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学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15.27
4.2折
¥
36
全新
仅1件
作者吕进,熊辉 主编
出版社四川巴蜀书社有限公司
ISBN9787553107301
出版时间2016-1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36元
货号1201433305
上书时间2024-07-1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吕进:四川成都人;重量有突出贡献专家;西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西南大学校务会委员委员,西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西南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副,西南大学社科联副;重庆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重庆市现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重庆市文联荣誉;世界诗歌黄金王冠获得者;全国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多届评委;主持两项国家项目;撰写或主编《新诗的创作与鉴赏》、《中国现代诗学》、《文化转型与中国新诗》、《20世纪重庆新诗发展史》、《四川百科全书》等29部(共71卷)。
熊辉(1976.10—),男,四川省邻水人,教授,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博士后,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翻译文学与中国现代诗学研究,兼事诗歌评论。系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所长,中国闻一多研究会副会长,重庆市现当代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很好人才”,重庆市委宣传部“首批青年文化人才”,重庆市教委“重庆市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共青团重庆市委“青年文化新人”。已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理论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发表文学评论55篇,其中CSSCI期刊论文30多篇,独立出版学术专著4部;成果多次被《中国文学年鉴》、《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转载。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项目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13项课题;多次参加靠前靠前学术会议。给全日制研究生、本科生开设了《中外文学关系研究》《译介学》《徐志摩讲稿》《中国现代诗人及作品选讲》等课程。
目录
卷首语
积淀并坚守一种诗学传统 吕进 熊辉
中国新诗研究所周年纪念暨“中国现代诗学丛书”选萃(主持人:向天渊)
论诗的文体可能 吕进
意境及其历史命运 陈本益
《诗刊》的诞生及面临的时代语境 蒋登科
“立象尽意”与“立言救言”
——为建构现代汉语诗学提供一份参考 向天渊
现代译诗对中国新诗文体观念的践行 熊辉
以诗集序跋为“事件核”的两级传播模式的建构 梁笑梅
论田间的《赶车传》兼及其版本问题 张传敏
被“压抑”的现代性 张立新
歌词的广场特征 童龙超
“历史意识”的变形记 余旸
文学制度与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繁荣 魏巍
格律体新诗研究(主持人:万龙生)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是中国新诗界必须面对的重大理论问题 丁鲁
论新旧体诗格律规范之异同 王端诚
格律体新诗和英语格律诗
——从穆旦一节诗谈起 黄杲炘
诗家有女初长成
——格律体新诗理论与实践并举的良性互动 晓曲
抗战诗歌研究(主持人:张传敏)
试论抗战诗歌的文体流变 熊辉
从《童话》到《集合》
——论绿原抗战时期的诗歌创作 张传敏
中外诗歌关系研究(主持人:熊辉)
吕进诗美世界中的俄罗斯面影 刘静 方宏蕾 陈剑雨
论北岛的诗歌翻译
——兼及当下文化语境中诗歌可译性的重构 徐臻7
传统与西方的融合:卞之琳诗歌镜类意象分析 李晓静
研究生论坛(主持人:梁笑梅)
情景交融与辛笛诗歌的意象建构 梁圣涛
逃离与回归:从“自我”到故乡 李超然
传播视域下的地震诗潮 陈烨
观照现实,习禅修心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钱桂平
李立扬诗歌中的死亡形象 任绪军
音乐文学研究(主持人:童龙超)
光未然歌诗创作的抗战文化语境 张蕊
词人学者的歌词论
——毛翰《歌词创作学》评介 喻光明
《歌曲与性别: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研究》简评 彭萍
诗评家专访(主持人:吕进)
异域笙歌本土瑶曲
——熊辉教授访谈 马小凤 蒋一晨
诗学序跋(主持人:张立新)
心事浩茫
——序黄亚洲诗集《舍她不得》 吕进
梁平:三面手与双城记
——序《梁平诗歌研究》 吕进
追风的女子
——序新加坡女舒然《以诗为铭》 吕进
洁白的完美与遗忘
——澳大利亚女诗人西贝《静守百年》序 吕进
最后的吼声
——序韦晓东《以笔为枪——重读抗战诗篇》 吕进
多少话留在心上
——序《一捧黑土,两国情怀》 吕进
内容摘要
本书为学术类图书,本书是西南大学学术研究集刊《诗学》的第八辑,全书分为“中国新诗研究所30周年纪念暨“中国现代诗学丛书”选萃、格律体新诗研究、抗战诗歌研究、中外诗歌关系研究、研究生论坛、音乐文学研究、诗评家专访、诗学序跋,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精彩内容
对中国新诗而言,2016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因为各种以“百年新诗”为名号的诗歌活动或学术探讨精彩纷呈;对偏居西南的中国新诗研究所而言,2016年更是值得特别书写的一年,因为这个新文学历史上家独立建制的新诗研究机构迎来了30周岁的生日。
新诗百年的发展历程,固有其不可更改的历史合法性,但也有诸多需要质疑和修正的缺陷。正是基于这样的学术立场,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在1986年端午节成立,尔后中国先后成立了多家新诗研究机构,它们在新诗成长的道路上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在学术资源和话语权力日渐聚集到少数中心城市的当下,“外省”大学或学者无疑陷入了整体的“失声”状态。如何争取广泛的认同或发出自己的声音,成为中心以外的学者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难题。当然,我们也大可不必如此慌张,毕竟我们也可以形成自身的话语方式和学术传统,何必非得尾随他人的审美和价值观念?
三十年来,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遵循“上园派”的诗学发展理路,拒绝纵向的传统固守和横向的西方移植,采取立足时代的审美态势,让西方和传统诗学资源鲜活地融入到当代新诗肌理中。正是这种合理科学的诗学发展观,使得该研究所在中国新诗研究领域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特色,逐渐积淀起自身的诗学传统。
从某种程度上讲,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的诗学传统是一种治学方法和学术思维,而不仅仅是一种诗学内容。新诗文体研究,新诗形式、精神和传统方式的重建,新诗的“变”与“常”等问题的提出,实际上都是在“转换”思维的指导下,对新诗具体问题的聚焦。我们同样也可以在这种诗学传统的指导下,结合不同时代语境的精神和思想诉求,开掘出更为广阔的新诗研究空间。
艾略特在西方传统人文精神遭遇质疑的年代,提出个人只有“归附”传统,才能有所创新。对中国新诗研究所同人而言,我们只有沿着三十年来业已积淀的诗学传统,立足目前的诗歌现实,秉承传统诗学的现代转换和西方诗学的本土转换之思路,才能在自己的诗歌研究园地里长出别致且丰收的果实。
布鲁姆面对“前辈诗人”的压力,提出了对传统的“修正比”,认为“后辈诗人”只有打败“前辈诗人”方可获得文学史地位。其实布鲁姆并非传统虚无论者,他实质上仍然是一个十足的传统论者,他对传统的否定缘于个人创新的诉求。因此,他否定传统只是一种策略而非目的。我们对中国新诗研究所诗学传统的“归附”或“修正”,本质上都是对“上园派”诗学理路的认同,也只有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倘若放弃自身传统和特色,尾随或唱和他者的学术思想,其结果当然是淹没了自我,更何谈立足并发出自己的声音?
正是出于对中国新诗研究所诗学传统的认同和承继,我们在新诗研究的沃土中耕耘了三十载,同人们在各自的诗歌领域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站在民族文学和诗歌艺术的高度上,我们今天应该如何评判新诗的百年沉浮,这不仅关涉新诗未来的发展,也与民族文学的复兴戚戚相关。
经过几代学人的辛勤耕耘,中国新诗研究所已形成自身的诗学发展路向和研究特色,在海内外华文诗学界产生了持续而深远的影响。时值中国新诗诞生100周年之际,恰逢中国新诗研究所建所30周年,我们专门组织撰写了一套“中国现代诗学丛书”,也是本辑《诗学》首推的栏目。丛书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出发,内容涵盖中国现代诗学、中国新诗发展思潮、中外诗学比较、诗歌翻译思想、诗歌传播学、现代诗歌社团研究、新诗文化批评、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当代新诗思想研究、女性诗歌研究以及现代诗学思想研究等。这些研究均属中国现代诗学的范畴,内容丰富而深刻,是本学科研究中的力作。编撰目的,就是希望打捞和整理出百年新诗的艺术经验,丰富我们对新诗的认识,引发我们对未来新诗创作艺术的新思考。
不管新诗发展的历史有多长,也不管我们的新诗研究所建立有多久,在中国现代诗学研究的历史纵轴线上,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依靠“家”、“独立建制”以及“转换”的诗学发展思路等沉甸甸的字眼,已经切入到中国新诗的历史中。未来岁月,希望中国新诗多出经典,希望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积淀并坚守自身的诗学传统,继续闪耀在新诗研究的天际。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