多芬,对贝多芬作品的阐释也是基于他自己的理解,这不言而喻是有着主观的色彩和幻想的成分。作为一个诗人,他有这样的权利,也正当地和成功地使用了这种权利。在这部作品刚出版时,有的评论家指出,这本书不一定受到专家们的看重,但是那些对贝多芬和他的作品开始感兴趣的人是会欢迎的。这是正确的。我想,我们的年轻读者,那些喜欢和开始喜欢贝多芬和他的作品的音乐爱好者是会欢迎这部作品的。读了这部小说之后,会对贝多芬产生更大的敬意,对他的作品更为喜爱。这部作品是译者根据Bastei-Lubbe出版社一九五七年版本译出的。在翻译过程中,我尊敬的德国友人缪勒(K·J·Muller)先生先后惠寄有关书籍和资料,使我得益甚多,这里向他表示衷心的谢意。译文不妥和错讹之处,还望读者指正。高中甫二oo六年一月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