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贸易失衡问题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贸易失衡问题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7.21 4.3折 39.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熊芳

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50411678

出版时间2013-08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39.8元

货号1200849854

上书时间2024-07-11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熊芳,女,1979年4月生,湖北荆州人。毕业于暨南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经济学博士。现任教于长江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讲师。从事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经济关系。近几年在《国际经贸探索》、《现代经济探讨》等CSSCI核心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数篇。

目录
1 导论
1.1选题背景与意义
1.2概念的界定
1.2.1贸易失衡与经常账户失衡
1.2.2贸易失衡的结构
1.2.3跨时贸易与跨期方法
1.3本书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本书的主要创新与不足
1.5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 文献综述
2.1国外文献综述
2.1.1内、外均衡理论
2.1.2国际收支失衡成因的理论分析
2.1.3国际收支失衡的实证分析
2.2国内文献综述
2.2.1全球经济失衡的成因分析
2.2.2关于中国贸易失衡成因的研究
2.2.3中国贸易失衡的实证检验
2.2.4中国贸易失衡的治理
2.3本章小结
3 跨时贸易理论分析
3.1跨时贸易的模式
3.2跨时贸易的影响因素及其传导机制
3.3跨时贸易的效应
3.3.1跨时贸易所得
3.3.2跨时贸易的风险
4 我国贸易失衡的现状与结构分析
4.1我国贸易失衡的现状
4.2我国贸易失衡的历史背景
4.3我国贸易失衡的结构
4.3.1贸易失衡的贸易方式结构
4.3.2贸易失衡的主体结构
4.3.3贸易失衡的商品结构
4.3.4贸易失衡的国别结构
4.3.5贸易失衡的形态结构
4.4本章小结
5 贸易失衡的国际比较
5.1英国的贸易失衡
5.1.1英国贸易失衡历史的演进
5.1.2金本位制下英国的贸易失衡
5.2美国的贸易失衡
5.2.1美国贸易失衡历史的演进
5.2.2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国的贸易失衡
5.3德国的贸易失衡
5.3.1德国贸易失衡历史的演进
5.3.2牙买加体系下德国的贸易失衡
5.4日本的贸易失衡
5.4.1日本贸易失衡历史的演进
5.4.2牙买加体系下日本的贸易失衡
5.5本章小结
6 我国贸易失衡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
6.1实证模型
6.2变量说明和数据来源
6.3时间序列单位根检验
6.4结果分析
6.5稳健性检验
6.6格兰杰因果检验
6.7向量误差修正模型(ECM模型)
6.8本章小结
7 我国贸易失衡的影响因素的传导机制分析及趋势预测
7.1储蓄率的影响因素与传导机制分析
7.2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与传导机制分析
7.3我国贸易失衡的其他影响因素及其传导机制分析
7.3.1我国贸易失衡的其他内部影响因素及其传导机制分析
7.3.2我国贸易失衡的其他外部影响因素及其传导机制分析
7.4我国贸易失衡的发展趋势
7.4.1我国贸易失衡发展的总体趋势
7.4.2我国贸易失衡发展的结构趋势
7.5本章小结
8 我国贸易失衡的经济效应
8.1贸易发展的经济效应
8.1.1经济增长
8.1.2扩大就业及增加要素的报酬
8.1.3提高生产率与资源配置效率
8.1.4提高对外投资能力与国际地位
8.2贸易总量失衡的经济效应
8.2.1总量失衡引发贸易条件恶化
8.2.2总量失衡引发国内货币政策的困难
8.3我国结构性贸易失衡的经济效应
8.3.1贸易方式结构失衡引发能源价格上涨
8.3.2商品结构失衡导致环境污染
8.3.3国别结构失衡引发贸易摩擦
8.3.4贸易形态结构失衡导致未来竞争优势堪忧
8.4外部风险
8.5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建议
9.1本书的主要结论
9.2正确认识贸易收支平衡
9.3日本和德国处理贸易顺差的措施及启示
9.4正确处理我国贸易失衡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内容摘要
熊芳编著的《中国贸易失衡问题--基于跨时贸易理论的研究》从跨时贸易理论出发,通过理论分析解析了跨时贸易模式的主要决定因素即跨时比较优势和跨时消费偏好。《中国贸易失衡问题--基于跨时贸易理论的研究》进一步结合中国的数据,应用时间系列的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找到了影响我国跨时比较优势和跨时消费偏好的具体因素及其背后的传导机制。本书通过英国、美国、德国和日本百余年贸易失衡演进历史的国际比较找到了各国经常账户顺差、逆差转换背后的原因,并通过各国贸易失衡结构的国际比较得出了我国贸易失衡的一般性与特殊性。本书还分析了我国贸易失衡的经济效应,并提出了针对调整我国跨时比较优势和跨时消费偏好的治理意见。
我国持续的贸易顺差始于1994年,持续至今近20年的历史。以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为主的、持续的贸易顺差与美国、欧洲国家持续的贸易逆差一起构成了世界经济的失衡。中国的贸易失衡是世界经济失衡的一部分,除因受亚洲金融危机和中国入世的影响的短暂几年外,我国的贸易顺差持续增长。尤其是2005年,贸易顺差加速增长,较2004年增长了218%。2005年也是中国“双顺差”格局的一个转折点,2005年前中国主要是资本项目顺差,2005年后主要表现为经常项目顺差,其中最主要的又是贸易顺差。自2009年开始,我国贸易失衡的总体规模呈下降趋势但仍然保持较大顺差。
贸易失衡并不是我国特有的现象,根据跨时贸易理论,一国贸易顺差、逆差的转换主要在于跨时比较优势和跨时消费偏好。随着国家经济特征、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国际分工、金融发展水平和社会保障程度等的变化,一国的跨时比较优势和居民的跨时消费偏好会发生改变。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的贸易顺差时期都是其具有当期生产的比较优势的时期,而贸易逆差时期都是其具有未来生产的比较优势的时期。
我国的贸易失衡表现为:加工贸易比重过大;外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占主导地位;产品结构升级和产业升级缓慢;能源需求和消耗过大,环境恶化;贸易失衡的对象过于集中;服务贸易滞后。与英国和美国历史上的贸易失衡相比,我国的贸易顺差同样与人口的增长密切相关,但缺乏优选技术的支撑,同时,缺乏对国内消费的刺激,社会不平等加剧;与德国和日本相同时期的贸易顺差相比,三国对贸易的依赖程度都较高,但我国贸易失衡的商品结构较落后,产业升级不明显;除日本以外,几个国家贸易的国别结构都很集中。与所有国家不同的是我国加工贸易的比重过高,外商投资对贸易失衡的影响较大。
通过时间序列的协整分析发现,我国的贸易余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SllIlplus”和实际利率“r”、储蓄率“s”、金融发展水平“financial”、产业结构/第二三产业的敏感系数“industry”、人口结构“dependency”以及制度变量“D”有着长期的协整关系。实际利率“r”、储蓄率“s”和产业结构/第二三产业的敏感系数“industq”对贸易余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surplus”的影响显著,且储蓄率“s”和产业结构/第二三产业的敏感系数“industry”是贸易余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sotplus”的格兰杰原因。我国的贸易失衡主要是储蓄率过高和制造业比重过大引起的。尽管,贸易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与就业以及要素报酬的提高、优化了资源配置、丰富了居民的消费选择、并为对外投资准备了条件,但贸易失衡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贸易失衡的结果表现为资源错配的登布什问题、外资未得到充分利用的威廉姆森问题、资本损失的克鲁格曼问题和外汇储备实际购买力下跌的罗格夫问题。我国资源耗费严重,对能源的波动敏感、外贸环境恶化、贸易摩擦增加、汇率持续升值、贸易条件恶化以及外汇资产损失。贸易失衡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但是由于我国贸易失衡自身的结构性特点,贸易失衡是不可持续的。根据跨时贸易理论,我们必须进行产业升级、自主创新、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未来生产率比较优势;加强社会保障、扩大内需,对外投资,增加当期消费偏好以减少对外贸的依赖。

主编推荐
熊芳编著的《中国贸易失衡问题--基于跨时贸易理论的研究》研究的起点是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经济失衡和贸易失衡的成因、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及其治理的文献的梳理和评价,引出《中国贸易失衡问题--基于跨时贸易理论的研究》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由跨时贸易模型出发,《中国贸易失衡问题--基于跨时贸易理论的研究》从理论上说明了跨时贸易的产生、跨时贸易的模式以及跨时贸易模式的两个重要的决定因素即跨时比较优势和跨时消费偏好的形成,并从理论上分析跨时贸易所得和可能出现的风险。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